“因差异而合作”视角下的社会化学习——《重新认识学习》读后感
(2022-10-31 08:00:49)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干扰让我们会为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有时候手上做着一件事,但却又被另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了,不得不去处理多项任务,但事实证明“多任务处理是不可能”,我们的生理机制决定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而本月共读的戴维森的《重新认识学习》,则揭示了我们对注意力盲视的误解,指出传统的课堂计划、考试方式、职场设计等都不再适合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原理的奥秘,在大量的研究、前沿教育案例展现中,我们一点点清晰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了解了“学习—忘却—再学习”的学习模式,当然令我最觉得有启发的就是“因差异而合作”的多任务处理方法。
在书中,介绍了“因差异而合作”的原则:(1)所有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的贡献被群体或评估者所重视;(2)让每个个体都能看到自己的贡献对实现集体愿景和使命的帮助至关重要;(3)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他们的贡献集合在一起,将被当作集体的作品,并会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得到奖励。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班级进行的“社会化学习”。
在社会化学习理论体系中,班级将成人社会中胜任工作的能力内化于学生,认为班级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方面具有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学习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必须要有组织目标,即班集体的核心目标确定。其次,班级组织机构的组建。我基本架构了班长(课代表)对班主任(任课老师)负责、班长对班级委员会负责,班级委员会对社会化学习小组成员负责,通过这样分层管理的方式,真正落实了“社会化”这几个字。同时确定班级委员会成员只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各个社会化学习小组的成立,是从不同角度综合考量,从学生的热心程度、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等多维度来进行自由组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在社会化学习小组中可以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班级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它也需要角色分配,虽然这里的社会群体还处于初级形式存在,但仍需体现民主性与竞争性,这样才能优化社会化学习的实效。
记得,在第一次社会化学习活动后,我们需要进行小组交流,比如提出学习中进步的故事或不足,大家通过真实的对话与交流可以直面问题,认识进步的方向。就拿小月来说,她是班里的学困生,作文不会写、默写错一堆,课堂上也基本不举手回答问题,但就在交流环节,小组捕捉到了她听课认真、及时订正的闪光点,并在全班面前进行了表扬,我明显感觉到了她炽热的目光。倘若此时我还是揪着她“学困生”的标签不放,给她浇一盆冷水,那么我想这个孩子以后肯定是再也“爬”不起来了。只有让学生对班级、对老师有一种溶合的感情归属,才能有利于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化能力,才能形成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想社会化学习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小组竞赛积分制,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次的加分与减分。因为每次都会是一次考验,有的孩子因为听课情况差导致小组失分,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将积分榜的分数拿下来时,孩子会有一定的煎熬,这样也无形中会让孩子更积极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反之当孩子的默写等有进步为小组加分,自己拿着分数粘贴到积分榜时,那种嘴角上扬的自信也是非常令人高兴的,这无疑也是一份鼓舞,让她可以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而我们所体验的这些与“因差异而合作”的原则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每个个体都能被重视、被认可,对“集体的作品”有自己的贡献,正如文中写道的:“个人的成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以一种能不断意识到所处环境和竞争的方式工作,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环境,与环境中的其他人一起合作来达成成功。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我们也需要不断阅读、学习,从而获得新时代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以超强学习能力决胜未来。感谢这一次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