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味龙洞:古迹流芳(四)云殿泉厨般若寺

(2013-03-22 11:19:15)
分类: 走马观花

  佛峪景区不仅景色秀丽,人文古迹也多。现有物可辨的遗存主要有进山牌坊、般若寺、观音堂、转运观、环翠亭、佛像石刻、题刻等多处。此外,韩复榘当年修建的别墅、游泳池等旧址仍在。在这些古迹中,最古老、最有人文价值、最有特色也最值得一看是般若寺。

  般若寺在佛峪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下。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庙虽不大,但在当地却小有名气。

  般若(bō ),梵语的译音,全称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智慧种智慧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种智慧不是用思想就能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般若寺,就是这样一所寺庙。

  走进般若寺那两间不大的山门,是一个宽不过五、七米,长不过二十几米的小院。进的小院,立刻就有了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感觉。站在院内左右环顾,青山环抱,满目葱茏;从院墙上的凉亭探头俯视,珍奇古树蔽日成荫,涧内小溪流水有声。亭下高筑的石墙上,一株青檀独木成林,紧抱墙体的根基盘龙卧虎,见证着寺庙的古老。小院的北端,有一片堆积的垒石,那应该是当年的僧舍。抬头仰看右面的悬崖,古木虬挂,野藤倒垂,鸟雀时飞,蓝天压顶,白云浮动,如梦似幻。靠近山门那段岩崖,顶端层叠探出,形成一个天然石檐,当年的正殿就就依崖就势建在这里。

  这段檐厦状的岩崖上,琳琅满目的刻满了题诗、题记、造像等。佛像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之间刻凿。由于石窟遮风避雨,加之半空高悬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使这些古迹保存的相当完好。仰看端坐半空的精美佛像,在静气凝神的俯视下方,好像在洞察着人世的一切。正中那尊佛像身后,还有两幅菩萨浅雕画像,服饰线条流畅,当年的颜色依稀可辨。左下方有尊佛像的顶部,还雕刻了两个精美的飞天画像,难怪当年这里被称作“小敦煌”。

  在岩窟的西北部,镶嵌着一块开成二年(837年)四月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110人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结金刚之会碑·石弥勒像赞并序》石碑,记载了齐州历城县信众创立金刚经会的旧事。其中还提到了唐大和六年(832年)一个叫什么“方”的禅师受灵岩寺之请,住持般若寺,信众刘长清等拜这位禅师为师,使该寺一时名声远扬,直达长安。可惜刘等师后仅三年,禅师就无疾而终。开成二年837年)四月一日,齐州城内110人结成金刚经会,约定每次进行法事活动,都要书写一遍《金刚经》,并在固定日期设斋饭供养僧人,推荐刘长清等八人成为邑会的首脑,并开窟造像于先师安坐之地,答谢师恩。

  岩壁上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舍灵馆真那些显眼的大字题刻多为明清时代的题作,其书法有楷有隶,神采飞扬。在半壁显眼处有一方落款光绪丙申(1896年)九日毓俊的诗刻:“千岩秋气寒,半岭斜阳暮。留恋不下山,依石看红树”,颇有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毓俊满族颜扎氏字赞臣号友松山人祖籍长白出身官宦世家是清代末年的满族诗人,著有《友松吟馆诗钞》1896年,胞兄毓贤补山东按察使,奉命镇压曹县、单县大刀会起义。毓俊随毓贤鞍前马后,可能就是那时留下的墨迹。

  在那些大字题刻中,最能代表般若寺特色的是“云殿泉厨”。清乾隆金石家山东学政阮元有诗赞云: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云殿”当然是指建在高崖下的般若寺大殿。远远望去,大殿之上白云缭绕,据说当时殿内还时有白气升腾而出,如临仙境。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当年和尚们为了用水方便,直接将泉水引进了厨房。但据我观察,实际上他们直接将厨房盖在了露华泉上——露华泉上方那两尊被熏黑的佛像就是凭证。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那很有哲理的题刻。这是唯一一块不是景色为主题的题刻。来般若寺,是为了反思休整,修心养性,修得大智慧。在这里,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噪,放下浮华的功利,守住七情六欲,静下心来,一心一意的修养,静心凝神的做功课。想一想当年的和尚们,做完晨起的功课后,或是到周边的密林里打柴挖药,或是到小溪边的菜园里浇地拔草,然后回到“泉出厨间,云生殿内”的般若寺,或木鱼声中参禅悟道,或明月清风烹茶品茗,虽然清苦,倒也自在。

  佛峪的寂静空幽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 清代德州书院的山长张庆源,为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作《林汲山房记》 说:城之南三十里为白云山,山半为般若寺,寺后为林汲泉。周子尝读书寺中,为屋数椽,名之曰林汲山房。时与二三友人盘桓于泉石间,领略山水真意

直到晚年,他还不时眷恋在林汲山房的这段读书生活。他曾绘制了《林汲山房图》,并请诗人翁方纲为图题诗。倚枕春明劳梦寐,故乡如此好林庐。因山傍寺托幽居,对画看山十载余。清梵云中出钟磬,浩歌风外答樵渔。芳菲百本仍开圃,怅望千秋更借书。
  不仅周永年,当时济南泺源书院诸生,都喜欢到佛峪读书。他们筑精舍于寺旁,将自己的房间冠以雅号,如郝允秀的松露书屋、吴玉纶的爱山庐等。如果你留神,就会看到般若寺周围有很多断墙残壁,这大概就是当年他们的书房吧。晚清济南诗人朱畹在其诗集《红蕉馆诗钞》中有一首题为《游佛峪至龙洞,探禹穴,怀周太史》的五言律诗。诗曰:隔涧白云满,漫山红叶稠。始知真洞府,到处更清幽。门辟石穴遽,泉通林汲流。读书人已往,风景至今留。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略有修改。因来源多处,未标注作者,见谅,致谢!)

 

http://s14/mw690/89cdb1d3td87afc7fc76d&690                                       古朴典雅的般若寺山门

 

http://s16/mw690/89cdb1d3td87afe0ba9df&690                      正殿遗址。原来的大殿就见就建在岩崖上的石檐下

  

http://s16/mw690/89cdb1d3td87afeb0993f&690                                    岩崖上的题刻、造像。

 

 

http://s2/mw690/89cdb1d3t074cdfc3bc61&690                                       精美的岩上佛像。

 

 

http://s15/mw690/89cdb1d3td87b145510ce&690                                           飞天佛像


http://s1/mw690/89cdb1d3td87b1740d200&690              “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岩上佛”被“泉厨”熏成了黑脸菩萨

 

  http://s7/mw690/89cdb1d3td87b036731a6&690  

                                           诗刻

 

http://s5/mw690/89cdb1d3t7c0c4dcf61b4&690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http://s7/mw690/89cdb1d3td87b0b035576&690                                  般若寺下的房屋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