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味龙洞:古迹流芳(三)神功混茫寿圣院

(2013-03-22 11:04:58)
分类: 走马观花

   龙洞寺又名寿圣院,当地的老百姓俗称龙王庙。

   龙洞寺在龙洞峪腹地的锦屏岩下。这是一方绝佳的风水宝地:两面斧劈刀削般的千仞岩崖,像一对顶天立地的弧形屏风拱合相抱,“屏风”的两端,南有鹰鹫岩与三秀峰对峙,北有独秀峰与禹登山相接,中间仅容一溪流穿入。在拱合相抱的两“屏风”中间,有一方宽四、五十米,长不足百米的平地。从上游穿涧而过的小溪,像一湾弓月,沿锦屏岩角绕行而出,将这方土地围抱在怀中。沿小溪筑建的院墙内外,五角枫、黄栌、构树、栾树、青檀等稀有树种以及槐树、桑树、桃树等或高大挺拔,或摇曳弄姿,形成了一道绿色围墙。那座寺庙,就在山水树木呵护中的这片平地上。

  在这座寺庙的西南岩崖上,有一个两头贯通的天然石洞,叫回龙洞。关于这个石洞,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在大禹来济南治水以前,济南历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条恶龙作怪,时有洪水泛滥。禹将济、泺二水疏通,洪水排尽,使孽龙无处藏身,跃身向东窜去。大禹紧追不舍,当追至龙洞藏龙涧,恶龙钻进东山上的石洞大禹抓住龙尾生生将它拖出山洞,孽龙拼命挣扎,在山涧中一阵乱抓,刨出了三眼清泉,但最终还是被大禹降服。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山洞称为龙洞,龙洞所在的这座山叫禹登山,藏龙的那个山涧叫做藏龙涧,而那三眼山泉则分别称为金沙泉、白龙泉和黑龙泉。

  这条被大禹降服的恶龙从此改邪归正,不时应官民所求呼风唤雨,造福人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孽龙变成了神龙,于是信男善女们在此建起了庙宇供奉起来。

  据载,龙洞寺始建于西晋。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赐名寿圣院。寺里原有大殿、厢房、山门、牌坊等建筑,大殿内供奉龙王、四大天王像龙子、龙女、金龙等神像,香火盛极一时。天旱祷雨必应,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再晋封为灵惠公

  可惜,寺庙已不复存,毁于何因也未见记述。现只存两棵枝繁叶茂的高龄银杏树,几通高低不一的石碑,其中一块是宋英宗治平四年赐名寿圣院的敕封碑,系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化较严重;一块是元代济南路参议张太亨撰写的《龙洞灵惠公碑》记载北宋元丰二年元符三年该山龙神降雨的故事,字迹清晰可辨,还有一口古井、一个莲花柱桩基和一段断墙残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洞寺这个普通的寺庙当年以灵验著称。它之所以香火旺盛,就是因为一次一次的有求必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书证处物证在此。

  龙洞寺本来是一个佛教寺院,,那些被岁月剥蚀的斑斑点点、颜容难辨的魏晋隋唐佛窟造像应该证明。也可能是被大禹制服了的孽龙改邪归正,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当人们需要时便尽职尽责。当代皇帝宋英宗为了褒奖先进,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命民众此建造龙祠并赐名寿圣院,自此,那座千年古刹便成了龙王庙。之后的历朝府、县官吏每逢干旱,便率民来这里祈雪求雨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夏,时年35岁的苏辙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今济南掌书记。本来是因慕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而来,但当他初到济南之时,却正好赶上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舜泉诗并叙》),于是于熙宁七年1074)组织了一次龙洞寺祈雪。没想到果然灵验,不久大雪即至。时逢刚刚上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刺史的苏轼来济南探望弟弟苏辙,可能是被龙神所感动,提笔写下了“敕龙洞寿圣院”,刻在了锦屏岩壁上,留下了那处难得的景观。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冬天,济南大旱,齐州知州韩铎遍访名山灵祠,最终选择在龙洞祈雨雪果得甘霖。宋皇帝闻知,元丰二年(1079)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让这位忠诚能干的龙神得到了应得的荣誉。

  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建大金1126入关灭北宋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个自古崇尚自然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不仅开放包容的接受了中原的佛教文化并大为弘扬,还继用了中原的大批人才,对于能呼风唤雨忠诚肯干的龙洞龙神更是欣赏有加,所以又将这位龙神晋封为灵惠公

  到了元朝,书画大家、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赵孟頫,济南名士、元代著名作曲家张养浩都曾到龙洞为百姓祈过雨。龙洞寺遗址内依然完好的元代济南路参议张太亨撰写的《龙洞灵惠公碑》中,不仅记载了当年祈雨有灵这一官民之大事,还详细描写隆重的祈雨仪式:祈雨队伍中有神车,车上坐着人们装扮的龙神、雷公,旗帜如云,幢盖绚丽。祈雨队伍来到寿圣院中,鼓乐齐鸣,然后奉献祭礼,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最属众人所知的就是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的那次祈雨活动了。清同治(1870),济南附近各地先涝后旱,继之蝗灾,各地粮食歉收,年内大饥。作为济南父母官的龚易图焦急万分,到龙洞搞了一次祈雨活动,结果天遂人愿,感动的这位父母官欣然龙洞口留下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这一既是敬仰赞美,又是信服感叹的对联

  此外,在东西岩壁上还有很到关于祈雨活动的石刻,使的那众多的石刻佛像也因此而鲜活起来。

  诚然,各朝各代不可能把全部的祈雨活动都记录在册,民间的这类活动应该是更为频繁,也不可能是次次灵验。时过境迁,不管灵与不灵,那些仪式都随着寺庙的消失渐渐被人们所忘弃,但留下的这些故事却让我们会有许多感想。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七品芝麻官赵九经的话。上述几例虽都是官方活动,但那几位活动的组织者的确是体恤民情的好官。我们先来读读苏辙的《祷龙洞》,体会一下他当时的情感: 惟神出入造化,呼召风云,播洒甘泽,膏润下土。今兹历时不雨,麦不得种。饥馑既至,疫疠将起。守土之吏,任其忧而不所为。神能仁爱斯民,又能作为雨雪,以生育万物,是以敢告。苟克有应,嘉雪时降,以宽吏民之忧,敢不有以报也?尚飨 。”急为民所急,忧为民所忧的心情跃然字里行间。
   如果说苏辙是以齐州掌书记的身份所作的祭祀文书的话,那么乡里乡亲的张养浩可就是真心实意了。这位名噪一时的元曲名家性格耿直,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这次他却毫不犹豫,竟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到了陕西后,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这该不是矫情作秀了吧!
  再来看看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的龚易图
 龚易图(18351894),字蔼仁,号含晶,又号东海盟鸥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咸丰九年(1859),由庶吉士改任云南知县。时捻军兴起,留在山东,跟随僧格林沁作战,攻克金楼等地有功,以知府任用。同治四年(1865),捻军张总愚与太平军赖文光会师,攻入山东,龚易图随巡抚丁宝桢扼守东平,因筑堣防御有功,实授东昌府。同治七年(1868),知济南府。次年正月,捕杀在逃枭匪萧羊、马金贵和十余名响马贼,使自江南入境至德州再无劫案发生。历城县捕役横行,作恶多端,时称十虎,易图处置了西门虎坐山虎,余皆敛迹。也就在这年秋天,他和山东巡抚丁宝桢按察使潘霨在济南杀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借到江南为同治帝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太监安德海。1870同治九年任登莱青兵备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在烟台设育婴堂、慈善堂,举办慈善事业。为官严守职责,内抚外防,境内安定。光绪三年(1877)五月,请假回福州,恰值大水淹没城镇,易图协助赈务,倡捐万金,建议疏浚洪塘河,以泄水患。同年底,升任江苏按察使光绪七年(1881),调广东按察使。光绪十一年(1885),调任湖南布政使,被劾奏,奉旨革职。后因献款,捐制棉衣3万套赈济顺直灾民,奉旨赏还原衔。光绪十四年(1888)春,回福州。不久,在上海筹办织布局,发展民族工业,年老后回福州颐养天年。

   是非功过,盖棺定论。有求必应的龙神功绩刻在碑上,为民分忧躬身践行才是真正的功德。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但愿人们在听完那些离奇的故事后,也应记住那些为草民百姓奔波的善举。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略有修改。感谢照片提供者。因来源多处,未标注作者,见谅)

                     

 http://s13/mw690/89cdb1d3td87ac1a2e22c&690     龙洞涧全貌。 右为锦屏岩,作为龙洞岩壁,龙洞寺(重修)就坐落在两面弧形岩壁的合抱中。

 

 

http://s4/mw690/89cdb1d3td87ac30c4a33&690                    巍峨的锦屏峰右连独秀峰,左接鹰鹫岩,像一把面西的“太师椅”  

 

          http://s10/mw690/89cdb1d3t7c0c46ca49d9&690                               同治年济南知府龚易图的题刻。

 

 

                                     

http://s5/mw690/89cdb1d3td87ac771ffe4&690

http://s15/mw690/89cdb1d3td87ac814e82e&690                                       龙洞遗址处的石碑

 

   http://s9/mw690/89cdb1d3td87ae568e3d8&690                                           苏轼手书题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