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与长沙:从亲和源到康乃馨

标签:
转载 |
毕业两年了。从长沙到上海,再回长沙。似乎,唯一没变的是我依旧奋战在老年事业上。工作了两个单位,接触到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老年群体。
在上海。见过也感受过全新的高端养老模式。那里的老人虽然白发苍苍,但依旧让自己与时代接轨。他们自称是90后,80后;他们炒股,插花,绘画,唱歌,串珠,旅行,书法……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的注意你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无形之中,你会慢慢的去提升自己,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在上海,其实,我过的并不好。第一次远行,体会到了想家的心情。虽然,有一帮很好的同学陪伴,但是,仍然觉得自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归属感。于是,最后离开了。
转回长沙,曾挣扎过是否要转行。但因为舍不得放弃三年的专业,就走进了康乃馨。来到这里,接触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老年群体。或瘫痪,或痴呆,当然自理的老人也是有的。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走道里,有老人在倚着扶手艰难的蹒跚着,他们大都背脊佝偻,稀薄的头发黑白惨杂着贴在头上。让人好生沉重!当时,内心是摇摆不定的,我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在这条路上坚持多久?后来还是坚定了意志。
来到康乃馨,即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给我的心灵触动是深刻的。对老人多了一份关怀、理解以及伶悯之心。
瘫痪在床的老人,他们的生命困在这里,是无法自拔的。意识清楚,但吃喝拉撒,无一不在床上解决。整日里除了睡觉,只能靠电视打发时间,看着睡着了,醒来了又接着看。就这样循环着。有些老人因为常年的疾病缠身,导致心理病态,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在深夜,偶尔能听到从老人房间传出的叹息声和哭泣声,你只能握住他们的手哄劝他们,好让你双手去温暖他们那颗孤寂无助的内心。除此之外,好像别无他法。有些老人,一天到晚,都会蹒跚的迈着小快步,嘴里念叨着陪护的名字,满世界的去寻找她,直至你把她牵到房间。
老人的内心是空虚而又孤寂的,大部分的子女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偏瘫爷爷,他向我们工作人员诉说身体不适。让医生来会诊,询问其哪里不适。老爷爷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我心里空虚。一种悲凉感染上心头。这是绝大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心境。于是,督促陪护有时间推他出去走走。还有些老人像小孩一样要劝着她吃药。
当然,感动的时候也是很多的。每次晚夜班,一位痴呆奶奶总会询问你“妹子,你一个人上晚班啊,怎么叫你一个人上呢?上到几点啊?”“上到十二点”我回答。她又说:“那多危险啊,一个小姑娘,住在哪里啊?”言语中透着点点的关心,眼神慈祥。没过多久,她又会向你重复刚才的话,好像她重来都没有向你说过一样,觉得特别的可爱。
生命,在他们身上,不知道会在哪刻停止。一位慈眉善目的爷爷,七十多岁,首长出生,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能够记住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一有时间,就推着他那辆黑色的轮椅,慢慢的徘徊在大厅或前坪。因为呼吸困难,他吃力的说,在三年前,我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医生过,那一刻,随时有可能到来,我辗转全国,没有机构愿意接受我。他脸上依旧挂着笑容,好像是诉说着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没过多久,他因肺部感染,去了天堂。而,他那份亲切的微笑始终在我脑海中。
作者:朱干,本人大学同学,目前就职于湖南康乃馨老年呵护中心。本文节选自她的QQ空间《深夜,写在康乃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