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

(2012-02-17 23:41:54)
标签:

杂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2年1月17日。

 

 

  

 

1、清洁高效发电设备 3
2、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 8
3、大型石油及石化装备 9
4、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 16
5、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 17
6、大型煤炭及大型露天矿设备 20
7、轨道交通装备 21
8、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31
9、大型施工机械 41
10、新型纺织机械 43
11、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 46
12、电子及光伏制造装备 48
13、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另行制定) 52
14、成形加工装备 52
15、民用飞机(另行制定) 54
16、高档印刷机械 54
17、关键基础件 57
18、机场专用装备及港口机械 70
19、智能控制系统及精密测量仪器 73

 

    因为博文容量限制,下面仅录第七部分,即轨道交通装备部分。完整目录见http://www.autoinfo.gov.cn/autoinfo_cn/zfxx/elye/webinfo/2012/02/1328862032665923.htm


编号

产品名称

类别

主要技术指标

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7.1

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轮对及输电弓

I

速度≥200km/h的高速动车组及23t及以上轴重大功率机车。

1、          车轮:提高钢的纯净度及热处理技术;

2、          车轴:提高车轴疲劳强度,空心车轴制造装配技术及热处理技术;

3、          受电弓:与高速接触网相配合,有源控制受电弓;

4、          受电弓滑板:由特殊材料和结构组成的,高性能受电弓滑板。

7.2

城际动车组

I

速度120km/h160 km/h200km/h

0→ 40km/h起动加速度分别为0.80 m/s20.65 m/s2

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分别为≥1.20 m/s2≥1.12 m/s2

1、轻量化、大启动扭矩和高速持续运行的牵引技术。

2、高速重载(15t17t轴重)、快速起动、快速制动转向架技术。

3、大载客量、多对大开度侧门、大车窗、顶置单元空调下的车体承载技术。

4、车体隔音、隔热技术;

5、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及节能环保技术;

6、旅客界面、车内环境技术;

7、整车及重要部件验证技术;

7.2.1

双动力动车组

I

8编组(44拖)电力及内燃双动力牵引;

电力牵引:运营速度≤200km/h、试验速度≤230km/h、轴重≥16t

内燃牵引:运营速度≤120km/h、试验速度≤140km/h、轴重≥16t

1、电牵内燃双制式动力牵引及辅助系统;

2、双制式动力设备布置及轴重控制技术;

3、双动力多单元混合系统的网络控制;双制式动力间的切换控制;辅助驱动系统研究;

4、适应安装或悬挂大功率内燃动力包的高刚度车体技术;

5、大功率内燃动力包及相应牵引设备技术。

7.2.2

双动力机车

I

6≤3000kW

电力牵引:运营速度≤140km/h、试验速度≤160km/h、轴重23t

内燃牵引:运营速度≤100km/h、试验速度≤120km/h、轴重23t/6轴。

1、电牵内燃双制式动力部分或全部公用的牵引及辅助系统技术;

2、双制式各动力设备布置技术;

3、双制式动力间的切换控制及网络控制;辅助驱动系统技术;

4、大功率内燃动力及相应牵引设备技术。

7.3

双动力动车组(混合动力)

 

 

 

7.4

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

 

 

 

7.4.1

山区小半径曲线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

II

降低车轮、钢轨磨耗50%

大功率径向三轴转向架研究与应用。

7.4.2

电力机车

I

轴功率大于1200kW铁路干线客运牵引机车;

机车功率大于4800kW

分布式微机网络控制。

整车集成、高速机车转向架、大功率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机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辅助系统等系统技术。

7.4.3

内燃机车

I

功率大于6000马力,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25t轴重。

大功率低排放节能型柴油机技术、电喷技术、交流传动技术、柴油机增压器、机车微机控制技术、机车网络通讯技术、新型微机控制制动技术、轻量化车体技术、多机重联控制技术。

7.4.4

双动力机车

 

 

 

7.5

重载和快捷货车

 

 

 

7.5.1

大轴重货车

I

轴重26.5-30t

速度100-120km/h

大轴重转向架技术、转向架低动力作用技术、车钩和缓冲器技术。

7.5.2

快捷货车

I

轴重≤18t

速度160-200km/h

转向架技术、车体结构技术、制动技术、车钩和缓冲器技术。

7.6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7.6.1

地铁车辆

I

速度范围 100-120km/h

轻量化车体技术,转向架技术,牵引传动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列车空调技术。

7.6.2

100%低地板城轨车辆

I

最高运行速度70km/h

铰接转向架设计制造技术,铰接车体设计及制造技术,小型化顶置式牵引和辅助供电系统、网络控制系统,永磁电机动力驱动技术。

7.7

大型养路机械装备

 

 

 

7.7.1

连续式线路道岔捣固稳定车

I

1、最大起道量150mm,最大拨道量±150mm

2、最大捣固深度(由轨面以下)不小于560mm

3、作业中可实现人工、半自动、自动控制。系统测量精度:±1mm

4、作业效率正线捣固稳定速度:1.2~1.6 km/h,道岔捣固速度(1/12):25~45min

1、全数字网络控制动力传动技术;

2、基于锥形金属橡胶弹簧的新型工程机械专用转向架技术;

3、双枕正线道岔捣固装置技术;

4、正线道岔动力稳定装置技术;

5、四线捣固时捣固装置旋转与横移;

6、全数字网络电气控制技术;

7、整车液压系统与数字伺服、比例控制技术;

8、超长大列工程车制动系统技术;

9、超大型复合梁结构主车设计与仿真验证。

7.7.2

全断面道砟清筛机

I

1、作业效率:≥1200m3/h(特定道床条件下);

2、挖掘宽度:枕底挖掘宽度≥4000mm;边坡挖掘6001300mm

3、挖掘深度:≥850mm(轨面下);

4、作业走行速度 :0m/h2000m/h

5、联挂速度 :120km/h

枕底挖掘边坡挖掘两套机构联合作业技术

7.7.3

铁路道床吸污车

I

1.作业范围:钢轨内侧轨枕表面,最大宽度从线路中心外4000mm范围内;

2.吸污能力:粒径不低于3mm的石子,钢轨打磨的散状磨屑;

3.收集污物的容积≥ 5.2m³

吸污优化技术,吹吸装置的特征结构及参数对吸污效果的影响,吹吸装置、集尘装置、吹喷风机与吸污风机的集成技术。

7.7.4

钢轨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矫直及外形精整综合车

I

1、联挂速度120km/h
2
、对既有线钢轨焊接接头的正火、矫直及外形精整质量要求符合TB/T1632-2005标准要求。

1、既有线钢轨焊接接头感应正火电源、线圈及工艺技术;
2
、焊接接头感应正火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3
、焊接接头测量及四向矫直技术;
4
、焊接接头精密测量与外形精整技术;
5
、既有线钢轨焊接接头正火、矫直和外形精整的综合集成技术,整车布局及不同工况控制技术的研究。

7.7.5

非自行式移动焊轨车

I

1、联挂速度120km/h
2
、 钢轨焊接接头的静弯、疲劳、冲击、落锤等符合TB/T1632-2005标准要求;

3、可焊钢轨最大截面积:10000mm2

4、顶锻力≥1200kN

1、长轨条闪光接触焊技术;

2、机、电、液集成及钢轨焊接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3、满足铁路限界的焊轨机悬挂系统;

4、专用焊轨作业平车技术;

5、人机操作界面及焊接参数记录与质量评估系统技术;

6、整车布局及不同工况、不同材质钢轨焊接工艺研究。

7.8

轨道交通安全系统

 

 

 

7.8.1

列车安全运行控制系统

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

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

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1、列车运行控制应用技术;

2、列车安全控制平台的设计技术

7.8.2

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系统

1、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

2、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包括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

3、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1、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

2、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

3、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

4、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

5、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6、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7.8.3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

1、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毫米不锁闭;

2、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

3、适应尖轨伸缩量±40毫米。

1、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

2、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及试验平台技术;

3、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

4、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7.8.4

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系统

1、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

2、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μs

3、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

4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5、调度集群功能:

     组呼建立时间≤500ms

     PTT抢占时间≤200ms

     并发组呼数:20/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

   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

   多天线支持

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1、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

2、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

3、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

4、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

5、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

6、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7、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

8、解决站场严重电磁干扰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