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EBITDA
(2012-02-14 16:55:37)
标签:
杂谈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加大财务杠杆水平,或者用新设备对原有设备进行替换,又或者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等,都会对当期EPS造成较大影响,但这些显然和正常的经营绩效并不相关,在很多时候它们甚至都不能被视为核心竞争能力的组成部分,因为设备或迟或早总要更换,而税收优惠也总会到期。因此为了对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年度之间的正常经营绩效进行比较,EBITDA指标应运而生,中文称为息税折旧前利润,即剔除利息、税收以及折旧摊销因素影响的盈利水平。由于能更好的评价企业的运营绩效,EBITDA指标不仅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由此衍生出的EV/EBITDA倍数也成为企业估值的重要方法。
按照指标的经济涵义,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扣除不含折旧摊销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后即为EBITDA。由于损益表由上至下总是遵循或加或减的逻辑,所以以营业收入为起点经过若干项扣除后的EBITDA同样可以以净利润为起点经过若干项的加回进行计算,即净利润加回所得税、财务费用以及折旧摊销,我们暂且将后一种结果称为逆向EBITDA。从国内资本市场上对EBITDA的应用来看,这种逆向算法似乎得到了更多分析人员的青睐。当损益表足够简化时,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完全相等,但实践中这种相等几乎只存在理论可能,两个结果之间的明显差异更为普遍,因此EBITDA分析首先面对的是合理计算方法的选择。
从表面看来,逆向算法具有两个突出优势:首先,其计算过程似乎更符合EBITDA的字面含义,税收、利息、折旧等要素在计算过程中都得到了具体反映。其次,这样计算的结果和企业实际净利润水平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而这应该也是逆向算法之所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但这种表面的一致实质上背离了EBITDA的原始经济内涵,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造成其分析价值的完全丧失。
从损益表来看,造成两种算法间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科目: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所有这些科目都被完全包含于逆向EBITDA中,因此即便是企业投资股票市值的变化也同样会表现为EBITDA指标的波动。作为一项反映企业正常经营绩效的指标,并费尽心机的剔除财务费用、税收以及折旧摊销的影响,但却加入营业外收支、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这显然是荒谬和可笑的。
一些人认为应该在EBITDA中包含投资收益,因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投资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联营和合营子公司,而且一些企业的投资收益实际上已经成为其收益的主要来源。这种观点看似合理,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自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是这些企业净利润中属于本公司的部分,它本质上是一个净利润口径,是考虑了折旧、利息以及税收之后的收益口径,从性质上就与EBITDA口径不符。同时EBITDA考量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绩效水平,并不包含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考察,将投资收益计算进EBITDA指标不仅扭曲了指标的原始含义,更会造成EBITDA率,即EBITDA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失真。在上述情况下,由于EBITDA本身表达的信息没有涵盖企业的价值创造重心,因而不必成为分析重点,或者干脆弃用该指标,但并不能就此对指标进行任何臆断的改造,这种非牛非马的指标没有明确的经济内涵,因而分析也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资产减值损失项较为特殊,在正向EBITDA的计算过程中要视减值产生的具体原因确定是否将其纳入EBITDA的范畴以及纳入多少,只有那些经营性和持续性的减值才会被作为正常费用在EBITDA指标中考虑,而逆向EBITDA则完全接收了所有资产减值的影响,这显然也不符合反映企业日常经营绩效的初衷。
2010年3月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
相关数据请登陆www.valuetoo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