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原子共价半径数值的讨论(二)

标签:
原子共价半径共价键的键长原子半径的加和性多重键分子结构 |
分类: 原子结构及周期表 |
三、Si原子的共价半径
在计算Si与其它原子所成键的键长时。也会遇到“理论键长”过大的问题。其计算结果如下表七。
表七,取Si原子半径为表一中的117pm
共价键 |
Si-H |
Si-C |
Si-N |
Si-O |
Si-F |
Si-Si |
Si-S |
Si-Cl |
Si-Br |
Si-I |
另一半径 |
31 |
77 |
70 |
66 |
61 |
117 |
104 |
99 |
114 |
133 |
理论值 |
148 |
194 |
187 |
183 |
178 |
234 |
221 |
216 |
231 |
250 |
实测值 |
148 |
185 |
174 |
163 |
171 |
232 |
215 |
202 |
216 |
243 |
%误差 |
0 |
+4.9 |
+7.5 |
+12.3 |
+4.1 |
+0.9 |
+2.8 |
+6.9 |
+6.9 |
+2.9 |
所有的计算结果都有正的误差。这当然还是Si原子半径取值过大而造成的。
确实也是,实测Si-Si键长为232pm,其一半最多也就是“116 pm”。在表一中的Si原子的半径怎么能是“117”,竟然比116还大呢?
不妨取Si原子的共价单键半径为“112 pm”。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如下表八。
表八,取Si原子半径为112pm
共价键 |
Si-H |
Si-C |
Si-N |
Si-O |
Si-F |
Si-Si |
Si-S |
Si-Cl |
Si-Br |
Si-I |
另一半径 |
31 |
77 |
70 |
66 |
61 |
112 |
104 |
99 |
114 |
133 |
理论值 |
143 |
189 |
182 |
178 |
173 |
224 |
216 |
211 |
226 |
246 |
实测值 |
148 |
185 |
174 |
163 |
171 |
232 |
215 |
202 |
216 |
243 |
%误差 |
-3.4 |
+2.2 |
+4.6 |
+9.2 |
+1.2 |
-3.5 |
+0.5 |
+4.5 |
+4.6 |
+0.8 |
这样,只有Si-O键长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这个误差可能还是由于“成d-pπ键”,也就是把双键当成了单键,所导致的。
查分子与离子的键长实测数据,看不出其中是否有这个“d-pπ键”的影响。
因为,在α石英中的Si-O键长(一般认为其中不会有d-pπ键)是161 pm(与表二中的163相当)。
而在Na2SiO3的[SiO3]2-离子中,是会有部分d-pπ键的(其结构见下图一)。因为其中有两个非羟基氧原子,它们与Si原子所成的Si-O键长是157 pm。而原来的羟基氧所成的Si-O键长是168 pm[5]。
看来,表二中的“实测值163”,就是上结构示意图中,a与b数据的算数平均值。因为,(157+168)/2=162.5,与实测值163相当。而这是一个无任何意义的平均值,单键与双键的键长,怎么能去平均呢?
只有将Si-O单键的实测键长确定为168 pm,将Si=O双键的实测键长确定为157 pm.,才比较合适。
用如下的计算也可以“证明”,这个“推荐值112 pm”是否合适。
理论上,Si-O单键的键长是,112+66=178 pm。它与实测实168间的误差为6.0%。只稍稍大了一些。
理论上,Si=O键的键长应该,Si与O原子的双键半径之和。
如果取Si原子半径为112pm,考虑到第三周期的双键平均为单键的90.7%(后面有讨论),其双键半径应该是101.6 pm。O的双键半径在表一中是55 pm。
这两者之和为101.6+55=156.6 pm。它与实测实157间的误差为-0.3%。两者间有很好的吻合度。
看来,确定Si原子的共价半径为112 pm ,Si-O单键实测键长确定为168 pm,Si=O双键的实测键长为157 pm.,都是更合理的。因为它们间能够比较好的“兼容”。
四、O原子所成共价单键的几个特殊性
经过上述的原子半径调整后,O原子所成共价单键的理论值与实测值间,还有几个吻合的不够好的地方(如下表九)
表九,取O原子半径为66pm
共价键 |
O-H |
O-C |
O-N |
O-O |
O-F |
O-Si |
O-P |
O-Cl |
另一半径 |
31 |
77 |
70 |
66 |
61 |
112 |
110 |
99 |
理论值 |
97 |
143 |
136 |
132 |
127 |
178 |
170 |
165 |
实测值 |
97 |
143 |
136 |
148 |
142 |
168 |
154 |
170 |
%误差 |
0 |
0 |
0 |
-10.8 |
-10.6 |
6.0 |
+14.3 |
-2.9 |
对于其中4个有较大误差的数据,可分别讨论如下。
1.
对这两个现象,应该也可以用“原子核间距过小,其间斥力很大”来“解释”。
从“O-O键长为148 pm”这个所谓实测数据的出处看,似乎是来源于[O2]2-及H2O2分子。因为这两个实测的O-O键长都是149 pm。在有的教材中就写为148 pm。
而H2O2的结构如下图二。
不难看出,采取sp3杂化的O原子,在用其杂化轨道构成两个σ键后,还各有两对孤电子对(图中靠在一起的两个小红圈代表一个孤电子对)。这两个原子的孤电子对都只能对称地位于图二中的,两个纸平面的后方及下方,相距还不会太远。
这就造成,两O原子的孤电子对间,有很强的排斥作用。这个排斥作用,会使O-O键长增大,键能变小,其反应活性也要增强。这也就是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的原因。
对这样的化学键,简单用原子半径相加来作为理论键长的结果。它肯定是不会与实测键长“相符”的。
不难想象出来,对于类似的、有更多个“孤电子对”的O-F键。其键长也会有“增大”的需求和表现。
2.
对于O-P键的较大误差,还应该试着从d-pπ键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这是一个O=P双键,从表一可以知道,O原子半径是55 pm,而P原子半径为100pm。理论键长为155 pm。
而表二中的O-P键长数值就是154 pm。看来,这也是一个双键的键长数据。
应该将表二中O-P单键键长的数据改成,110+66=176(pm)。
至于这里的Si-O键长数据,在前面讨论Si的共价键时,就已经出现过了。其较大的误差,可能需要从其他的某个角度来探讨。
五、N原子所成共价键
经过上面几个原子半径的调整后,N原子所成共价单键的理论值与实测值间,应该不会再出现数据大面积不吻合现象。
计算的结果如下表十。
表十,取N原子半径为表一中的70pm
共价键 |
N-H |
N-C |
N-N |
N-O |
N-F |
N-Si |
N-Cl |
N-Br |
另一半径 |
31 |
77 |
70 |
66 |
61 |
112 |
99 |
114 |
理论值 |
101 |
147 |
140 |
136 |
131 |
182 |
169 |
184 |
实测值 |
101 |
147 |
146 |
135 |
136 |
174 |
197 |
214 |
%误差 |
0 |
0 |
-4.1 |
0.74 |
-3.7 |
4.6 |
-14.2 |
-14.0 |
果然,只有N-Cl与N-Br这两个键,有过大的误差。
可分别讨论如下。
1.
从NCl2H分子可测得,其中的H-N键长为101pm,而N- Cl键长为176pm。
从NClO分子中测得的 N- Cl键长为195pm。与前者相差约10%。
而表二中的数据“197”,显然是来源于后一NClO分子。
但是,对这个“选择”需要商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方面,NCl2H分子是NH3中的2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的产物。其中的H-N键,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单键。
如果用NCl2H中“N-Cl键”实测键长176pm,作为标准的单键键长。那么表十中计算出来的理论值169 pm与其相比较,就只有-4.0%的误差。而不会是-14.2%。
应该取176pm 为N-Cl共价单键的标准键长。
另一方面,NClO分子是一个结构不那么简单的分子(如下图三)。
其中心的N原子为sp2杂化,与其关联的N-O键是一个双键,N-Cl键是一个单键。在这个结构中要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因素是,当N与O间的π键,与Cl的Pz轨道垂直于同一平面、且“肩并肩”时,其间要形成一个Π34键。但是,由于Cl半径很大,不利于这个Π34键的生成。
所以这是一个不必再考虑的因素。
另一个因素则是,N与Cl间有过强的孤电子对间,及孤电子对与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因为,Cl原子有3个孤电子对,而N有1个孤电子对及1个π键。
可以认为,这个“电子对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是N-Cl键要“反常”增大,的最根本原因。
2,Br-N键的键长
将Br-N键长确定为214pm,实际上也是源于,与NClO类似的NBrO分子(如下图四)。
这个分子的结构与图三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其中的N与Br原子间,也会有很强的电子对间作用。
这个Br-N键的理论键长214 pm,还不如修改为184 pm,才更好。
六、多重键的键长
在原子半径表一中,除了可以查到某原子的共价单键半径外,还可以查到其可能会有的双键及叁键半径数据。
为了能把某些数据看得更清楚,且便于讨论,可将其改写为如下的表十一。
表十一,原子单、双、叁键共价半径数据间的比较(单位为pm)
周期 |
原子 |
单键半径 |
双键半径/比值 |
叁键半径/比值 |
第二 |
B |
88 |
76 |
68 |
C |
77 |
67 |
60 |
|
N |
70 |
60 |
55 |
|
O |
66 |
55 |
51 |
|
F |
64 |
54 |
|
|
第二周期平均值 |
85.4% |
77.8% |
||
第三 |
Si |
117 |
107 |
100 |
P |
110 |
100 |
93 |
|
S |
104 |
94 |
87 |
|
Cl |
99 |
89 |
|
|
的三周期平均值 |
90.7% |
84.6% |
||
第四 |
Br |
114 |
104 |
|
第五 |
I |
133 |
123 |
|
总的平均值 |
88.2% |
80.7% |
表中的“比值”数据为,多重键半径÷共价单键半径,所得的百分数。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多重键与单键半径比,与原子所在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而文献中所谓的规律:双键原子半径约为单键半径的86%;而三键原子半径为单键半径的78%。实际上只是对第二周期原子来说的。将该“规律”用于其下的几个周期时,会有很大的误差。
用这些“比值”的数据,人们就可以将某个单键的键长,较为准确地换算为双键的键长;或者进行其逆换算。
当然,在修正了某原子的单键共价半径后,用“比值”数据,就可以计算出其多重键半径。
如,将F原子单键共价半径修正为61pm后。采用第二周期的平均“比值”,就可以计算出:
61×85.4%=52(pm),就是F原子双键共价半径。
如,将Si原子单键共价半径修正为112pm后。采用第三周期的平均“比值”,就可以计算出:
112×90.7%=102(pm),就是Si原子双键共价半径数值。
而112×84.6%=95(pm),就是Si原子双键共价半径数值。
这样双键Si=F的键长,就是102+52=154(pm)。
七、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及计算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原子的共价半径与共价键的键长,都是有一定模糊性的数据。它们有的是来源于某个特定的化学物质,有的是经过了特殊“处理”后的数据。
所谓原子共价半径的加和性,也只是一个一定程度的近似。
从某个分子中选取某键长数据时,一定要考虑分子的结构,也就是确定该键的性质。及原子间是否还有其它的较强作用。
2.
因为这样调整后的原子半径,才能使其“加和性”在更多的共价键长中有较好的体现。
本文涉及的调整情况,如下表中红色数字所示。
表十二,一些常见非金属原子的共价半径(单位为pm)
原子 |
H |
B |
C |
N |
O |
F |
Si |
P |
S |
Cl |
Br |
I |
单键 |
31 |
88 |
77 |
70 |
66 |
61 |
112 |
110 |
104 |
99 |
114 |
133 |
双键 |
|
76 |
67 |
60 |
55 |
52 |
102 |
100 |
94 |
89 |
104 |
123 |
叁键 |
|
68 |
60 |
55 |
51 |
|
95 |
93 |
87 |
|
|
|
3.
因为,原来的数据表中混有部分双键的键长,或有其他因素影响的键长。而不都是真正的共价单键键长。
从本讨论中可知道,有6个数据需要修改。
4.
这些规律性的比值,与原子所在的周期有关。且处不同的周期时,彼此间的比值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对于多重键,不宜笼统地谈其与单键半径间的比值关系。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 J.A.迪安主编 尚久方等译. 兰氏化学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91年
[3] [英]J.G.斯塔克. H.G.华莱士著. 化学数据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年
[4]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 姚云斌等编. 物理化学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