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017-08-08 12:46:34)
标签:

化学方程式计算

过量的计算

验算法

十字相乘法

教学方法

分类: 中学化学教法

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在一般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习题中,有一类“有反应物过量”的计算。尽管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教师还是应该清楚,对这类问题有几种可能的处理方法。

大家都知道,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能反映出方程式中各物种间的质量关系,或物质的量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体积关系)。所以,才可以用其来进行化学计算。

如,由反应方程式 2KMnO4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K2MnO4+MnO2+O2,就有:

质量关系/g              316            197          87      32

物质的量关系/mol                                       1

体积关系/L                                                         22.4

对于一个已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只要其中某一个物种的量是确定的(真正全部参与反应,或是由该反应生成的),就可以用上述的某个比例关系,计算出方程式中任一其他物种的量。

也就是说,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只要给出一个已知物种的量就可以了(当然这个量应该是纯物质的量,且是完全参与反应的量)。

比如,欲制备2.24 L(标况下)的O2(是上式中22.4 L的十分之一),就需要0.2 mol(或31.6 g)的KMnO4。能生成0.1 mol(或19.7 g)的K2MnO4,及同时生成0.1 mol(或8.7 g)的MnO2

上面的这种计算,就是一般、且最简单的,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

而过量计算则不是这样。

一、过量计算的特征

过量计算不只是给出一个物种的量,而是给出了两个物种的量,而且都是反应物的量。这样反而不能保证这两个量,都是完全参与反应的量了(可能有一物种过量,反应后会有剩余)。

所以,要对这两个量进行甄别。看它们是否都是完全参与反应的量(可能有某个量是过量的)。

只有用其中完全参与了反应的量,才可以代入化学方程式去进行计算。

而对反应中过量的物种,则没有必要再去考虑其对反应产物量的影响(当然,这是对非典型可逆反应来说的)。

在有的题目中,命题者为了直入主题,会直接告诉你哪个物种是过量的。如,“将20g大理石与过量(或足量)的500ml 2 mol∙L-1盐酸反应……”,就是不要再去考虑盐酸量对反应影响的意思(尽管也给出了相应的数据)。用盐酸的量来计算产物的量,不但没有意义,还是错误的。

二、解题方法

所谓“过量”的计算,就是要先通过验算,来确定哪个物种过量了(只能部分参与反应)、哪个物种不过量(能完全参加反应)。然后将不过量物种的量代入化学方程式,再来进行计算。

验算这一步骤,一定要反映在解题的过程中。但可以不必列出验算的过程或算式,而只要能给出验算后的结论就可以。

如,用文字叙述为“经验算,××物质是过量的”,即可。

但是“验算”也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下面就以一个习题为例,来说明几种可能的验算方法。

1,21g纯铁粉与8g硫粉混合,加热。可生成硫化亚铁多少克?

先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Fe    FeS……(1

化学式量    56       32     88

已知量       21        8

1. 比值法

将两个已知量同时代入如上的化学方程式(1),得到两个质量比。判断其相对的大小,有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考虑到两个分数值恰好相等时,为反应物均不过量。所以,其中比值小的分数(其分母大了),对应的物质是过量的。

也就是铁粉是过量的。应将这个数值弃去。用硫粉的质量(8g)来完成这个计算。

当然,如果这两个比值相等,那就说明两反应物都是恰好能反应完全的。这时,用哪个已知量来计算,就都是可以的了。

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判断两个分数间的大小,有时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把这个分数换算成小数后才能知道相对的大小。

另一点则是,有个别学生对比值小的物种是过量的,这个判别标准觉得不好理解,有时会弄错。

2. 十字相乘法

可以认为,这是从比值法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

因为,这个方法就是把上比例中的化学式量与已知量交叉相乘。

56×8<32×21

然后,根据“乘积大者所含的已知量是过量的物种”,来进行判断。也可以得出,铁粉过量的判断。

与比值法相比,十字相乘法计算起来要容易一些。且判别标准弄错的情况似乎也可以减少一些。

3. 物质的量法

分别计算物质的量。对铁粉来说,是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对硫粉来说,是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从方程式可看出,两者间如按1:1的比例来反应的话,铁粉就是过量的。

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也要计算两个除式。且学生要到高中阶段才能知道“物质的量”的含义。

4. 验算法

用其中的任意一个数值代入方程式来计算出另一物质的理论消耗值。将理论值与实际的量来比较。

如,将铁粉的21g代入式(1)。可计算出其所需的硫粉(设为x g),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要注意的是,这个12g的计算值是代表21g铁粉的(这些铁粉能与12g硫粉反应),要远大于实际的8g硫粉。说明铁粉是过量的。

当然,用硫粉来验算也是可以的。将硫粉为8g代入式(1),来计算所需铁粉的量(设为y g)。有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这些硫粉只能与14g铁粉反应。21g当然是过量的了。

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推荐给学生的解题方法。

考虑到验算实际上就是用某物种的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一次。真正计算产量时,还要用完全反应物种的量再计算一次。完成整个的计算,一共要计算两次。直接计算两次不是也可以吗?

这样就有了如下的方法。

5. 比较法

就是将两个已知量分别代入化学方程式,直接按题意来计算所要求的结果。对例1则是直接计算产物硫化亚铁的量。

将铁粉的21g代入式(1)。可计算出产物硫化亚铁的量(设为x g),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将硫粉为8g代入式(1),也可计算出产物硫化亚铁的量(设为y g)。有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不难看出,硫粉只够生成22gFeS,不足以生成33gFeS

这意味着,铁粉是过量的,用其得到的计算结果对本题是没有意义的。而硫粉才是完全反应的物种,22gFeS是最终的答案。

可能是由于要设两个未知数、并列式计算两次,表述还比较麻烦。加之有两个计算结果 ,容易造成混淆。故比较法不如验算法,能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这类可能有过量问题的方程式计算,最好用验算法来进行处理。

三、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从网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命题不严谨的现象。如,

2,某同学把3g碳(应写为木炭)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给定氧气的质量

4g

13g

8g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5.5g

11g

11g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碳有剩余,剩余 1.5 克。

3)第    次实验氧气有剩余,剩余  5  克。(红色字体为原答案)

分析:以上答案是针对反应C+O2=CO2,而做出的。

解: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一个“反应物过量”的计算题。先要验算:设3g碳能反应掉的氧气为x g

                  O CO2

化学式量   12     32       44

质量                 x

可解出,x =8g)。

由这个计算结果可看出,第三次实验是恰好完全反应。那么第一次就是木炭过量,第二次就是氧气过量。其余的计算这里就从略。

这个解题过程及结论中存在的问题是:

上一方程式只是在氧气充足时的反应情况。当氧气不充足时的方程式却是,C+O2=2CO。甚至于还可以说,体系中实际上存在着可逆反应CO2+C有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2CO

所以,还应该由不充分燃烧的反应来判断,木炭是否有剩余。设需要的氧气为x g

                   2C  O2=2CO

化学式量   2×12    32

质量            3g       x

可解出,x=4(g)

也就是说,第一次实验的4g氧气,恰好能够使3g木炭完全变成CO。反应的结果是,既没有木炭剩余、也没有CO2生成。

这样,上表中 “第一次”实验对应的“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栏的数值应该是“0.怎么能出现“5.5g”呢?

完全无视CO的存在,是这个题目出现命题不严谨问题的根源所在。

命题者试图用“充分燃烧”来限定这个反应产物的种类。但是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木炭又如何去“充分燃烧”呢?要知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产物的种类,都不是人们据自已的意愿就能强行判定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