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基本方法

标签:
化学方程式计算物质的量一步法质量比法配找换比法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法 |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基本方法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计算有哪些种基本的方法,有哪些特殊的计算类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学生对这些方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对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统筹?这都是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规划时,要事先考虑清楚的问题。
这里仅讨论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最为基本的方法。
一、“配找换求换”法
这是在高中化学讲授了物质的量概念后,所给出的一种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的量概念基础之上的。由于用五个字代表了五个步骤,所以也可以称其为“五步法”。
这五个字的含义分别是:
配,按题意写出相关且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找,找出方程式中,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数字就是相关的化学计量数)。
换,如已知量没有以物质的量形式给出,要将该已知量的单位换算成物质的量。
求,由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计算出未知量的物质的量。
换,如要求的未知量要以其他单位的形式来给出,则要将物质的量再换算成所需单位。
在开始进行这一方法的教学时,最好考虑采用如下的表述形式。
例1,将0.2g H2与足量的Cl2完全反应后,可生成多少个HCl分子?
解1,用“配找换求换”法。已知量是H2,未知量是HCl。
可见,把整个过程进行拆分后,没有哪一步是有难度的,都很简单。
例2,将2.3g金属Na与足量的H2O完全反应后,所生成H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解,用“配找换求换”法。已知量是金属Na,未知量是H2。
因题目要求的就是H2的物质的量,最后一步的“换”已无必要再进行。(答从略)
例3,将2.mol的O2与足量的H2完全反应后,可生成H2O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用“配找换求换”法。已知量是O2,未知量是H2O。
这一方法的着眼点与文献中的“配找换比求”法有根本性的不同[1]。
最大的区别在于,本方法完全从物质的量角度来考虑问题,并贯穿始终。从数学的角度,则摈弃了比的这种代数工具,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算术解题方法。
二、一步法
在熟练掌握上述的五步法后,可以将其中的后三步合并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 “一步” 的算术解题方法。
这个“一步”的过程有着清晰的化学含义,是“换求换”的缩影。是一种更简洁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表述方法。
如对例1,用一步法来表述,
解2,(前两步的工作仍保留)
余下的三步是:
0.2g H2的物质的量=0.2g÷2g∙mol-1,
接着是,求HCl的物质的量(是H2的2倍)=0.2g÷2g∙mol-1×2,
继续有,计算HCl的分子数=0.2g÷2g∙mol-1×2×6.02×1023 mol-1。
如果不急于每一步都进行计算、并得出其具体的数值(只列出算式),不就已经一气呵成地书写出,最后这个总的算式来了吗?
如不带单位,则还可直接地写成:
这个算式的物理意义是十分清楚的。其中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上图中的文字所示。
之所以称这个方法为一步法,是因为“找”这一步也没有必要再标明出来。写出方程式就可看到(HCl的物质的量是H2的2倍)。其计算过程的表述,除方程式外,实际上就只是列出了一个最终的计算公式。
对例2的一步法表述则是:
解2, 2.3÷23 ÷2=0.05(mol)。
从上述两例的解题过程不难看出,一步法有形式简单,大大简化掉一些中间步骤的优势。在讨论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可以采用。
而五步法的解题思路表达的更为清楚,所以教材中采用的较多一些。
三、质量比的方法
这个方法虽然是初中化学介绍出的一个方法。但是在已知量与未知量都是以质量为单位情况下来进行计算(可简称为“质量-质量问题”),这个方法还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初中化学将这类计算概括为三步,即“写、找、比”。
写,是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找,是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所对应的化学式量。并将已知量的数值,及所设的未知量代入,
比,就这些数值列出比例式。
余下的就是计算了。
例4,将2.3g金属Na与足量的H2O完全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的NaOH?
解,用质量比的方法。设,生成的NaOH为x克。
可解得x=4(g)。答,从略。
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
第一,“质量-质量问题”的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很常见的。
第二,质量比可由方程式直接得出。没有必要与物质的量间再反复的去进行换算。
第三,当质量的单位不是克时,对单位也无需进行换算。
第四,表述形式既简单又清楚。
所以,即便是在高中化学的某些关于方程式的计算中,它仍有存在的价值。
教师应强调,在遇到“质量-质量问题”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还是尽量用这个“三步法”来解决为好。
四、体积比的方法
当已知量和未知量都关系到气体,且表示单位都是体积时,可以称其为“体积-体积问题”。
由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就反映了气体的体积关系。所以,这类计算也没有必要去求什么物质的量,而可以直接用体积比来解题。
解题的方法也与质量-质量问题的相似。可以用“写找比”的方法。
例5,将11.2 L的H2与足量的N2完全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升的NH3(相同状况下)?
解,用三步法。设,生成的NH3为x升。
可解得x=7.5(L)。答,从略。
这个方法在讨论体积-体积问题时,当然会有极大的优势。
五、“配找换比”法
这是一个既照顾到物质的量概念的使用,又保留了三步法中的比例,这样一种“折中”的方法。
配,找,这两步,与“配找换求换”中前两步的含义一样(要注意“找”的还是物质的量)。
换,按题意,把物质的量换成各物种相应的单位。
比,代入已知量和未知量后,列出比例式。
剩下的就是计算了。
例6,完全燃烧6 g木炭,可生成多少升的CO2(标准状况下)?
解,设生成的CO2为x升。
可解出,x=11.2(L)。答从略。
可见,配找换比法是一种代数的方法(也要设未知数)。它以物质的量概念为出发点。与初中化学中的质量比法有类似的解题模式。其解题的表述形式最为简洁明快。当一个方程式中有多个不同性质的未知量待求时,这个方法更是有极大的优势。
例6,将5.6 g金属铁,放入足量的500ml 2.0 mol∙L-1 H2SO4中。反应完全后,可产生多少升的H2(标准状况下),溶液中Fe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又是多少?
解,设生成的H2为x L,Fe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y mol∙L-1。
可见,这是一个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表述明快。学生也容易掌握的方法。
总之,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如上的五种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都应该能熟练掌握的。当然,它们各有所长,要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取舍。
在解决“质量-质量”问题时,当然是“质量比”的方法最好。
在解决“体积-体积”问题时,当然是“体积比”的方法最好。
除了上述的两种情况的其余情况,应该选“配找换比”法。
“配找换求换”法主要是为了强化物质的量概念,并为“一步法”的提出做铺垫。
“一步法”则主要用于较复杂、表述也会很繁琐的计算题的解题。
六、几类特殊量的计算
上面介绍的这五种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计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是用来讨论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或分子个数等物理量的。但是,有时也用来讨论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某些特殊的量。如电子转移数,反应的热效应。
这时,只要将这些特殊的量,当做方程式中的一个物质项来看待就可以了。
例7,对铜-锌原电池来说,消耗6.5克锌,所放出的电量有多少?
解,用“配找换比”法。
设放出的电量为x C(库伦)。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个数当做一项,写在方程式的末尾。有,
由下面两行的比例式,可解出x=1.9×104(C)。
例8,已知反应,2H2(g)+ O2(g) =2H2O(l)的反应热是ΔH= -483.6 kJ∙mol-1。将2.g的H2与足量的O2完全反应后,可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用“配找换比”法。设放出的热量为x kJ。
由下面两行的比例式,可解出x= -241.8(kJ)。
可见,这些计算也没有什么难度可言。因为它们也是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来的基本信息,当然也可以按照一般的物理量来处理。
参考文献
[1] 钱博等. “配找换比求”法介绍.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