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写出简单电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一个简便方法

标签:
电化学反应方程式电解过程原电池化学教法图示法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法 |
直接写出简单电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一个简便方法
对某电化学反应来说,直接判断出其反应产物并写出其方程式,是电化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类问题。对这类过程中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有一个直观且简便地图示解题法。这个解题方法的优点是,能在统揽全局的前提下,将思考过程及思考结果随时地记录下来。
这个方法的“统揽全局”体现在,要顾及到电极材料、电解质的种类、溶剂水的微弱电离,这样的三个方面。所谓的“图像化”,则是将两个极区的物种分别列出,以便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来进行电子得失情况的分析与比较。
该解题过程有程序化,图像化的优点,显著减少了解题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
下面就用几个常见的电化学过程为例,来介绍一下这个方法,并讨论电解过程的一些主要类型。
一、仅电解质被分解的电解过程
所谓仅电解质被分解,就是电极本身及溶剂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只有电解质这一种物质被电解掉了。这是一类理解及表述起来,都最为简单的电解过程。
例1,用石墨制的阳极和阴极,电解氯化铜溶液。
为讨论该电解过程进行的情况,应将所涉及的全部信息都用一个图完整地表示出来。这样,对反应前的情况可表示为下图一(a)。
图一(a)表示的是,电解池的两极都由石墨制成。在判断阴极(其左列)上可能的得电子物种时,要考虑的是石墨电极、Cu2+离子和H+离子,这样的三个物种。在阳极上(其右列)可能失电子的则是石墨电极、Cl-离子与OH-离子,这三个物种中的一种。
这样就将讨论范围,及物种的分组情况,可能进行的反应,一览无余地表示出来了。这是第一步的工作。
第二步,就可以对阴极区、及阳极区的反应情况进行讨论了。
比较阴极区各物种的氧化性强弱。石墨是惰性电极,不可能得电子。Cu2+离子的氧化性强于H+离子,要先得电子,而被还原为单质Cu ,并在石墨电极上析出。这个反应可图示如图一(b)的左侧。红色圆圈表示该Cu2+离子在被逐渐地消耗掉,是反应物。红色的箭号表示,Cu2+离子被还原,其还原产物是单质Cu(如果将得电子数能标出,这实际就是一个电极反应式),并在阴极析出来。
在阴极区的讨论也是这样。红色圆圈中的Cl-离子,是三者中能失且最易失电子的物种。还原剂Cl-离子被氧化的产物是Cl2(如图一(b)右侧箭号所示),在阳极上析出。
这样讨论工作就已经完成了。作为结尾性的工作的第三步,应把没有参与电解反应的物质去掉。这样,就再用绿线,将没有参与反应的两个电极,及由H+离子和OH-离子表示的水,都划掉(都没有参与反应),就有了图一(c)。
由图一(c)可以直接看出,参与电解反应的物质只有CuCl2,产物是单质Cu和Cl2。这样,就可以写出反应式:
从形式上看。这是仅次于电解铜的一种很简单的电解类型。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在用图示法讨论电解过程时,应该分为四步:
第一步,按行列写出可能参与电解反应的所有物种。
第一行为电极名称及其物质的构成。阴极在左,阳极在右。
以下各行,都是一种电解质占有一行。该电解质的阳离子在左(与阴极对齐),阴离子在右(与阳极对齐)。
溶剂水也要单独地占有一行,并拆分成H+离子与OH-离子。
第二步,比较阴极区的几个物种的相对氧化性强弱,找出最先得电子的物种,在标记出来后给出其被还原的产物。
对阳极区,则找出最易给出电子的物种。也标记出来,给出其氧化产物。
第三步,划掉其余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要是整个的物质,不能只划掉其中的一个离子)。
第四步,据图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写出电解的方程式。
这张图实际是给出了分析这类电解过程的解题步骤和思路,并将思考中所得的结果随时记载下来,是一个很实用地分析电解过程的辅助手段。
还要注意的是,在用图示法讨论实际问题时,并没有必要如图一分别地作出(a)、(b)和(c),这样的三幅图。这三者间实际是有递进关系的。即在(a)的基础上得到(b),在(b)中再消去一些物质就得到(c),是一气呵成的。即,只要按上述步骤得到最终那一张草图(c)就可以。
二、仅溶剂水被分解的电解过程
纯水虽然不导电,要通过强电解质的加入来提高其导电性。但对某些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来说,电解时被分解的却只是溶剂水。如:
例2,用石墨制的阳极和阴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
用如上的图示法。
第一步,将电解过程所涉及的全部信息用图二(a)表示出来。
图二(a)中的NaOH与H2O虽然都能解离出相同的OH-离子,但是这个OH-离子也要分成两行来写。因为,这个图不只是要反映出所涉及离子的种类,其每一横行还要代表一种化学物质。
第二步,比较阴极区各物种,是其中的H+离子先得电子,而被还原为单质H2(在阴极析出)。
阳极区则是OH-离子失电子成O2(在阳极析出)。如图二(b)。
原则上NaOH电离出的OH-离子多(H2O的电离极少),似乎应该让中间行的OH-离子去进行氧化反应。但此时电解中消耗掉的H+离子,与水产生出的OH-离子是同样多的。溶液中NaOH的量始终不会发生改变。所以,直接写下一行的OH-离子去失电子也可以(如果写上一行的OH-离子失电子了,最终也要换到下一行来。
这样讨论工作就已经完成了。作为结尾性的工作,应把没有参与电解反应的物质去掉。这样,就再用绿线,将没有参与反应的电极,及Na+离子和OH-离子都划掉,而得出图二(c)。
由图二(c)表述的是只有H2O是反应物,产物是单质H2和O2。由此可写出反应式:
不难看出,在这个电解过程中,电极没有发生反应,电解质也仅参与了导电、而没有发生反应。只有溶剂水发生了电解反应。这也是一类比较简单的电解类型。
用惰性电极电解KOH、H2SO4和Na2SO4溶液,进行的都是这个反应。
三、仅电极发生变化的电解过程
前两例分别是电解质、溶剂水被电解了,当然也有仅电极发生化学变化的电解过程。
例3,用铜阳极和铁阴极,电解硫酸铜溶液。
将电解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信息用如下的图三(a)表示出来。
即,在这个电解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可能会参与电子得失的物种有6种。它们应该被分为两组。一组是位于阴极区的3种,还有一组是处于阳极区的另外3个物种。
对阴极区的三物种(电极Fe、Cu2+、H+),比较得电子的能力。当然是Cu2+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最强,是它发生反应成金属铜,而沉积在Fe电极的表面上。这个过程可以用图三(b)左侧的箭号表示出来。
对阳极区的三物种(电极Cu、SO42-、OH-),比较失电子的能力。当然是金属Cu最容易给出电子,而成Cu2+离子进入溶液。这个过程可以用上图(b)右侧的箭号表示出来。
第三步, H+、OH-、SO42-,这三个离子明显都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的Cu2+离子则参与了反应,但其反应掉与生成的量相等,相当于Cu2+离子没有参加反应。这两种物质都可被消去。就可以得到图三(c)。
这个电解过程只是使阳极的Cu在电流作用下被转移到了阴极。这个反应可被写为
当然,其中所标记的反应条件“电解”,也可以更精确地标记为“电镀”。
总之,电解与电镀是一类,仅涉及电极间物质的转移,而几乎不关系到电解质和溶剂变化的电化学过程。
四、溶剂水及电解质都参与反应的电解过程
溶剂水与电解质同时发生变化的电解情况,只是其反应方程式稍稍复杂了一些。对其电解过程的分析,其实也没有什么难度可言。
例4,用石墨阳极和铁阴极,电解氯化镁溶液。
将电解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信息用图四(a)表示如下。
阴极区的Fe是不可能得电子的,Mg2+离子得电子能力不如H+离子。所以只是H+离子得电子成H2。这个过程可以用上图四(b)左侧的箭号表示出来。
阳极区的惰性电极C不会给出电子。而Cl-离子要先于OH-离子放电,并生成Cl2。这个过程可以用上图四(b)右侧的箭号表示出来。
将本身没有参与化学反应的两电极划掉(注意一个物质只要有一个离子参与了反应,就不能将其划掉),就得到了上图四(c)。
不难看出,发生反应的是电解质MgCl2中的Cl-离子,及溶剂H2O中的H+离子。而在溶液中剩余了Mg2+离子与OH-离子,它们会以沉淀的形式析出。
这样电解MgCl2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就应该写成MgCl2+2H2O
电解NaCl溶液的反应也属于这个反应类型,只是NaOH不会沉淀罢了。
五、对简单电池反应的分析
当较熟练地掌握这个分析方法后,也可用于对电池反应的分析。
例5,将铜片与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构成一个原电池。写出其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所涉及的物种及关系如下图五(a)所示。其中,电解质和溶剂水仍按前面的方法来拆分(有氧化性的离子在左列,有还原性的离子在右列)。这样,两金属电极中还原性较强的锌电极就当然要排在右列了。
看起来,这个装置与电解池在形式上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图五(a)左列的有氧化性物质将要发生的还是还原反应,这个电极也仍是阴极。
在这个阴极区,氧化性最强的当然还是Cu2+离子。它会优先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铜而在阴极析出。如图五(b)左侧所示。
在阳极区还原性最强的是锌片了。它要向外电路给出电子,而本身以Zn2+离子的形式进入溶液。由于外电路的电子是从锌片流向铜片,相当于电流(正电荷流向)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所以锌片也是电池的负极。
从图中再去除掉没有参与反应的物种,就可得到图五(c)。据图五(c)中的反应物Zn与CuSO4,产物Cu与ZnSO4,不难写出化学方程式,Zn+ CuSO4= Cu+ ZnSO4。
总之,图示法来分析一些简单电化学过程,有简单、明了的优点。在化学教学中是一个可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