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硫酸溶液配制中的几个科学性问题
(2016-11-05 12:30:21)
标签:
硫酸溶液普通浓度溶液标准浓度溶液容量瓶化学实验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
稀硫酸溶液配制中的几个科学性问题
在化学实验室中,配制溶液是一项常见操作,也是完成化学实验的一项最基本工作。加之浓硫酸有特殊性,对其稀释方法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所以稀硫酸溶液的配制,在化学教学中就占有了特殊的地位。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稀硫酸溶液配制方法的要求,似乎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验室实际、也不够科学的情况。这对学生也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导,使他们认为,只要是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就要用到容量瓶。
有必要介绍一下已被广泛认可的,实验室中配制稀硫酸溶液的一般方法。
一、稀硫酸的配制方法
根据溶液标称浓度的精密程度不同,配制的繁琐程度也不同,可将溶液分为两类。这两类溶液的配制方法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一)溶液的分类
在化学实验室中通常用到的溶液可分为,“普通(一般)浓度溶液”与“标准(准确)浓度溶液”,这样的两类。
1. 普通浓度溶液
普通浓度溶液指的是,标称浓度不超过两位有效数字的溶液(即,允许该标称浓度有较大的误差)。
如,2.0 mol·L-1NaCl溶液、0.1 mol·L-1HAc溶液、12% NaOH溶液,均属于普通浓度溶液。
这类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可以用托盘天平或量筒来量取试剂(分别对应固体或液体)。用烧杯或试剂瓶来溶解及定容。
在理论方面是认为,两种不同组成的液体混合时,不必考虑其体积变化。
这种溶液主要用于定性实验。如用于定量实验,那它也是基本不参与反应、或是作为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如指示剂)的试液来使用的。
2. 标准浓度溶液
这是一种标称浓度达四位(及以上)有效数字的溶液。如,1.036 mol·L-1NaCl溶液、0.1904 mol·L-1HAc溶液。有相当高的精密度。
配制这种溶液时,对试剂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即试剂的组成要与其化学式有很好的吻合度。在通常的保存或使用状态下,它的组成也不会发生改变。一般把这种试剂叫做基准物质。
这类溶液的配制方法是,要用分析天平、或移液管来量取试剂。用容量瓶来定容。
在溶质溶解及不同浓度溶液混合时,都必须要考虑到溶液体积会发生变化。
只有定量实验才需要这样的溶液。如果在定性实验中使用这种溶液,不但在财力及人力上是一个浪费,也是实验者对科学实验要求把握不准确的一种表现。
(二)不能把浓硫酸当做基准物质
市售的试剂硫酸(H2SO4)一般都是浓硫酸。其密度是1.83-1.84 g/ml,含量为w=95%-98%,近似浓度是c(H2SO4)=18 mol·L-1。本来它就是一个组成较为模糊,不那么确定的物质。
加之,在与空气接触时浓硫酸还要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吸了多少水也无从知晓。所以,浓硫酸根本就不具备去作基准物质的条件。
也就是说,由于浓硫酸的组成有不确定性,你无论是用移液管还是用更精密的仪器来量取它,也无法知道其中的纯硫酸到底有多少。既然从浓硫酸中无法取出准确量的纯硫酸,后续的“用容量瓶来定容”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而,不能用浓硫酸来直接配制标准的硫酸溶液。用浓硫酸直接配制出来的只能是普通浓度的硫酸溶液。
(三)普通浓度硫酸的配制方法
查了几本有关化学实验的书目,从中还真的找到了一些大同小异的稀硫酸配制方法。
1. 《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方法[1]
溶液配制是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教学内容。在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粗略配制”部分的相关的文字是:
先用相对密度计测量液体(或浓溶液)试剂的相对密度,从有关的表中查出其相应的百分浓度,算出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需液体或浓溶液的用量。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液体(或浓溶液),注入装有少量水的带有刻度烧杯中,混合。如果溶液放热,需冷却至室温后,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搅动,使其均匀,然后移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从中不难归纳出,对有浓度标签的浓硫酸,在计算出其用量后,只要用量筒来量取浓硫酸,用带有刻度(或事先做出体积标记)的烧杯来稀释及“定容”,再加上一支用来引流并用作搅拌的玻璃棒,就可以完成全部溶液的配制工作了。
当然,这段文字中的“如果溶液放热,需冷却至室温后,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是否合适,还值得探讨。但整个过程还是流畅及合理的。
对这个方法,可以简称为“量筒+烧杯法”。
2. 《化学实验规范》介绍的方法[2]
在该规范的第二章无机化学实验“配制一般的溶液”这部分,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两种稀硫酸的具体配制方法(当然,由此也可推及到其他浓度的硫酸)。
溶液 |
物质的量浓度(mol·L-1) |
配制 |
稀硫酸 |
3 |
浓硫酸:水=1:5(体积) |
1 |
3 mol·L-1硫酸:水=1:2(体积) |
这个方法更为简单,甚至连量筒都不是必需的了。
只要用一个小容器(如小烧杯),先取5份水,倒入一个更大的容器(要比小烧杯大许多的大烧杯或试剂瓶)。然后用该小容器取1份浓硫酸,缓缓倒入装有水的大容器中,并搅拌。就大功告成了。
对这个方法,可以简称为“体积比法”。
3. 化学手册中介绍的方法[3]
在一些化学手册中的“普通酸溶液的配制”部分,也可以看到稀硫酸的配制方法。如,c(H2SO4)=1 mol·L-1硫酸的配制方法是:
量取56 ml浓硫酸,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适量水中。待冷却至室温后,加水至1 L。
虽然文字中没有标明要用什么仪器,但量取浓硫酸肯定是用量筒。
“加水至1 L”明显的也不是容量瓶。只要是一个大号的烧杯,或大的试剂瓶,都可以。
该手册还对“硫酸标准溶液 c(1/2H2SO4)=1 mol·L-1”的配制方法规定为:
第一步是“配制”。即,量取硫酸30ml,缓慢注入1000 ml 水中,冷却,摇匀。
第二步,用无水碳酸钠对配制出的溶液进行标定(从略),以测得其准确的浓度。
这种“量取硫酸30ml,缓慢注入1000 ml 水中”的配制方法,连计算都可以免去。是一个来源于实验室工作实践的方法,可看作是“经验法”。
在上述的四种硫酸溶液的配制方法中,无论是配制普通浓度的稀硫酸、还是配制硫酸标准溶液,竟然都没有用到容量瓶。
二、有关稀硫酸配制方法的一些习题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确实有一个配制准确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4]。
在配制1.00 mol·L-1NaCl溶液的过程中,用到了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容量瓶等较为精密的仪器。所配制出来的也是准确浓度溶液。
比照这个实验,一些教师照猫画虎地编出了一些,涉及到配制一定浓度稀硫酸溶液方法的联考题或练习题。其中竟然都用到了容量瓶。如下面几例:
例1,用98%的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1 mol·L-1的稀硫酸100 ml。配制时可能用到的仪器有:
①玻璃棒,②胶头滴管,③100 ml容量瓶,④托盘天平,⑤50 ml烧杯,⑥10 ml量筒。
则正确的选择是(
A.⑥③⑤①②,B、⑥⑤③①②,C、④⑤③②①,D、⑥⑤①③②,
评论:由于浓硫酸的组成不是严格固定的,其真实浓度与标签所示浓度间可能会有偏差,人们无法准确从中取出一定量的纯物质(硫酸)。所以,在计算出其所需的理论用量后,可以用量筒来量取浓硫酸(即使用移液管也不会“准确”到哪里去)。
况且,要求配制的是1 mol·L-1的硫酸,是一个精确度很低的普通浓度溶液。用量筒所取浓硫酸中的纯硫酸,虽然与理论值有偏差,但还是在溶液浓度所要求的精度范围内。所以第一个仪器就是“⑥量筒”了。
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最理想器皿就是一个200 ml的烧杯了。具体的方法是,先在大烧杯中加入100 ml水,再缓缓加入所取的浓硫酸。搅拌均匀。冷至室温,就可以倒入试剂瓶,溶液配制工作就完成了。
但是,由于所给的仪器中没有大烧杯,而只能用100 ml容量瓶来代替大烧杯(在这里,容量瓶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大烧杯)。
而在实际的实验室工作中,实验人员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为随之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容量瓶在使用前、及使用后的清洗都要麻烦许多(有磨口,还有塞子)。
其次,由于浓硫酸稀释时要放热,使这个稀释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而要先要在一个小烧杯中进行预稀释。这就用到了题目所给的“⑤50 ml小烧杯”。
此时爱动脑筋的操作者都会想到,这里配制的是一个对浓度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溶液(在较大的浓度误差范围内都是合格的)。此时,还“按部就班”地用容量瓶进行严格的定容操作,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往容量瓶中倾倒预稀释的硫酸时,可以不用玻璃棒引流预稀释的硫酸。因为刻度线上的瓶颈壁面沾有几滴硫酸溶液也无所谓;
可以一次都不洗预稀释硫酸所用的小烧杯。因为烧杯壁上残留的少量硫酸也不会引起更大的浓度误差;
可以不用胶头滴管来滴加蒸馏水至刻度。因为溶液的体积只要能在刻度线附近,就可以认为基本是符合要求。
考虑到将量筒中的浓硫酸倒入装有水的小烧杯时,最好能用玻璃棒来引流(防止浓硫酸粘在烧杯壁的上部),且搅拌能加快液体的混合过程。
所以整个稀释过程中,先后必须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50 ml烧杯、玻璃棒、100 ml容量瓶。答案是⑥⑤①③。
仪器②胶头滴管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要用的话,也只能是按答案D的顺序来使用。
对答案D的不同意见是,认为在用量筒取浓硫酸时,可以用胶头滴管来调整量筒中的浓硫酸液面。从而建议最好将答案改为,⑥②⑤①③②。
但用胶头滴管往量筒中滴加浓硫酸,这并不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规范操作。原则上,在配制稀硫酸时根本就没有必要,用胶头滴管去移取浓硫酸。
一是,用试剂瓶(哪怕内装有浓硫酸)向量筒中转移一定量液体时,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倾倒。如倾倒出溶液的体积不够,就再倾倒一些。体积超标了,则可将多余的液体倒入一个专设的小烧杯中(不得倒回原试剂瓶)。直至得到所需体积为止。
一次就能倾倒出所需体积溶液的操作,这本身就是要求化学实验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二是,为滴加浓硫酸还要设一个专用的胶头滴管,并放在一个专用的小烧杯中。这都使操作者增大了与浓硫酸直接接触的机会,使不安全因素显著增多。
并且使用后,胶头滴管及烧杯的清洗不但麻烦,也会产生更多的废水。
三是,浓硫酸比重大,更容易发生其从滴管口意外滴落的情况。滴加浓硫酸的操作对人身及财物安全会有更大的威胁。
四是,量筒不是容量瓶,其液面大致在所需的刻度附近,就可以被认为是基本符合要求,没有必要去仔细“调整”。
总之,将量筒与胶头滴管“配套”使用,是一项不那么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
例2. 网上有一个流传较广的稀硫酸溶液的配制方法,其具体内容是:
1.计算:首先确定要配置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或者质量百分比,确定所需硫酸的物质的量,以此计算出浓硫酸的用量。
2.量取:用量程合适的量筒量取浓硫酸。
3.稀释: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此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来散热。
以上三步骤为基本步骤。若是精确配置一定量的稀硫酸的话还有以下步骤:
4.转移:将稀释后的浓硫酸倒入容量瓶中,容量瓶规格按需决定。此过程中需用玻璃棒进行引流,且必须等到溶液冷却完全才可转移。
5.洗涤:用蒸馏水(一般用洗瓶)洗涤烧杯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
6.定容: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离刻度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定容过程中视线应与刻度线保持水平位置。
7.摇匀:盖上容量瓶的玻璃盖,左手掌心拖住瓶底,右手食指紧按住玻璃盖,其余四指轻拢瓶颈,进行上下颠倒摇匀。
以上步骤完成,静置后可取用。
评论:这个方法的前三步配制的是普通浓度的硫酸,是合理的。
但是,加上后四步(就用了一下容量瓶)就变成了准确浓度的硫酸,这就不对了。用容量瓶只能保证溶液的体积精度高。在对溶质的量取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只提高溶液体积的精度,又能改变什么呢?
加上这后四步,所配制出的还是一个普通浓度的硫酸。做的是无用功。
容量瓶只能保证溶液体积的精确度,它不是万能的。
有关稀硫酸配制的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到浓硫酸不能做基准物质,要关注度量仪器精密度的匹配(容量瓶与量筒、台秤间是不能匹配的),要理解有效数字的更深刻内涵,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错误的扩展与延伸。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规范》编写组编著. 化学实验规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
[3]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第一分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年
[4] 人教版化学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