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的几种方法

标签:
金刚石立方金刚石晶胞参数c-c键长堆积密度 |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
计算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的几种方法
在一般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对晶体结构知识介绍的本就不多。通常,只是给出与金属晶体相关的三种常见紧密堆积方式(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的一些简单性质,如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也称为堆积密度)。
对一些较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如金刚石、冰)也多是浅尝辄止。对不同晶格类型导致的晶体空间利用率不同,也没有介绍其计算方法。
但是,随着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似乎连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的计算,都已经成为了化学教学的较重要内容。一些化学教师就只好是去再学习,加再讨论了。
好在,诸如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之类的讨论,并不需要很多的晶体学知识。用一般的化学知识及简单的初等数学方法,就可以计算出来。
在这里,仅介绍几种金刚石空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一、对金刚石晶体结构较为详细的论述 [1]
在较为权威的无机化学结构专著中,对金刚石这种很典型的无机物是有不少介绍的:,
首先,在最基本的介绍“球的堆积”概念时就指出,金刚石型堆积的堆积密度为34.01%,配为数为4。用结构形式记号“A4”来表示。
并指出,这种配位数为4的堆积能稳定存在,是由于原子间有共价键形成,除了C外,Si、Ge、Sn、In的单质中,也有以这种堆积形式来存在的。
其次,在非金属单质“碳”中提到:
在诸多碳的同素异构体中,有两种金刚石。即,立方金刚石与六方金刚石。
立方金刚石为一立方面心点阵,晶体所属的空间群为O7h-Fd3m。立方晶胞参数为a=3.56688埃(25℃)。结构中的每个碳原子均按四面体方向,和四个碳原子以共价键连接。C-C键的键长为1.544埃。其结构如下图一(a)所示。
该部分还介绍道:六方金刚石是介稳的晶体,已在陨石中找到。也可将石墨加压到130 k bar,温度超过1000℃时制得。在这种金刚石中碳原子的配位和C-C键的键长均和立方金刚石相似,晶体所属的空间群为O46h-P63/mmc。六方晶胞参数为a=2.51埃、c=4.12埃。其结构如上图一(b)所示。
作为一种并不常见的碳同素异构体,显然六方金刚石并不是大家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大家讨论的只是立方金刚石的空间结构。
计算金刚石中晶体的空间利用率,是否就一定要用上述的这些数据呢?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下面就介绍几种这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二、用金刚石密度及碳原子的共价半径来计算
最简单的计算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的方法,可能就是用金刚石密度,及碳原子的共价半径数据,来计算了。因为,这两个数据都很容易在一般的化学数据表中找到。
解题思路:由于物质密度是一个涉及宏观物质的物理量,所以最好是以较大量的物质,如以1.00摩尔的金刚石为讨论的对象。分别计算1摩尔金刚石所占的体积,及1摩尔碳原子所占的体积。其比值就是金刚石晶体的空间利用率。
一方面,查得金刚石的密度为3.51g/cm3[2]。
而C原子的摩尔质量为12.00 g/mol。
这样,1摩尔金刚石所占的体积为12.00/3.51=3.42(cm3)。相当于3.42×1030(pm3)。
另一方面,查得,C原子的共价半径为77 pm。
1摩尔碳原子的总体积就为,1.91×106×6.023×1023 =1.15×1030 (pm3)。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两者间的比值,1.15×1030/3.42×1030=0.337=34%。
这就是在金刚石中碳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它竟然与其理论值34.01%几乎相等。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因为,取C原子的共价半径为77 pm,这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数值(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居然还计算出了一个这样好的结果。
三、用晶胞参数及键长的数据来计算
在一些结构化学的专著中,可以找到金刚石的晶胞参数[1]。
用这样的有效数字更多一些的数据,来计算金刚石晶体的空间利用率,所得结果的精确度及可信度都应该会更高一些的。
解题思路:由于晶胞参数与键长,都是一些描述微观状态的物理量。这样在用它们来计算金刚石空间利用率时,就应该只考虑一个很小的、且独立的晶胞。
金刚石立方晶胞的晶胞参数为a=3.56688(埃)=356.688(pm)。
由此可得,该晶胞的体积V=a3=(356.688)3(pm3) =4.53801×107(pm3)。
由C-C键的键长为1.544埃=154.4 pm。C原子的共价半径r=77.20 pm。
从图一不难看出,这个晶胞中一共有18个碳原子。其中,有8个处于位于立方体的顶点(为8个晶胞所共有),6个位于六个面的中心(为2个晶胞所共有),4个位于立方体的内部(为本晶胞所独有)。在一个这样的晶胞内,相当于有8个碳原子。
由此,可得金刚石中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为,
这个计算结果与理论值34.01%相比较,居然有较大的误差,还不如前面用密度计算出来的结果。
这暗示着,所测得的晶胞参数a与键长的数据间,并不是能够相互匹配的。所测得的描述金刚石结构的两个数据,其精确度本身就有问题。
四、从等性杂化的角度来计算
既然怀疑晶胞参数a或与键长的数据有问题,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当然是“C-C键的键长为1.544埃”。因为与晶胞参数比较起来,其数值小了很多,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就会较大。从形式上看,其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也远较晶胞参数要少。所以,键长的数据的不可靠程度也更高。最好不用这个键长的数据来计算金刚石晶体的空间利用率。
其实,在已知立方晶胞参数为a=3.56688埃的情况下(即使不给出键长的数值),只要再知道碳原子是sp3等性杂化,也可以计算出晶胞中C-C键的键长数据。
因为,沿图一(a)中标记有1、2、3数字的碳原子平面,将该晶胞切开,可得一个长方形的剖面(如图二所示)。
其中红色线段表示的是C-C键。由于碳原子采取的是sp3等性杂化,键角∠CCC=109°28′。由这些数据就可以求出C-C键的键长。
该长方形中1、2原子间线段的长为a(晶胞一个表面的对角线)。
这样,考虑其中的一部分(如图三所示),这样的一个直角三角形ΔMNP。
在该直角三角形中,MP线段的长度为0.25×a,∠MNP
=0.5×(109°28′)。线段MN的长度就是C-C键的键长。
该计算值与实测值 1.544埃间,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用计算值1.54455埃,得到碳原子半径的数值为77.2274
pm。由它计算出的一个C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与理论值34.01%,完全吻合。
这也说明,sp3等性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09°28′,这是一个有着很高精确度的数值。
但是,还有一个,不用sp3等性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数据,来计算C-C键的键长,及金刚石晶体空间利用率的方法。
五、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计算
由于正四面体四个顶点的空间坐标,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一个正方体表示出来。所以用纯数学方法来计算立方面心点阵中各点阵点之间的距离,也并不是一件麻烦的工作。
将图一所示的立方面心晶体的晶胞,沿水平、铅直这样的三个不同方向,对半剖开,可以得到8个小正方体。其中位于上左后的一个小正方体,如图四所示(其中标注有数字“1”的点阵点,与图一(a)中的该点是对应的)。
将正四面体嵌入一个正方体中,这是正四面体空间构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四面体的中心与正方体的中心重合。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有4个被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所占据。
不难看出,如果设这个小立方体的棱长为单位长度“l”。从点“1”的角度看,正四面体中心点,就在其右、前、下方,且各相差了半个“l”的距离。
这样,正四面体中心点(就是正立方体的中心)到点“1”的距离就是,
这个值就是共价键的键长,其一半“0.5×0.866023×l”,就是原子的半径。
该小立方体的边长既然是“l”,其体积V就是“l3”。
又由于,这个小立方体是晶胞体积的1/8。在一个立方面心晶胞中有8个点阵点。相当于一个小立方体中只有一个点阵点(原子)。
如果需要,还可以用式(1)及(2)求出有效数字位数更多的立方面心堆积晶体的理论空间利用率。
对金刚石的晶体来说,“l”是其晶胞参数“a”的一半,即356.688÷=178.344(pm)。
正四面体中心点到点“1”的距离就是,0.866025×178.344=154.450(pm)。
这就是从金刚石晶体的晶胞参数,所计算出来的C-C键的理论键长,并且是最为严谨、可信的键长(与实测的键长相比较)。
由上面这些计算的结果还可以看出,在认定立方晶胞参数为a=3.56688埃的情况下,C-C键的键长还是以给出其理论值1.544.50埃,为最好。没有理由再去测量键长的数据,因为它已被涵盖在了晶胞参数中。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科学出版社. 1982年
[2] [澳]G·H艾尔沃德. T·J·V芬得利编. 周宁怀译. SI化学数据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