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操作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

标签:
化学操作误差分析酸碱滴定实验铜的原子量测定二氧化碳分子量测定 |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
从化学操作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
对一些定量的化学实验结果,从化学操作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它能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验证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增强对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教师在化学实验中,也应该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分析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讨论各种化学操作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这方面的教学一般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才好。
一、化学实验误差的基本表述
与其他自然科学门类的实验一样,化学实验的误差也是被包容在“误差理论”中的。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通常只指涉及到这个理论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即,有效数字及相对误差。
在用任何化学量具或仪器进行测量时,总是存在误差的。由于相对误差反映出来的,是某一测量值的准确程度,所以被使用的最多。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如此。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的所谓误差,通常指的就是相对误差。
当用X来表示某测量值,用A来表示其真值时,相对误差δA的表示式为:
其中的(X-A)为绝对误差。
由于(X-A)项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所以,相对误差δA也是有正、有负,是必须带有符号的(与一般的表示方法一样,正号可以被省去)。
如果教师不强调相对误差的符号,在一开始使用到这个概念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忽略掉”相对误差的“正、负”问题。
对某一个单独的测量来说,测量值就是实验的结果(如用分析天平来称量某固体试剂的质量)。测量值偏大就意味着该实验结果偏大,测量值偏小就意味着该实验结果是偏小的。
但是,对一个化学计算来说,就多不是这样简单的了。
二、某测量值误差对实验结果误差的影响
由于化学实验一般都会涉及多种形式或多次的简单测量,会得到多个测量值。而且,这些测量值还要经过一些数学运算才能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这样,其中某一测量值相对误差的正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了。
如果,某实验结果的计算要涉及A、B、C、D,这样的4个测量值,它们与计算出的实验结果E的数学运算关系为
由式(1)不难看出,如果这几个测量值都偏小时(为便于比较这里先只讨论这样的情况),它们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
A偏小(有负误差)时,会造成计算结果E也偏小(也有负误差)。因为E与式(1)右端分子项中的A成正比。
B偏小(有负误差)时,反而会造成计算结果E偏大(有正误差)。因为B位于式(1)右端的分子项中,并且是一个带有负号的量。当B偏小时会造成整个分子项偏大。而E与分子项成正比,它也会偏大。
C 偏小(有负误差)时,会造成计算结果E也偏大。因为E与式(1)右端的分母项是成反比的。而C在分母项中是一个带有正号的量,C偏小会造成整个分母项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E会偏大。
如果D偏小(有负误差)时,会造成计算结果E也偏小(有负误差)。因为D在分母项中是一个带有负号的量,D偏小会造成整个分母项偏大。E与式子右端的分母项是成反比的。而所以计算的结果E会偏小。
总之,测量值误差对计算结果误差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其在计算式子中所带符号的正负,及其在分数中位置而反映出的与实验结果间的正反比关系。
在讨论这种问题时,最好是只盯住测量值的偏大,还是偏小。
三、对一些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
这样看,在讨论某测量值对实验结果误差的影响时,首要的就是写出各测量值与计算结果间的数学关系式。
尽管学生通常较难遇到、或不会自发去写出这些关系式,但是这类关系式实际上却正是实验原理的核心。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这类关系式。
下面就几个具体的无机化学实验,来说明如何用这样的关系式,来进行实验的操作误差分析。
1. 酸碱滴定实验
实验步骤分成了两大步。
第一步,用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草酸标准溶液为滴定液,对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标定(测得其准确浓度)。第二步,用这个氢氧化钠溶液为滴定液,对盐酸溶液进行测定。
教材还要求学生回答“下列情况对滴定结果有何影响”:(1)滴定完后,尖嘴外留有液滴;(2)滴定完后,尖嘴内有气泡;(3)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壁的上部溅有碱(酸)液。
一些学生认为“滴定结果”指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也有的学生认为“滴定结果”指的是盐酸的浓度。到底哪个理解方法才合理呢?
教师则清楚,除了让学生练习一些化学基本操作的目的之外,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用标定的方法来得到一个可以知道其准确浓度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以便用它来测定各未知盐酸溶液的浓度。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应该是指,对盐酸溶液测定的准确程度如何。
讨论各操作因素对盐酸浓度测定结果的影响,关键在于写出各测量值与盐酸浓度间的关系。涉及到的式子有两个。
用草酸标准溶液标定氢氧化钠的计算公式为
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测定盐酸的计算公式为
由式(3)可直接写出盐酸浓度与第二步测定操作间的关系为:
由式(2)及(3)可写出盐酸浓度与两步操作的总关系为:
当讨论的范围只涉及第二步操作(用NaOH测定盐酸)时,仅用到式(4)。这样,几种操作失误的后果分别为:
(1)滴定完后,尖嘴外留有NaOH液滴。这个操作造成的是NaOH体积测量值的不准确,所以它是分析问题的切入点。
而NaOH没有完全参与反应。意味着 NaOH溶液体积的测量值偏大。由于在式(4)中V2(NaOH)与c(盐酸)成正比。所以,作为作为计算结果的c(盐酸)也会偏大。
(2)滴定完后,尖嘴内有气泡。这也意味着NaOH体积的测量值不准确。NaOH溶液体积的测量值中竟然还包括了一个气泡(应将其移除掉),所以是测量值偏小了。由于在式(4)中V2(NaOH)与c(盐酸)成正比。所以,作为作为实验结果的c(盐酸)也会偏小。
(3)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壁的上部溅有碱(酸)液。
对这种现象分析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对这种随机溅上去的液滴,很难知道其组成,究竟是以酸为主、还是以碱为主。
如果溅上去的是碱液,那就是与问题(1)相同的情况。会造成c(盐酸)偏大。
如果溅上去的是酸液,那就相当于式(4)中的V(盐酸)测量值偏大(实际没有反应掉那样多)。从式(4)看,实验结果c(盐酸)与V(盐酸)间是反比关系,偏大的V(盐酸),反而会造成c(盐酸)偏小。
当讨论的范围要同时涉及到第一步与第二步操作(先用草酸标定氢氧化钠,再用氢氧化钠测定盐酸)时,那情况就复杂的多了。可讨论为:
(1)滴定完后,尖嘴外留有液滴。由于没有指出是哪步操作中的液滴,似乎不好讨论。但最好还是按照每步操作都“留有液滴”(因为不规范操作也是一个习惯问题,成习惯后这类问题就很难避免了)来讨论。
这种操作的后果,是否能造成的误差间的“相互抵消”呢?恐怕是未必的。
从式(5)可以直接看出,第一步中滴定剂关系到的V(草酸)测量值,及第二步中滴定剂关系到的V2(NaOH)测量值,都与c(盐酸)成正比。当这两者的测量值都偏大时,是会使c(盐酸)偏大更显著的。
(2)滴定完后,尖嘴内有气泡。也应该按两步操作中都有这个问题来处理,也是关系到式(5)。实验结果c(盐酸)与测量值V(草酸)及测量值V2(NaOH),均成正比。当V(草酸)及V2(NaOH)都偏小时,c(盐酸)会偏小的更显著。
其他的情况就不再讨论了。
总感觉,这个题出的不怎么那么好。有两步滴定,怎么就不能将不规范操作涉及的是哪步滴定,表述的更清楚、也更准确一些呢?
如果指的仅是第一步操作,就应该有“标定结果”这样的字样。如果指的仅是第二步操作,就指出是“测定结果”。这样不是很好吗?
2. 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铜的原子量实验
实验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是称量。称出一个空磁舟的质量(W1)。再放入一定量的CuO后,再称重(W2)。
第二步,用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将CuO还原成Cu。
第三步,冷后,称出磁舟与Cu的总质量(W3)。
由于W1=磁舟重,W2=(CuO+磁舟)重,W3=(Cu+磁舟)重。
所以有,m(Cu)= W3- W1,m(CuO)= W2- W1。再将从这两个计算出来的数值代入式(6),就可以得到这个实验的结果Ar(Cu)。
得到铜原子量Ar(Cu)的这个实验数据后,对比查得的铜原子量理论值63.55,学生必须还要进行一个例行的实验误差分析。但面对着这个实验仅有的三个测量值,许多学生还是感到无从下手。
原因是,它们没有写出实验结果与测量值间的关系。即要将式(6)改写为
式(7)才直接反映出了,各测量值与结果Ar(Cu)间的关系。从式(7)可看出:
当W1偏大时,会导致Ar(Cu)偏小。因为W1在式(7)的分子中,还是负号。
当W2偏大时,会导致Ar(Cu)偏小。因为W2在式(7)的分母中,还是正号。
如W3偏大,则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了(因为在式(7)的分子与分母中都有W3)。
一方面,由于W3在分子项中它为正号,其偏大会导致Ar(Cu)偏大。
另一方面,在分母中也有W3,但它带有符号。W3偏大会导致分母变小,而分母又与原子量成反比,还会造成Ar(Cu)偏大。
即,W3对Ar(Cu)有双重的影响。当W3偏大时,Ar(Cu)会更大。
据此,就很容易完成教材中的实验习题了。
下列情况对测定铜原子量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1)样品中有水分或试管不干燥。
样品指的是氧化铜。其中有水分,即W2偏大。从式(7)可看出,会导致Ar(Cu)偏小。
而试管只是在进行还原反应时,才会被使用到。其干燥与否,在三个测量值中都没有被体现出来。所以,试管是否干燥对Ar(Cu)的测定无影响。
(2)氧化铜没有全部变成铜。
这是指W3偏大了。它对式(7)的分子及分母同时有影响。会导致Ar(Cu)偏的更大。
(3)管口的冷凝的水珠没有用滤纸吸干。
这样,在还原过程完成后从试管中取出磁舟时,磁舟底部就会不可避免地沾上一些水,也会造成W3偏大,还是要导致Ar(Cu)偏大。
这几种情况都没有涉及到W1。不难推测出,空磁舟在称重时如果不够干燥,或其中有加热时质量能发生变化的异物(不干净而造成的),它们对实验结果也会有影响。
3. 二氧化碳分子量的测定实验
该实验也是分为了三大步。
第一步,称量一个带有瓶塞的锥形瓶质量(A)。
第二步,在锥形瓶中灌满二氧化碳气体后,再称重得(B)。
第三步,在该锥形瓶中装入同样多的水后,再称重得(C)(实际是要测锥形瓶的体积)。
因涉及的是气体,还要测得实验时的室温(T),气压(P)的数据
教材所给的数据处理方法,都是分步进行的。逻辑性强,物理意义也很清楚。
用到的计算式子有:
锥形瓶的体积V为,。锥形瓶的质量为,D=A-W空气。锥形瓶中的空气重为
。
将最后的两个数值代入到式(8)中,就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分子量。
显然,从这些相对独立的算式来讨论,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很难的。其间有太多的相互作用。要将实验结果与各测量值间的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才会容易一些。
从这几个式子最终可以整理出,
式(9)中有5个测量值,两个常数。不但用其来计算分子量时,可以减少运算步骤、减少计算误差。更主要的是,它反映出了各测量值与实验结果间的直接关系,可用于实验操作的误差分析。
如果某学生的实验结果为43.6,与理论值44.0相比较,有些偏低(大多数学生是这样的)。学生自己从式(9)就可以知道,要从B的偏小,C的偏大,T的偏小,及P的偏大,这样一些方面来查找原因。
有的学生对A的影响看不大清楚。教师则可以告诉他,从A位于分子看,可能是它偏大了。从位于分母看,则A可能是偏小了。哪个影响是主要的呢?还应该看看其被减数的大小。由于C远大于B,A对C的影响远小于其对B的影响,即A对B的影响更显著,更主要。所以,是A偏大。
这样就可以分析为:
A偏大。是否是因为称量空锥形瓶(其质量为A)时,锥形瓶的外壁还有未擦干净的水。
B偏小。是否是灌装CO2时出除了问题。如未充满,或提管过快,或其中有水气(干燥剂失效)。
C偏大。是否用锥形瓶称量水的质量时,锥形瓶外壁或瓶塞上的水未擦净。
T的偏小,或P的偏大。都是由于读取数据,没有与实验同步进行相关。如,是在上午进行的实验,早上一进实验室就读取温度与气压的数据,而实验是在气温更高一些、气压也更低一些的近中午才进行。那就会有T与P的较大影响了。
实验结果偏高的原因,不难仿照上面的讨论自行找出,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掌握各种不规范实验操作,会对实验误差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化学实验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