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6-01-27 10:16:13)
标签:

酸碱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h]计算

最简式

近似式

化学教学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在各种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中,酸碱缓冲溶液[H+]的近似计算,都属于必备的教学内容。计算酸碱缓冲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但从几种主流教材的编写情况看,对酸碱缓冲溶液[H+]的计算,还有不少细节处理的略显粗超,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缓冲溶液[H+]计算公式及其适用范围的几种正统表述

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中,对酸碱缓冲溶液的教学要求不同,对[H+]计算方法的处理,也是有一些差别的。

1. 无机化学中的处理方法[1]

从弱HB及其盐NaB溶液中的同离子效应,引入这类缓冲溶液[H+]的计算。

在不考虑水电离的情况下,导出:

对一元弱酸及其盐的混合溶液,有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1

对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有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2

并把这两个公式并称为缓冲公式。

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能达到这个理论深度,也应该算是可以的了。学生一般也不会去追究,这些计算公式要在什么条件下才适用。遇到这类问题,一律去套用这两个公式,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2. 分析化学中的处理方法[2]

由于学生对水溶液体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还掌握了分析这类体系中多种关系的利器(如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等),所以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在考虑水要电离的情况下入手、来解决问题的。

在弱酸HB(浓度为cHB)及其共轭碱NaB(浓度为cB-)组成的缓冲溶液中,据体系的电荷平衡和物料平衡,可以得到计算其[H+]的精确式: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3

当溶液的pH小于6时,有近似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4

当溶液的pH大于8时,有近似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5

cHB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OH-]-[H+]cB-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H+] - [OH-],则有最简式。即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6

对上述这两种表述方法和内容,总觉得还有一些不那么另人完全满意的地方。

二、计算公式的表述形式还不够科学

在教材中出现的计算公式一般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可以直接使用。二是,应简约、不应该有重复。三是,常用的公式要便于学生理解及记忆。

下面就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一下前面所列出的这些公式。

1. 并列两个计算pH的公式是没有必要的

对缓冲溶液pH的计算,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给出了两个计算公式,即公式(1)与(2)。

其实,对一元弱酸及其盐混合溶液适用的公式(1),对弱碱及其盐混合溶液也是适用的。即公式(2)是多余的,只要给出式(1)就足够了。

对此,可证明如下:

从质子酸碱理论看,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其所谓的c实际就是c。且其Kb与其共轭酸Ka间的关系为Kb·Ka = Kw

对此,可将式(2)的“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改写为“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然后,将最后一式的两端去同除以Kw,则有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整理这个式子,就可以得到与公式(1)对应的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即,(2)与(1)是完全等价的,两者的最终计算结果会完全相同。

即,无论是弱酸及其盐组成的缓冲溶液,还是弱碱及其盐的缓冲溶液,只要采用的是它们共轭酸的Ka,就都可以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来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证明出,公式(2)与(1)的一致性。

给出两个计算公式,反而容易产生如下的一些后果:

第一,学生要多记一个公式。实际这是在做无用功。

第二,使弱碱及其盐所组成缓冲溶液的pH计算更麻烦。

因为,对一元弱酸及弱碱溶液的pH计算,确实要用到两个公式。教师并要强调:在用最简式计算一元弱酸溶液pH时,一定要用公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而用最简式计算弱碱溶液的pH时,一定要先用公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来求溶液的[OH-] ,然后再换算为[H+]

与此对照,学生就多会以为:对于弱碱及其盐组成的缓冲溶液,也一定要先用式(2),用Kb计算出其pOH,然后再换算成pH。其实,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用的步骤数会更多,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何况,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计算pOH的必要,所以写出两个缓冲公式,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2. 没有必要将公式写成负对数的形式

在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教学中,一律将最简式写成了“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这类负对数形式的式子。其实这种写法并不好,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方面的困难。

一是,等号右端的两项间是“+”号、还是“-”号,容易混淆。因为在不同的教材中,这两种符号就都出现过。

再一点是,最右端分数项的cc,究竟哪个在分子项上(实际与取对数项前面的符号有关),在现实中是随公式的写法而变的(对数项的前面变号,就相当与分数中的分子与分母互换)。

考虑到,将公式写为负对数表示式,在计算器已普及的现在,早已没有任何使用方面优势可言。所以,这种只能去死记硬背的表达形式,也无再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学生只要记住,当弱酸的解离平衡是这个体系的主要矛盾时,其解离常数的表达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就体现出了该体系中各主要物种平衡浓度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来求[H+]的值,当然是要将其变形为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而这就是计算缓冲溶液[H+]的最常用的式子(最简式)。

这样,只要套用大家早已熟记的一元弱酸解离常数表示式,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哪里还要去背一个什么另外的公式,还要记什么符号的正或负,区别哪个浓度是分子或分母?

3. 有些所谓计算公式实际只有理论意义.

在分析化学中当然是要更注重理论性的,但作为一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总要落实到可以被直接使用的公式上去。

从这个角度看,式子(3)和(5)中除了有未知数[H+],还有另一个未知数[OH-],这种方程是无法直接求解的。即,它们都是一种只有理论价值、而无法直接被使用的式子。

如果把这两个式子作为一个讨论问题的中间结果、且需要命名的话,也应该把这些式子称为“理论精确式”及“理论近似式”。

这些理论式距能实际使用的“精确式”及“近似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下面就看看,由理论式到这些能实际使用公式间还要经过哪些变换。

由理论精确式到精确式的推导:

先将理论精确式中的[OH-][H+]来替换(减少一个参数),改写为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然后将等式右端大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H+](去第二级分数的分母)。

再将大分式的整个分母乘到等式的左端来(去第一级分数的分母)。

将等式两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最终可得: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7

从这一连串的运算步骤就可以看出,完成这个推导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

由理论近似式到近似式的推导:

整理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有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8

原来近似式就是一个并不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它似乎是由式(7)消去(如下式中红线划掉的部分)一些相对比较小的、不影响计算结果的项,而得到的。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从另一理论近似式到近似式的推导:

将近似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的[OH-][H+]来替换,并进行整理。却得到一个与式(8)截然不同的结果: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9

式(8)与式(9),这两个近似式能统一起来吗?似乎很难。因为后者似乎是由式(7)消去(如下式中绿线划掉的部分)一些相对比较小的项,而得到的。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当然可以设想,从式(8)及(9)都能够得出最简式:

当由式(8)消去(如下式中红线划掉的部分)一些很小项,可得最简式。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当由式(9)消去(如下式中绿线划掉的部分)一些项很小,也可得最简式。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由两个原本不同的式(8)和(9)竟然能整理出一个相同的最简式,可见这里既有问题的复杂性,也有事物的必然性。

看来,要想讨论清楚这些公式的适用范围,也不会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总之,将精确式和近似式写为这种分母中有[H+],或表示式中有[OH-]出现的式子,都是不便于直接被使用的。看来,教材也没打算让人使用这些式子。而仅把它们作为对计算公式进行数学推导时的一个中间步骤,仅有“理论”的意义。

三、几个近似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的表述还欠清楚

精确式是一个适用于任何酸碱缓冲溶液中[H+]计算的式子。故不必考虑涉及的质子酸浓度、质子碱浓度、及其酸常数是多少。在理论上,其计算的方法误差也为零。不足之处则是,要解一个较为麻烦的一元三次方程。

近似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最简式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用起来要方便很多,但是它们都属于近似计算,在某些条件下会有较大的计算误差,所以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计算误差不大于某个给定值时,各自变量被允许的变化区域)。

掌握各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判断某近似计算公式能否被用于该体系,是进行近似计算工作的前提。

遗憾的是,各种教材对缓冲溶液各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清楚地交代。

如,对近似式(4)、(5)的适用条件,分别表述为“pH小于6”及“pH大于8”,就不够合适。

第一,对于一个打算用近似式来计算[H+]的问题,却要先知道溶液的pH,有点是“要鸡生蛋,却先要有一个蛋”,这样的意思。

第二,难道是要先用最简式“粗略”计算一下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6时,或pH大于8,则都必须要再用近似式重新计算一遍?

在实际计算中,好像也并不是都有这样做的必要性。

对最简式使用范围的描述也是这样,也过于空洞、且不定量。

第一,两个带有“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条件,连“半定量”的资格也够不上。这个“远小于”符号,表示后者是为前者的十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还是要更小。使用者无从把握。

第二,cHB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OH-]-[H+]cB-酸碱缓冲溶液[H+]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H+] - [OH-],同样是一个要先判断溶液中[H+] [OH-]的工作。

难道是要先用最简式计算出溶液的[H+] [OH-]值,然后计算其差值,再将差值与质子酸或质子碱的浓度去比较。如果满足上述条件,最简式的计算结果才是可信的?否则,就要再用近似式去计算。

在实际计算中,好像也并不是都有这样做的必要性。

总之,对缓冲溶液[H+]的几个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各教材不是回避掉,就是表述的欠清晰、且可操作性不强。很难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武汉大学等校.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