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计算的问题

标签:
弱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ac-离子极限摩尔电导极限摩尔电导率测定实 |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
关于弱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计算的问题
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是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重要性质之一。在电化学理论中,它与离子的淌度相关。对某电解质来说,可由其不同浓度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实验数据,用作图法来获得其极限摩尔电导率。
但是,对弱电解质来说,相关的理论及测得的实验结果,都是值得怀疑的。
一、与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相关的理论[1]
作为电化学的一个最基本规律,人们普遍认为强电解质溶液中有如下的关系式存在。
或
……(1)
这样,用实验方法测的某电解质不同浓度时的Λm,来求其Λm∞的方法就是:对某电解质测得一系列不同c时的Λm,再以c的平方根对Λm作图。就可以从直线在Λm轴上的截距,直接读出Λm∞值。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外推法”。
从一系列强电解质的Λm∞值,科尔劳施又发现了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即:
由此又产生了一个,用某些相关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的四则运算,来计算某电解质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方法。
例1,已知:Λm∞(KCl)=0.014986 s·m2·mol-1、Λm∞(HCl)=0.042616 s·m2·mol-1、及Λm∞(KNO3)=0.014496 s·m2·mol-1。计算HNO3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解: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有
这个计算结果与数据表中的Λm∞(HNO3)=0.04213,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
其实,求如上的某强电解质的Λm∞,并不是这个方法的主要用途。因为强电解质的Λm∞都是不难测出的。而弱电解质在浓度很低时其解离度随浓度的不断降低会急剧地变大,其c的平方根对Λm作图竟是一条斜率变化很大的曲线,用如上的外推法会有很大的误差。
二、对“无限稀释时弱电解质要完全电离”说的一些质疑
为能直接套用离子独立运动定律,人们就假定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一样,它在无限稀释时也会完全电离。
这样,就可以比照式(3),来计算弱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了。
例2,已知Λm∞(NaAc)=0.00910
s·m2·mol-1、Λm∞(HCl)=0.042616
s·m2·mol-1及Λm∞(NaCl)=0.012645
解1:由于
Λm∞(HAc)=
Λm∞(NaAc)+ Λm∞(HCl)-
Λm∞(NaCl)
有Λm∞(HAc)=0.00910+0.042616-0.012645=0.03907(s·m2·mol-1)。
但是,这个处理过程有如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按照稀释定律,随溶液的不断稀释,弱酸的解离度确实会有逐渐增大的现象。但是数学常识告诉我们,这种不断增大的最终结果,也并不一定就非是要完全解离不可,而可能是有一个解离度的极值(不能逾越的某个值)。
第二,不能仅仅用“完全电离说”来讨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要能解释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还要能解释NaAc溶液的组成。
这个计算所涉及的NaAc溶液中的Ac-离子,也是一个弱的质子碱。按照普通的弱电解质来对待,Ac-离子在水中要电离(其实就是水解,Ac-+H2OHAc +
OH-),在生成HAc的同时,会使溶液呈碱性。这个过程同样有一个,“随弱碱溶液的稀释,其水解度将不断增大”的现象。难道比照弱酸,在无限稀释时它不也应该“完全水解”吗?
当将NaAc溶液无限稀释时,即使我们不能奢求其全部水解为HAc,但这也将是一个OH-离子对电导率的贡献越来越大的体系。对这样一个体系的电导率,又怎么就能当成只是Na+离子与Ac-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来计算呢?
如果有一个随溶液稀释,Ac-离子从水解度要不断增大,到某一值后又重新变小,直至不再水解的过程(这时才可以不再考虑OH-离子的存在)。这个变化的拐点又发生在何处了呢?在如下的NaAc摩尔电导率曲线(红色的线)上,似乎找不到这种“突变”的任何迹象。
三、进行弱酸极限摩尔电导率测定实验的正确方法
要解决上述矛盾,就必须承认在无限稀释时,所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都有一个极限值。如弱酸的极限电离度是α,其对应的质子碱的极限电离度就是(1-α)[2]。
如果把Λm∞(HAc)作为HAc在100%电离时的假想理论值,则可以定义。
是随仪器和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进,最终可以直接被测得的HAc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由于NaAc总会有部分的水解,其实测极限摩尔电导率为
故原计算过程的实质是:
为此,还要再测出一个强电解质NaOH的Λm∞(NaOH)。这样由
就可求出Λm∞(OH-)+Λm∞(H+)具体值,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此,可整理出计算式:
式(5)就是由测出的、Λm∞(HCl)、Λm∞(NaCl)、Λm∞(NaOH),来计算
值的式子。
而理论上的Λm∞(HAc)则应该计算为
从式(7)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简单套用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来计算弱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导率的。还要补充两个条件。一个是弱酸的极限电离度α,一个是NaOH的Λm∞(NaOH)。
NaOH的极限摩尔电导率可以查出,Λm∞(NaOH)=0.02481 s·m2·mol-1。
弱酸的极限电离度可以计算为[2]:
对Ka = 1.76×10-5 的HAc,由上式可算出α= 99.44 %。
这样就可以用式(7)对例2的计算结果进行一个对比的处理了。
例2,已知Λm∞(NaAc)=0.00910 s·m2·mol-1、Λm∞(HCl)=0.042616 s·m2·mol-1、Λm∞(NaCl)=0.012645 s·m2·mol-1、Λm∞(NaOH)=0.02481 s·m2·mol-1,及HAc的极限电离度α= 99.4 %。计算Λm∞(HAc)。
解2:将相关数值代入式(7),有
继续用式(8)计算Λm∞(HAc),有:
这个假设完全解离的数据,与解1的结果0.03907相比较,解1也有+0.2%的方法误差。
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是可以从一些已知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见下表),来计算某些电解质的理论极限摩尔电导率的。
如对HCl,由上表查得Λm∞(H+)=0.034982 s·m2·mol-1、Λm∞(Cl-)=0.007634 s·m2·mol-1。可计算出Λm∞(HCl)=0.034982+0.007634=0.042616(s·m2·mol-1)。
与实验测得的0.042616,就完全相等[1]。
又如对NaCl,查得Λm∞(Na+)=0.005011 s·m2·mol-1、Λm∞(Cl-)=0.007634 s·m2·mol-1。可计算出Λm∞(NaCl)= 0.005011+0.007634=0.012645(s·m2·mol-1)。
与实验测得的0.012645,也完全相等[1]。
但是,对弱酸就不是这样了。
如对HAc,由上表查得Λm∞(H+)=0.034982 s·m2·mol-1、Λm∞(Ac-)=0.00409 s·m2·mol-1。可计算出Λm∞(HAc)=0.034982+0.00409=0.03907(s·m2·mol-1)。
与从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0.03891(例1解1得到的结果),就相差较大了(相差了0.00016,相对误差为0.41%)。
这是由于,简单套用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时,认为在无限稀释时弱酸完全电离、而弱酸盐不水解而造成的。以往的计算HAc及Ac-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方法不严格,所以产生的数据也不会有很好的再现性。
应该重新对Ac-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进行修正。
为此,可以从Λm∞(HAc)中减去Λm∞(H+),而有
这与常见数据表中的Λm∞(Ac-)=0.00409 s·m2·mol-1,有很大的差距。常见数据竟有+2.3%的误差。
用这个数据来对HAc进行计算。有Λm∞(HAc)=0.03498+0.00400=0.03898(s·m2·mol-1)。结果当然会与例2解2中的结果完全相同(认为HAc完全解离时)。
用这个数据来对NaAc进行计算。要用到式(8)。将Λm∞(Na+)=0.005011 s·m2·mol-1、Λm∞(Ac-)=0.00400 s·m2·mol-1、Λm∞(0H-)=0.01980 s·m2·mol-1,代入。有:
与实验测得的0.00910,也完全相等[1]。
这两个计算证明了Λm∞(Ac-)数据改动的合理性。也证明弱酸在无限稀释时不会完全电离,及弱酸盐在极稀时仍存在着“水解”。
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弱酸,会使其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数据更可信。这样,在如上的“一些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中的阴离子数,才可能会再增加一些(相对于阳离子的数目,阴离子数已较少,且其中只有1个弱酸根离子)。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2] 伍伟夫. 无限稀释时弱电解质并不能完全电离. 化学原理补正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