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解释氮气和乙炔分子活泼性的不同
(2015-09-18 22:21:29)
标签:
氮气乙炔共价叁键键能π键的有效性 |
分类: 分子结构 |
应该如何解释氮气和乙炔分子活泼性的不同
氮气与乙炔同是重要的化学物质,在各级化学教学中都是必备的基本内容。加之其分子结构简单,这两物质还常被用作证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典范。但在其教学中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氮气不活泼并不是因为有叁键
在化学教学中广泛流行着“氮分子中有氮氮三键。共价三键的键能很大,所以氮气分子不活泼”,这样的说法。
认为叁键要稳定一些,可能是从单键、双键、叁键键能会依次增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如D(N-N)=192 kJ•mol-1、D(N=N)=418 kJ•mol-1、D(N≡N)=946 kJ•mol-1,确实有键能一个比一个大的现象。当成键的原子不变时,随重键数的增加其键能确实也有这个依次增大的“规律”。
但单凭这个键能依次增大的定性序列,并不能证明多重键的稳定性。因为学生在接触到乙炔、乙烯和乙烷后马上就会知道,正是因为乙炔分子中有叁键,乙烯分子中有双键,所以才不如只有单键的乙烷稳定。而其涉及的键能(D(C-C)=348 kJ•mol-1、D(C=C)=615 kJ•mol-1、D(C≡C)=812 kJ•mol-1)也是一个比一个大。其中乙炔中的键能最大,但能因此就说其不活泼吗?。
其实,笼统地说“叁键的键能大”,“叁键比双键稳定,双键比单键稳定”,是知识面还不够宽的缘故。
这些人不知道,尽管大多数叁键的键能都很大(叁键的数目本也不多),但还是有个别叁键的键能并不大。如在某些专著中就有D(P≡P)=485 kJ•mol-1(在P2中测出)这样的数据[1]。这个叁键的键能还不如D(H-F)=568 kJ•mol-1,这样的一个单键键能。
至于双键键能小于单键键能的情况就更多了。如D(O=O)=498 kJ•mol-1、D(S=S)=429 kJ•mol-1、D(C=Se)=457 kJ•mol-1,都小于单键D(H-F)的键能。
其次是,这些人忘记了化学反应的一些基本模式,那就是在反应中即使是叁键,也不一定要同时把3个键一起都断开,反应多是在一个原子上,或某一个化学键上进行的。后一类反应的进行,本来就与叁键无关,与叁键的键能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二、应该怎样用键能来解释氮气的不活泼性
用具体的键能数值是可以解释氮气的不活泼性的。但不是简单地比较单键、双键、叁键的键能大小。而是要结合对反应模式的理解,考查键能间的差值。
首先要明确,最基本的一种反应模式是可以先破坏掉叁键中的一个化学键。使其从叁键变为双键。这样所需的能量就是D(N≡N)-D(N=N)= 946-418=528 kJ•mol-1。这个能量是很大的。与破坏D(H-F)键的能量差不多,可见其稳定性之强。
而乙炔就不是这样了。使其从叁键变为双键所需的能量是D(C≡C)-D(C=C)= 812-615 =197 kJ•mol-1。这个能量与破坏D(Br-Br)键的能量差不多(193 kJ•mol-1),可见其活泼性是很好的。
不难看出,在上述解释中只用到了叁键和双键的键能(与单键的键能无关),且是比较他们间的差值(不是看某个键能数值的绝对大小)。
如果还要“发挥”的话,可以继续计算一下。乙烯是否有活泼性呢?当然是看打开下一个π键的能量。应计算为D(C=C)-D(C-C)= 615-348=267 kJ•mol-1。这也不是一个很大的值,比起甲烷中的(D(C-C)=348 kJ•mol-1)要小不少。说明乙烯比甲烷还是要活泼一些的。
至于氮分子,是无需进行这些计算的,因为要断开第一个键都不容易。如果第一个键能断开(能量高于528 kJ•mol-1),那么N=N键和N-N键也都会断裂开(其键能都小于528 kJ•mol-1)。
所以,用键能来解释氮分子的不活泼性,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其“叁键键能与双键键能间的差值大”。对乙炔活泼性解释则是“叁键键能与双键键能间的差值小”。只说叁键键能大小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是所问非所答。
这样看,像现行中学教材中的“已知N-N、N=N、N≡N键能之比为1.00:2.17:4.90,而C-C、C=C、C≡C键能之比为1.00:1.77:2.34。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理解氮分子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烯和乙炔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还是在总键能上兜圈子,还是没有切中要害。比较相对大小,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三、从物质结构角度看乙炔的活泼性
从键能角度对乙炔活泼性的解释,充其量也只是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的解释。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应如何来分析乙炔的活泼与氮分子的不活泼,即它们π键的强度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在一本专著中曾看到过对乙炔叁键不稳定的解释:原因是C原子的半径比N原子半径大。当两个碳原子间形成叁键时,两个π键的生成使C原子核相距更近(即σ键受到挤压),造成原子核间斥力及电子间的斥力都要增大,有一个张力,使体系反而变的不那么稳定[2]。
此后就把这个说法作为氮分子比乙炔活泼的原因,给学生来讲。但教了几年,觉得自己说的有些底气不足。
一是,“张力”的说法不好让人接受。乙炔分子是自然形成的,是两原子核、及所有电子相互间的吸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的一个状态。哪里有什么超自然的外力能对它进行干扰。这种解释有“唯心论”的味道。况且张力只是个比喻,是个模糊的概念,在教学中还是明确指出这个力的本质才好。
其次,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随意性。碳-碳叁键的键长为120pm,在这样的叁键中σ键受到的挤压都大。那么在键长为110pm的氮-氮叁键中,叁键中σ键受到的挤压难道不是要更大,分子更不稳定?
第三,由于有一个较强π键的生成(这是原因),使σ键受到挤压(这是结果),只是讲了半句话。因为这只会使σ键的键能会发生改变,但乙炔在加成时断裂的是π键。所以,还要加上,在σ键受挤压后,导致π键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有从原因到结果,又再回到原因,在搞循环之嫌。
要摈弃掉“张力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要找出这两个叁键中的π键间有什么根本的、且有一定规律性的区别。
还是有出路的。C原子的半径大,就意味着两个成键碳原子的p轨道相距较远,这样由它所构成π键中电子云的重叠部分就小,键的有效性就较低,就容易发生加成类的反应而表现出有活泼性。反之,在键长较小的N2分子中,两个N原子的p轨道相距较近,π键中电子云就重叠的要更好,键能就大,而表现出有很强的稳定性。
原子半径不同(键长也不同),是造成三键中π键有效性及稳定性有差别的根本原因。
在第二周期中就有,随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其同种原子间成叁键的能力在逐步增强的的现象。如C≡C键不稳定,N2分子中有稳定的叁键,O2分子为生成叁键不惜构成两个叁电子键(只是由于有两个三电子键而稳定性稍差了一些)。有人甚至于猜测,在F2中是否有叁键。
当然,由于没有量子力学理论及计算的支撑,上面的分析只能算是一种说法,共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英]D.A.约翰逊著.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译. 无机化学的一些热力学问题.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