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C与CO艾林汉图的一些理论问题

标签:
c的艾林汉图教育 |
分类: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
有关C与CO艾林汉图的一些理论问题
艾林汉图也称为自由能图。它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或氯化物等金属二元化合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对温度作成的图。常用氧化物艾林汉图来讨论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趋势的大小。它对固态时的氧化还原反应、干法冶金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绘图原理、该图所能反映出的信息及的应用,在某些专著、化学手册和化学教材中已有不同程度的介绍[1][2] [3]。
人们多不理解为什么有关C、CO的自由能变-温度曲线会有3条,这3条线间有什么关系?其理解和使用也一直是艾林汉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为讨论问题方便,把这3条线单独标出1、2、3;且把每条线分为两段,标记为XO、Ox、YO、Oy……;并且把这些线段所分割成的8个区域分别用a、b、c、d、a′、b′……不同字母标记出来(如下面的图一所示)。
与某元素相关的自由能-温度曲线有过少条,是该元素的“低价态物种+O2→高价态氧化物”反应数目直接相关的。有一个这样的反应,就有一条对应的自由能-温度曲线。
而某元素可能有的反应数,又是与该元素稳定价态氧化物的种类数直接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高价态氧化物的元素(有如Na、Ca、Mg、Al、Zn这些无变价的元素)来说,其对应的“金属+O2→金属氧化物”反应只有1个。相关的自由能-温度曲线当然也只能有一条。
而C的常见价态有3种。除单质C外,氧化物价态由低到高分别是CO、CO2。这三个化学物种两两组合,使还原性的物种在前、氧化态物种居后,当然可以组成3个得氧的反应过程:
2C+O2→2CO ……(1)
它们理应对应有3条自由能变-温度曲线,而出现在艾林汉图中。
二、与C相关的自由能变-温度曲线斜率不同的原因
这3条线能相交的首要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斜率不同。由作图所依据的吉-赫方程
不难看出,反应熵变(ΔS)的正负号是决定直线方程斜率的根本因素。
反应(2)是一个熵变很小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物种的分子数相同),随温度升高,TΔS项的值变化不大(与ΔH相比较可以忽略不计),而ΔH又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从而使ΔG的值基本不变、而表现为一水平线。
而反应(1)是一个熵增的反应(产物端气体物种的分子数多、ΔS为正值),随温度升高,TΔS项的值要更大,但(-TΔS)项的值会更负,从而使ΔG的值变小,直线应向右下倾斜。
反应(3)与反应(1)正好相反、反应(3)是一个熵减的反应(反应物端气体物种的分子数多、ΔS为负值),随温度升高,(-TΔS)项的值反而要变的更正,从而使直线向右上倾斜。
因绝大多数的“低价态物种+O2→高价态氧化物”都是熵减的反应,所以在艾林汉图中,几乎所有的自由能变-温度曲线都是向右上倾斜的。
只有反应(1)2C+O2→2CO,是熵增的反应,随温度升高其自由能变-温度曲线要向右下倾斜。这样,在温度不断升高到某一值时,该曲线能与许多其它自由能变-温度曲线相交[4]。这意味着在高于该交点温度的条件下,单质碳也是可以与这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这些金属也都可以考虑用还原剂法来加以冶炼。
三、三条自由能变-温度曲线交于一点及对称分布的原因
有关C的三条自由能变-温度曲线,以对称分布、相交于980K一点,为最基本的形式特征
三条自由能变温度曲线斜率不同,仅使其相交具备了可能性。能“对称分布、并相交于一点”则是由3个反应间的内在关系决定的。
3个反应间的关系为:反应(1)
+
反应(3)
=
由化学热力学,在任意的某温度下都有: ΔG1 + ΔG3 = 2 ×ΔG2。
这样,在任意的某温度下,ΔG2的值都是ΔG1与ΔG3的平均值。在艾林汉图中代表ΔG2值的点,一定位于ΔG1点与ΔG3点连线的中点。关于ΔG1与ΔG3的点,对ΔG2来说,在任意温度下都是对称分布。
线1与线3的斜率不同,两线要相交。同时它们还对线2对称,当然也会在某温度下同时与线2相交,并仅交于一公共点。
当然,由于这3个反应中,任意1个反应都可以由另2个反应组合出来。这也意味着,它们不都是独立的。
四、 C与CO还原性的比较
炭(木炭或焦炭)和CO都是常用的还原剂。它们还原能力的比较,也是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问题。由艾林汉图可以直观地给出该问题的定性答案。
判断某还原态物种的还原性,就是比较其自由能变-温度曲线间的位置关系。在艾林汉图中,位置越靠下(越低)、其还原态物种的还原能力就越强。
依照这一判据,980K是一个特殊点。
在温度低于980K时,是反应(3)相关的线在最下面。说明在这一温度区间内,CO的还原性要强于C。如在这一区间内,CO可以还原FeO(线3在FeO线的下面);但C没有还原FeO的能力(线1和线2都在FeO线的上面)。当然,在这一温度下木炭还是能与有较强氧化性的CuO之类的物质反应,得到单质Cu。
而在温度等于980K时,3条线交予一点,CO与C的还原能力完全相等。
在温度高于980K时,是反应(1)相关的线在最下面。说明在这一温度区间内,C的还原性要强于CO。如C在理论上甚至可以由其氧化物中还原出Na、Ca、Mg、Al。而CO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总之,它们的还原能力与温度有关。在不很高的温度下是CO的还原能力强,在很高的温度下是C的还原能力强。
五、C和CO发生的反应及其产物
要弄清楚在不同的温度下C和CO分别能和哪些氧化物发生反应,及其被氧化的产物是什么?需要把整个图用上述有关C和CO的3条线,及温度等于980K的线,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分为8个部分来讨论。
当代表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a区时,则该氧化物不可能被CO及C还原。线1、2、3都在其上方,无论是CO,还是C,都不具有将其还原的能力。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b区时,则它不会被C还原,但能被CO还原,并且有CO2生成。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c区,则它既可被CO还原,又可被C还原,并且只有CO2生成。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d区,则它同时可被CO及C还原,还原产物中既有CO2、又有C被氧化生成的CO。但是如果注意到XO比YO线的位置要高,生成的CO远比CO2要少。加之ZO线在最下面,表明生成的CO还有更强的参与反应、再变为CO2的趋势。所以在该区域内C被氧化的产物通常被认为主要还是CO2。
总之,在温度低于980K的条件下,CO的还原能力比C强;C为还原剂时,无论在c区还是在d区,C被氧化的主要产物主要都是CO2。
同样,代表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a′区,则该氧化物不会被C、CO还原。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b′区,则它只能被C还原,并且只有CO生成。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c′区,则它只能被C还原,但能同时生成CO和CO2。注意到生成CO的趋势(Ox线在最下面)要大于CO2的生成趋势,生成的CO要多。加之从Oz线看,其氧化态物种CO2还有很强的与Ox线的还原态物种C发生反应C + CO2=2CO。所以产物以CO为主。
某氧化物的曲线位于d′区,则它即能被C还原,又能被CO还原,并且有CO及CO2生成。当然,在有C存在的条件下,CO2还是会变为CO。
总之,在高于980K的条件下,C的氧化产物主要是CO。
六、 反应产物CO与CO2间的平衡
当然,只是定性地了解C在上述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种类的不同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半定量地从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考察温度对产物相对量影响的概念。
以线1和线2为标志的可逆反应2CO=CO2+C(由反应2减1得到)始终是存在,表明CO和CO2间总有一个量的平衡。只不过的在温度不高时,线1在线2的上面,意味着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为负值。该反应的平衡常数>1,即PCO2 > P2CO
,产物以CO2为主。
反之在温度高于980K时,线2在线1的上面,上述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为正值,
<1,平衡时P2CO>PCO2
,产物以CO为主。
七、 C的自由能变-温度曲线的两种画法
由于在低温区C的氧化产物主要是CO2的观点,用线2已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同时线2与线1所反映出的平衡关系,在线2与2线3的关系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所以在一些艾林汉图中,在C做还原剂的XO、YO两线中,常不画出次要的线1的前半部分XO线,而只画出YO线。
而在高温区C的氧化产物主要是CO,用线1已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同时线2与线1所反映出的平衡关系,在线3与线1的关系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2 ×反应(2)-
反应(3)=
反应(1)
这样C做还原剂的自由能变-温度曲线,就画成了一条折线,用YO和Ox线构成。这样更能够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清楚地指出温度对C的氧化产物的影响。对产物的多样性及产物间的平衡,虽然表述的不够直观,但仍可以通过它们分别与线3的组合而推导出来。在理论上是没有缺陷的。
参考文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