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发得起来的
(2024-08-06 05:56:46)菩提心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发得起来的
『因缘愿力』。先说「因缘」,魏译本作因力,缘力,这个地方把它合起来,因缘。「《净影疏》曰:因力缘力,为第一门,起修所依。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净影疏》里头解释得很清楚。学佛因缘很重要,每个人学佛缘分不相同,但是因可以说是相同的。过去生中没有学过佛,这一生学佛就很困难,为什么?阿赖耶里头没有佛的种子。
过去生中学过佛,这一生学佛容易,他遇到佛的缘,就能把他的种子引发出来,他能生欢喜心。所以从这个地方能观察到,过去生中学习的这个因的深度。在这一生当中学习,我们进展的快慢与这个有关系。过去学的功夫深,这一生学习得精进,快,成就快;过去生中学习的不多,这一生当中学习比较吃力,也比较缓慢。所以这是因,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过去所修一切菩萨行也能生今善,这是因力。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缘分。缘分很重要,缘分引发阿赖耶的亲因,没有缘引发不出来,要把它引发出来,一定要缘。缘不定,但是总跟自己有关系。你遇到一个老师、遇到一个善友,他学佛,他劝你你能够相信,缘分,有一定的缘分。别人劝我我不相信,为什么?我对他不相信。这个善友我相信他,他有智慧、他有学问,他还真干,那他所教的、所学的就不是假的;假的他不肯真干,真干一定是真的。这个缘的力量就殊胜。
「望西云:宿世善根谓之因力,亲近知识谓之缘力。」上面两说相同。但是,《会疏》里头说法稍异。「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贯十方三世,令众魔大慴怖故」。慴怖就是恐怖,让众魔生起恐怖,这是说因力。「缘力者,广求知识,大聚诸善,此缘有转凡入圣大威力故。」「两说文异而实无违」,两种说法不一样,仔细去看,意思没有违背。《净影疏》以过去的善为今世的因,《会疏》里头则以今天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实实在在说,「若无过去多生善行,则不能发起今日之菩提心」。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发得起来的,那要有很深厚的善根。《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每个往生的人,无论在什么方式之下往生,长时念佛往生,短暂,临终之前才闻到佛法,念佛往生,无论什么样的形式,跟过去世的善根有密切关系,就是《弥陀经》上说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个人一定往生。
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也就是说他真看破了、真放下了。看破、放下,这个世间事情还做不做?他自己能够做主,不障碍他的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业,业是事业,他做的事,不障碍,可以做;如果有障碍,就不能做。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的事大,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不妨碍我往生,行,这事可以做,妨碍往生不行。
这个事情要自己决定,不要去问别人。所以念老说得也很好,老实说,没有过去多生的善行,菩提心发不起来。过去生中没有,今生认真干、拼命干,老老实实干几十年,菩提心生出来了。菩提心,用章嘉大师的解释很好懂得,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看清楚、看明白了,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对了。
「故两说可互补」,可以互相相辅相成。「此两说中,《会疏》於本经较亲」,因为本经提倡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句是本经之宗,宗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最重要的教诲。「愿力者,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我要真干,为什么干?这里头就有愿,没有愿力你做不下去。
我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好处我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我搞清楚了;这个世界修行的艰难,障碍多,不容易成就,我也搞清楚了。这两个在我面前,我这一比较我就知道,我应当舍娑婆取极乐,这个求生净土的愿就恳切了,坚固不再动摇。念念都向这个方向,不离开这个方向,就有成就的可能。愈修有感应,感应证明我们修学没有走错路,所以愈修信心愈坚固,愿心愈恳切。对於这个世间愈来愈淡薄,真正是一无所求。我们把人生真正的方向、目标找到了,无量的法喜。
摘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 老法师主讲 2013/11/30讲于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前一篇:妄想是这么一个境界,太微细了
后一篇:如何趋吉避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