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木刻走回去——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杨明慧
(2012-02-26 21:26:28)
标签:
知觉文学杂志艺术穆索尔斯基文化 |
分类: 知觉·普通读者 |
沿着木刻走回去——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杨明慧
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是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作品之一。在聆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我的印象中,那些画面一会儿像灰暗的木刻定格在时光的一端,一会儿又像是重新活起来的生命,它们不停变换角色,在我的记忆中走来走去,令我望着他们感到好奇和深情,因为那曾留在少年的诸多印象早已在时光中被扯散得四处纷飞,宛如一个人动荡不安的生活痕迹,无法固定,却也不能如烟雾一样消散无迹。由于生活的不安和流浪,我把少年的记忆小心地揣在怀里,一边行走,一边聆听,我终于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它们便如画般一幅接至一幅地奔涌而来,仿佛我和它们早就讲好了会在某一天重逢,我忘记了,它们还记得。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和许多音乐家一样从幼年接受音乐教育,但他却从始至终没有进过任何一个音乐院校,不曾受过学院派的音乐教育,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在与巴拉斯基列夫、鲍罗丁等“强力集团”艺术家们的交往和接触中,他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自由独立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说,俄国的民族乐派重要组成:五人团,穆索尔斯基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记得第一次聆听就被他忧然、婉和的民族风格所吸引,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小调作品有相当长的时间令我着迷,向往,我对那些似乎有着灰暗色彩却又无比伤感、温和的旋律深深感动。一直以来,因为看过不少小人书,三、四岁的时候我对俄国便有了最初的印象,即,俄国的天空是灰灰的,当然那是因为小人书的色彩如素描作品的勾勒,再配以故事情节的辛酸和荒凉,对了,当时高尔基的《在人间》就是以小人书的方式先被自己半生不熟地读过了,高尔基的外祖母紧紧抱着他安慰着:孩子忍一忍吧,就会好的。那时,绘图师家所在的街道上空正有一股浓浓的灰色烟雾凝固在画面上,也就此封存了我的印象,我替那个孩子伤心,仿佛早已无数次幻想过是自己在受难一样,于是,从那时起,俄国一定是灰暗色彩的,我第一次把一个国家用颜色作了标记。很自然,早期聆听俄国音乐作品,包括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等作品时,我心中的色彩固执得一直不肯变换。
我对这部《图画展览会》还有着与教师和资料完全不同的认知,即第一幅场景是写了《侏儒》,说描写的画面是一个小侏儒,在步履蹒跚地艰难行走,还说那个小侏儒身材矮,面容丑陋,长着一双八字脚向外拐着……”在这一主题中,我先听到的是一阵激扬的号角声,可以说是很具倡导性与召唤力的声音,光明,不那么悲伤,我确信小侏儒一定有一双坚定的眼睛,他的视线越过天空,朝想象的花园一步一步行走。以至于每当我想起这一主题的乐句,就会神奇般地兴奋起来,甚至感到有些激动,仿佛不知什么时候,一种散放光芒的使命就会降临在我的头上一样。直到这个主题之后有了格外的转折,我才承认小侏儒的内心也有着正常高度的人相同的绝望和复杂,那急促的连音滚动而过,弦乐与管乐奏出神秘的灰凉感,我看到一个悲伤的影子,一高一低,仿佛劳累得要命,他就要在我的幻想里消失了,如同白昼就要消失在暗夜之前。终于,安静了,他消失了,世界平静了,我喜欢这样的平静,因为暗夜无法令一颗不健全的身体太多的遭遇鄙夷和嘲笑,有的时候,夜是那样安全。
第二幅《古堡》是我曾经听得就要流泪的一段,我沉浸在那一股中世纪风格的世界里,想着孤独的流浪人所要尝受的种种凄美和忧伤。主题的全过程,你几乎忘记了世界和现实,只有莫名地陷入,陷入那个画面,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共鸣,我任由思想滋生翅膀,飞向一个永远也无可抵达的境地。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萨克斯管这门乐器,以前是,现在仍是,但在这部作品中我也就接受了加过弱音器的中音萨克斯管,某个时候我的听觉会产生错觉,我认为那股声音有时很像木管或长笛,有着淡淡的伤感,却散发着如水一般清凉、静谧的光,有点浑浊,却也干净、简朴。第三幅《杜伊勒里宫的花园》是每个孩子都容易理解的一段,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我想,这些创作家们,这些世上的好人们,他们把音乐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且又如此细腻地构思逼真效果,这真的是音乐语言中最为生动和深刻的一面,它不仅教入门者有了分别乐器的机会,更令一门精深的艺术在某一时刻与任何一位不懂音乐的心贴在一起。
小提琴不停奏出对比的乐句,一下子画面就活了,生活中的一切场景其实是多么不平凡,它滋生了思想,培育了想象,引导了幻想,成就于艺术。第四幅《牛车》很形象地刻划出农民繁重的生活格调,有一点沉缓,也有一点悲凉。虽然我对俄国的色彩理解为灰暗的,但那仅限于对俄国城市的理解,对乡间,我的幻想里一直色彩斑斓,牛车的经过,虽然缓重,但它带着午后的阳光,与漫山遍野开放着的红红的杜鹃,依稀还夹杂着《卡秋莎》那动人的歌声,虽然我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会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两种不同色彩的幻念,可我还是固执地把那许多的生动幻想留给了乡村。
第五幅《火鸟的舞蹈》,则充分展示了小提琴高音明亮的颤音效果,木管乐器的尖叫声像极了鸟的鸣唱,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还有一种接近自然的亲临感。很难想象,用音乐叙述,甚至作画,能达到这样心神合一的境界这真是难得。我越来越感受到穆索尔斯基那根深蒂固的民族音乐精神,当这些气息融入交响乐中,你会觉得这宏大的声音阵容比起原本更加充实和丰满,不仅仅是充实和丰满,更富于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穆索尔斯基创作手法上的不受约束与大胆构思,以及重要的印象气息,对后来的作曲家包括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说俄国的五人团组标志着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民族精神,不如说,五人团的存在致使俄罗斯乐派有了一段无以伦比、辉煌万千的壮丽历史。
第六幅《两个犹太人》中的印象气息最为浓重。穆索尔斯基的配器运用得生动和形象,并在画面内在穿插入社会现实意境,说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一个傲慢粗暴,一个卑弱至极;一个立在那里目无一切;一个胆颤心惊,似乎被贫穷吓倒。在这里,穆索尔斯基运用乐队通奏的手法,使那个自负的影子蔓延着威风凛凛的气势;用加弱音器的小号叙述出一连串短小、不安的音符,刻画出穷人的瘦小和因为害怕而生出的颤抖,你会觉得这两种对比真的很贴近现实,甚至夸张,然而无论是前几句的通奏,还是后面的弱奏,都有俄罗斯民间小调穿插其中,而颇为随意性的民间小调被运用至此,竟有着说不出的生动,俄罗斯小调音阶从来没有象此刻一样具有了人性的思想光芒,其间弦乐漫延而至的几个乐句,俱带着一股悲悯气质。
第七幅说的是《集市》,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集市,与其说集市,不如说是嚼舌妇们的聚集地,法国号欢乐式地叙述,为弦乐打开门窗,弦乐愉快地律动着,而木管显得烦燥不安,甚至喋喋不休,小号在一旁喜剧性地喧哗,红红火火、满目琳琅的集市就这样脱然而生了。其间,小提琴与木管的声音巧妙模仿妇人们聚在一起时高时低的私语,小市民气息,却也不能说不是生活中一道风景,场面相当热烈。接下来第八幅《墓穴》,这一主题在上一主题结束的瞬间就到来了,连得很密集,作品情绪转换得快速,风格有新鲜感。这是一段沉重、哀伤的段落,有教堂合唱般的肃穆和庄严,我格外记忆起那前奏式的、拉长了节奏的管乐声,有着宣叙情绪的展开,以及引导小号呼唤黎明似的深沉,有些空灵,不协合的音程听起来不但不刺耳,还有了些许的戏剧感,接下去展开的若隐若现的管乐群与弦乐缓缓奏着散碎的声音,不太连贯,却有深思冥想的意境,辽远,大气。其实,穆索尔斯基的这部《图画展览会》起源于他参加的圣彼得堡美术学校举行的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为穆索尔斯基的灵感开启了一片独特立行的构思天地,从而完成这部钢琴组曲,而改编为交响乐实在是在原构思的基础上又添了更精彩与灿烂的一笔。此刻我说到了灿烂,看来,对俄国的色彩是灰暗的想法已经在我的幻想中消失。
第九幅很诡异,也很神奇,说的是暗夜中骑着扫帚飞来飞去、横冲直撞的巫婆,她们带着俄罗斯民间神话色彩,常常在夜晚降临人间,施展魔法,大管和低音提琴奏出不安的疯狂声,许多动画片以及电影都运用过这样的角色,但穆索尔斯基的构思在当时真的很大胆,也很独巨匠心。气氛渐渐静下来的时候,大鼓的震动揭开了第十幅画面《基辅的大门》,这是一章极为壮丽和宏伟的场景,铜管乐强烈的叙述为聆听者破解地域局限的思路,整个乌克兰首都的天空下,散发着热烈和璀璨的光芒,弦乐与铜管强力度的共鸣揭开一幅欢乐无比的颂歌场面,在渐渐强烈的声音里,你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乌克兰首都的大门,是理想的天国之门。
在穆索尔创作的一生中,他的作品相比之下为数不多,其中以歌剧和钢琴作品影响最大。他的歌剧也很有戏剧性,很受欢迎,穆索尔斯基的独特写作手法,令他的风格在当时自成一家。但穆索尔斯基也一样没有脱离贫穷的困境,他晚年很悲凉,甚至对生活完作失去希望,麻醉于酒剂,因痫病复发在彼得堡逝世,享年42岁。近些年来,我比较爱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以俄国为背景的影片,但我确信还是迷恋着一些什么,比如《兵临城下》那段反复出现的音乐,以及中间穿插的小调音乐背景;《解放》中的背景音乐,以及《莫斯科保卫战》等等,这些叙述灾难的影片不仅从场景、剧情加以人性化的构思,更从音乐的选材上下功夫,在空前的气势面前,那些深情、忧伤的俄罗斯小调,为历史的一幕带来非凡渲染的一笔。昨天写完了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今天写完一直期待以久的穆索尔斯基,我的心情终因有了这样一场整理而平和下来,不那么激动、迫切和不安了。我知道许多的话是说不完的,且行,且说。
暖。2010年1月8号。面对并记录。
备注: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
载于《知觉》2012年2月刊 总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