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登上礐石渡船,来到南滨路怀旧广场的《启程》知青塑像前,听到鸣笛响起,见到轮渡徐徐开动,站在大海边,扶着拦杆,朝着当年启程前往海南的海湾中央眺望,似乎再一次体悟到了当初告别亲人,离别家乡的滋味。
眼前是一片宽阔而又安静的海湾,正是涨潮时分,波光荡漾的海面,寥寥没有几艘轮船锚泊,也不见帆樯往来,只有眼前一艘渡船徐徐行进,偶尔可见到几叶小舟或雪白的海鸥掠过海面。半个世纪前,对岸人民广场的海墘,还仅仅是一道用石头垒砌起来的石堤,石堤内栽植了不少木麻黄树;现在海滨路西延那一段,还是起重机巨臂挥动,驳船繁忙装卸的汕头港码头。半个多世纪前,在这个昔日潮人登上大火轮“溜乌水”赴南洋的地方,我们就踏上征途,启程前往海南岛屯垦戍边。
52年前的1970年7月29日下午,红卫轮就停靠在这片海面上。没有彩旗飘动,没有锣鼓喧天,没戴大红花,只有亲人的依依相送。知青们一批批坐着驳船,沿着船舷的阶梯陆续登上这艘客轮。汽笛声中,红卫轮启程了,越过了妈屿口的鹿屿灯塔,绕过了广澳好望角的表角灯塔,驶过了有着“亚洲第一航标灯塔”称誉的靖海石碑山灯塔……船头下犁开的,是那滚滚东去,吐着阵阵浪花的浪潮;视野中,是一个水天相连,广袤无垠的大海,一个又一个浪花掀起的水的谷峰;在大海的前方,是一朵朵白云变幻多姿的湛蓝色天空,还有那一片无边无际的蓝地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烙印。想当年,青葱岁月的我们,不管是来自于潮汕大地的哪一个角落,都是在潮人码头这里启程的,都是带着对前途的无知、懵懂与憧憬,跨越烟波浩瀚的大海,踏上了海南岛的广阔天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途。
数年后返回故乡时,已经不再乘坐红卫轮。历史上的红卫轮,因着那场众所周知的运动而得名,又随着那场运动的终结而消失。当时回汕乘坐的,是水陆兼程的一种联运。当客车驶上蜈田岭,隔着夜幕下的汕头湾,远远看到一片闪烁灯光的鮀城,看到灯火辉煌的汕头港,看到汕头湾上一艘艘黑黝黝的货轮时,那颗激动的心差点儿就跳了出来,海南戌边那段短暂的生涯就此划上了句号。
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不管后人如何审视,如何评价,拥有这段历史,就是拥有最珍贵的知青情怀,就是拥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近日,在网上看到一首佚名诗,颇有感慨:“白头方知青春美,珍惜时光醉余晖;感叹岁月飞逝去,往事历历再难回。”俱往矣,那些逝去的岁月,早已远去。岁月悠悠,一路走来,生命无论悲喜,都已打上时光的印记,再也无须去商榷是“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满面皱纹和满头白发中,裹含着的,是一份真诚和坦然。生活,不只是故事,而是经历,经历了才知真味,体悟了才懂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