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整整下了三四个小时的滂沱大雨,刚刚又是瓢泼大雨下个不停,还夹杂着电闪雷鸣。汕头气象台于17时44分又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中央气象台也在黄金时段特地对潮汕今天的特大降雨作了介绍。
近段时间,华南地区降雨过程频繁、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由此,使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民间流传着的一句俗话,叫做“不怕七月十五的鬼,就怕端午节的水”。
自古以来,民俗文化中,就有明显的记载:农历五月期间,天地交泰,阴晴不定,冷热交替,阳气下沉,阴气蒸腾,阳盛而阴气加之,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人也很容易生病,是人身体最为虚弱的时候。与此同时,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和壁虎“五毒醒”。于是,并不止于端午日,民间把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这九天都称之为“九毒日”,认为“三不宜”,即不宜夫妻同房,不宜举行一些喜庆活动,不宜玩水。
民俗中的“九毒日”并非仅仅极限于这九天,而是指整个五月。从汉朝开始,五月已被称为“恶月”。在这一个月内,人们都需要进行各种驱邪活动。民间所说的“邪”,并不是迷信的说法,而是中医学认为的湿气、寒气和浊热等。
为什么“不怕七月十五的鬼,就怕端午节的水”呢?从现代气象学方面解释,完全是有科学依据的,每年端午节前后,正值南海夏季风爆发,它和副热带高压联手配合,将南亚大陆的主雨带由南向北逐步推进,从而产生季风对流降水;加之北方的冷空气“恋恋不舍”,冷暖气流碰撞,造成冬夏季风交替,在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共同影响下,端午前后南中国往往会出现大范围的持续降水。这样的气候现象恰巧就是千百年来民俗文化中反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