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见到一位退休博士生导师一个独辟蹊径的新鲜见解,叫做“慢病健身”,看后颇有感触,也很受启发。在潮汕的俗语中,有一句话,叫做“肥壮大健欲死无定”。意思是,身体状态一贯良好,一生从来不大生病的人,一生病就是大病、重病,而且得难治愈。反之,有些数十年总是慢病缠身的人,生存能力反而很强,大多数都活八九十岁甚至超过百岁。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衡量老年人健康的标准不是疾病,而是功能。这一句话,对于老年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操控非常重要。岁数大了,不要怕身体有点慢性病,只要五脏六腑无大碍,那就是健康无恙。即使是体检结果,个别指标略有偏高或偏低,这都是正常现象。一个年轻届七旬的老人,如果所有的体检报告指标都跟二三十岁的年青人一样,那才是不正常,才不符合自然规律。
人的健康可分为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对于我们这些已被社会边缘化的老年人来说,只要腿脚好、睡眠好、胃口好、思维好、大小便正常,就是身心健全。已经迈入了从心之年的我们,相对于年轻人,身体组织结构逐渐老化,各个器官功能逐步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身体的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也相对降低,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是“大病没有,小病稳定”,吃喝拉撒睡都正常,就是身心健康。
人老了,有病是常态,无病是例外。岁数大了,患上这样那样的老年病在所难免,只是时间早晚、程度不同、轻重差异而已。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自身体力、精神状态及社会参与度的功能状态,而不仅仅是否有何种疾病而已。换句话说,生活当中,许多同龄人身体的不健康,恰恰在于其自身过于讲究健康而造成的。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毫不例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养生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也都会适应不同的生活,没有哪一种习惯、哪一种嗜好就是绝对的正确和缪误。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是健康的生活状态。只要能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能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并且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就可以说是认知功能正常;只要是营养状况良好,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就证明身体的协同功能还没有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