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巧媳妇,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有一句更直观的,叫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现在的持家人下厨房时,烦恼之事,不是无米之炊,而是米桶里难以解决的小米虫。天气越热,这些小家伙越是肆虐,越是难以清除。
小米虫的个子仅有一粒米的几分之一,却是大米储存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也不知是打哪儿冒出来的,一袋好端端的大米,倒入米桶中还吃不了多少,这些小家伙就出现了。它们虽小,啃吃大米却十分猖獗,细小的嘴巴长长的,相当于身长的五六分之一,并且还向下弯曲,犹如大象的鼻子,因而大家就给它起了一个“米象”的名字。
米象虽小,生命周期也较短,存活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可繁殖能力极强,雌虫一次就能够产下500颗卵,一年还能够繁殖出8世代。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特殊,活动量小,消耗少,排泄不多,对水分的需求也不高,从来不会主动寻找水源,给人的印象就是光吃粮食不喝水。
对于这些小家伙的防治,持家人总是伤透了脑筋。各地的习惯不同,防治的方法也五花八门,什么招数都有。过去米桶里面的大米生了米象之后,主妇们总是会将大米倒出来晒一晒,米虫爬出来后就被晒死了,这是对付米象的最好办法。可是,都市人家现在都是住楼房,要找一处阳光晒得到的地方还并非易事。于是,有人在大米中放了一些干海带,有人在米桶底部铺些食用碱,有人将生姜切片用纸巾包裹好塞入米桶里,有人在米桶中放入用纸巾包好的茴香,有人取几瓣去了皮的大蒜插进大米中,有人还在米桶中间放入了一杯白酒,等等,方法方式枚不胜举。话又说回来,大米储存一般都会长点米象,吃了对身体也没啥害处,反而长米虫还安全点,与菜虫一样,印证了大米没有药物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