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城市人,总是在都市文明的高压生活中,整天穿梭于高楼大厦与民俗小巷之间,忙忙碌碌的追寻自我,有时会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迷失自我,望不见山水,寻不到乡愁。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乡村那种自由、淳朴、健康的生活。
近些时,到过潮南古意醉人的大宅村,到过揭东榕江侧畔的塘埔村,到过凤凰山麓的狮峰村,并先后游览了成田镇的简朴村和高堂镇的英粉村,还观赏了揭西关山村的小蓝月谷和南澳岛的后花园等等。总有一个感觉,走进美丽乡村,游览生态人文景观、观赏旖旎田园风光,品味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的美丽乡愁,已成为都市人出游的新热点。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休闲生活需求的增加,美丽乡村这些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质朴的乡土气息,清新的空气,健康的美食,特色的民俗,宁静的住所,无不深得都市人的喜爱;美丽乡村这种好山好水好风光、老锅老灶老味道、土生土长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正成为很多人理想的生活景象,吸引着大家前往徜徉漫游。
走进龙潭河网红点小蓝月谷,感受一下山清水秀的怡人风光
庚子年的小暑时节,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4人自驾游来到了大北山南麓的网红点小蓝月谷。这里四面环山,清澈的龙潭河水穿村而过,在拦河坝间的扇形台阶上形成一面面蓝盈盈、亮晶晶、闪亮亮的镜子,与周围的绿水青山一起,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独特画卷。
位于揭西县龙潭镇东北部的关山村,原本是一个贫困村,两三年来,在龙潭河两岸垒砌起宽阔的河堤,设置了崭新的护栏,种植了柳树、琴丝竹等景观绿化树,配设了优雅的景观灯等,使一河两岸焕然一新,既保护好大自然赋予的优美环境,又使昔日默默无闻的穷山村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点。
如今,这座龙潭河拦河坝已成为关山村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仿似玉龙雪山脚下的蓝月谷,充满了梦幻的童话色彩。站在河堤上望去,绵延的河道,淙淙的溪流,碧玉的河水,十分惹人眼球。河上建起的拦河坝,坝上砌有两行稍为高于水面的大卵石,可供游客徜徉其间。坝下用小卵石砌有三级扇形的溢流台阶,清澈的河水溢过大坝,从一个扇形的台阶跌落到另一个扇形的台阶上,一级一级往下流,形成了一道道浅浅的瀑布和一个个层层叠叠的扇形水面,更是引人入胜。这些清冽的溪流来自关山村上游的龙潭硿天然大瀑布,碧滢滢的,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反射出斑斓的光亮,真的好像梦幻一般。
走下河堤,走过一块块方形的卵石礅,来到河中央。身边一个个台阶的水,在不同角度光线的照射下,形成了深深浅浅不同的层次美,层次不同,色调也不同。卷起裤管,徜徉在淸冽的扇形台阶间,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凉爽爽的清水,清澄澄的台阶间,一群群小鱼儿在水波里窜来窜去,构成了一幅十分秀丽的景色。随着踩起的水花,阳光在粼粼的波光上上滚来滚去,闪闪熠熠,璀璨迷人。仰望蓝天,一碧如洗,片片白云,悠闲游弋。白云的倩影倒映在水面上,使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龙潭镇周围群山环抱,中间是狭长的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发源于归善山坡的龙潭河,在南山镇沟潭村境内形成了落差近百米的天然大瀑布,激流凌空,冲击出一个深深的龙潭,然后带着一丝的灵性潺潺流淌,一路自北向南来到关山村,又碰到了三级扇形溢流台阶的人文景观,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拦河坝网红点,接着缓缓流去,到了出口处还有形似狮象的两山对峙,然后才流入榕江南河。
往年这个时候,这处网红水坝早已迎来大量游客,正常每个周末至少一天有两三千人到来,国庆假期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可迎来二三十辆旅游大巴和数不胜数的私家车。尽管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前来游览的散客仍然络绎不绝。大家都想来到这个远离城市,空气清新的地方,感受一下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形成的怡人风光。
走进南澳岛的后花园村,饱览海岛后花园的美丽景观
小暑时节,我们一行自驾车跨越南澳大桥,抵达南澳县中心后宅镇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又驱车20分钟左右,来到了位于南澳岛中部主峰果老山北侧的后花园村,饱览了这个海岛后花园的美丽景观。
南澳岛是粤东地区唯一的离岛,后花园村是南澳县海拔最高的山村,地处山坳,形若盆地。作为一个地道的汕头人,我们对于南澳十分娴熟,早已来过无数次。不过,之前来到南澳岛,不是入住钱澳湾、爱来林和隐泉山庄,就是浏览自然之门、看看宋井、溜达一下总兵府、金银岛等景点,要不就是下到青澳湾中游泳,几乎从来就没有上过海岛这么高海拔的山村。
抵达后花园村,自驾车停靠在林荫下的停车场中,我们又坐上景区的电瓶车,沿着比较陡峭的山路,来到了山顶的观景平台。这里是后花园一处著名景点,叫做海阔天空。站在背山向海的观景平台上,这里真的是海阔天空,头顶上蔚蓝的天空连着天际间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山上点缀着无数转动着的风车,前下方就是一片有机茶生产基地。靠着扶栏俯瞰低下的海滩,深浅两层蓝色的大海界线分明,呈喇叭状的深澳湾那些大面积的鱼排,就是南澳岛的海上牧田,隔着浩瀚的大海,对岸黛绿色起伏的山峦就是饶平县的柘林湾。
从观景平台右侧的石台阶拾级而下,在左侧的茶田间便见到了一块“汕头市后花园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大牌匾。走进一级级梯田般的茶园间,发现后花园这里的宋茶与寻常的茶叶似乎有些不同,据说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逃亡到南澳岛,途经后花园村时,曾经指灌为茶,也不知道这些茶树是否就是流传至今的品种,倘若是的话,那么即为后花园独特的文化传承,大可闻名遐迩。曾经听说过,这种野生树叶采摘后,不用加工就可煮水饮服,不仅清香四溢,风味独特,与一般茶叶有相仿之处,而且随着冲泡次数增加,颜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好,对百日咳、老人咳还有奇特疗效。
行走在后花园平坦整洁的村道上,一幢幢崭新的的房屋鳞次栉比,一条条窄小的村巷四通八达,随处可见的指示牌和标识清晰显眼,无不让人感受到后花园村的活力。据悉,后花园村内还蕴藏着大量的自然景光,有南澳岛古八景之一的龙潭晓月,有岛内最大的古寺屏山岩,还有广东省唯一的中华楠木古树群、杜鹃花观赏地等自然景观,可惜时间有限,未能一一前往浏览,颇为遗憾。
短短两个来小时的走马观花,这个海岛海拔最高的山村给人的印象,一句话,当初后花园的命名的确名副其实。14年前,这个山村还是汕头市的扶贫重点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人年均收入不到1000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南澳岛有名的生态村,自然万物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和谐和一派生机盎然,而且还是全省唯一一个海岛县上崛起的富裕小康村,生活环境舒适,乡色村光怡情,发展动力充沛,已经成为南澳颇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美丽乡村新貌和古朴乡风,构成了简朴村一幅靓丽的风景线
这里四面环水,草坪开阔,绿树成荫,更有一泓碧水的莲湖,莲湖后耸起人工垒砌的假山,假山前栏桥凉亭,假山中就是一个仙人洞……要不是那富有潮汕特色的古老建筑群的背景衬托,谁也不相信这么炫丽的地方,竟然就是潮南区一个省级新农村的华侨文化体育广场的写照。
庚子年炎夏的一天,我们自驾游从陈沙公路驶入一座镌刻有“简朴里”的气派大门楼,来到了地处大南山下的简朴村。简朴村之美,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体育广场而已。走进村落,宽敞的水泥路道的左侧,是一条漫长的休闲长廊,长廊的后侧,是栽植着一排排棕榈树的村庄公园;水泥路道的右侧,是一座座有序排列、历史悠久且颇有气派的传统潮汕民居,这些古朴乡风和美丽的乡村新貌构成了一幅靓丽的风景线。
在简朴村里,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楼宇,仍然完好的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都是“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这些建筑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建筑的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看着门楣上精致的木雕装饰,细细品味每一间老屋瓦顶上的龙船脊和两边用青砖垒起的镬耳风火墙,想起了民间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让人闻到了中国传统的历史韵味,悄悄在心里长满了乡愁。
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道间,来到了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湖前,大湖的后面就是那座金碧辉煌的李氏宗祠。绕过大湖,来到祠堂前的宽埕上,厝角头上的嵌瓷装饰,瞬间映入了眼帘。那些说不清是《三国演义》还是《封神演义》的古装人物,一个个挥舞兵器、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和威严;那些龙飞凤舞,百色花卉,更是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的令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这些绚丽多彩的高艺术嵌瓷,无不体现了潮汕民居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祠堂的大门敞开着,走进去,举目四望,无论是正壁、门楣、屏风,还是檐角、檐下、垂带、横梁、斗拱、梁枋、梁柱,几乎可视部位都雕梁画栋,必极工巧,具有鲜明的潮汕特色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祠堂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延伸。虽有封建族权势力的影子,但也具有一族的凝聚力和承载着海外赤子的桑梓恋,并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欣赏价值。
走出李氏宗祠,一路走着,来到了简朴村风景旖旎的湖心公园,也就是特别引人入胜的简朴村华侨文体广场,在爱乡亭前驻足,午间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点点金光,在微风吹拂下,荡起层层金波,熠熠生辉,顿时令人思绪万千。
简朴村现有人口2万多人,而旅泰侨胞就多达3万多人,是成田镇人口第一大村,也是潮南区著名侨乡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通过华侨捐资、企业出资和集体投资的方式,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全村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底化,道旁筑造绿化带,配套了亮丽的路灯;村内的9条溪河也都得到整治,溪河道旁还筑建了艺造石栏;占地近 20 亩的华侨文化体育广场配套有文化体育器材、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老人活动场所等相关设施,随后又建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
走进这个湖心公园,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那花那草、那榕那竹、那山那水那溪河,万般美景尽收眼底,一幕幕景观优美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新景观让人感慨,一村一貌,一景一业,一村一特色,不一样的美景,不一样的新形象,处处洋溢着和谐文明的气息。不由得让人感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山水画卷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
来到大溪环绕的大宅村,感受潮汕人的认同感
一道碧波粼粼的大溪三面环村,村中的广场前沿,一株古老的榕树斜侧着躯干探进了溪面,对岸石条砌成的台阶下,一浣衣女正在临水濯衣。这么一幅秀丽的风光画卷,就是在大宅村里拍摄到的,令人感到异乎亲融,几分醉美。
炎热的三伏天里,我们自驾游来到这个位于潮南区峡山街道最南端的大宅村。还没进村,就被村口两侧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莲池给迷住了。那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并非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雪白的。那娇嫩雅致的花朵,远看如霜似雪点缀在田田荷叶之间,近看却似一把把洁白的画笔,直指蓝天,抒写着一篇篇美丽乡村的华章,别有一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味。地处练江中游之滨的大宅古村,建村始自南宋,古寨就修筑在一座小岛上,老辈人美其名曰莲花地,犹如莲叶稳稳浮于水面。
自驾车就停在村口那金色波浪起伏涟漪的稻田边。隔着村道,对面就是一座庞然的大宅综合市场。时近晌午,市场里繁多的摊档早已空荡荡,更让人觉得,即使是在大都市,像这样庞然的一个综合市场也不是很多。
从市场前沿径直往前走,走过了富丽堂皇的卓氏祖祠和粉饰一新的座座古老民居,就来到了宽敞的大宅文化广场。广场的左侧兴建有一个篮球场,篮球场的后面,隔着一两间老屋,就是小院落布局的村委会所在地。广场的后侧,是一个与都市的公园基本没有两样的农家公园。这个村庄公园建设得颇有气沛,高低错落的绿树,红花绿叶的花圃,颇有气势的主题石碑,仿似阴阳八卦的布局。行走在林荫公园间,曲径通幽,侧旁宽阔的大溪湖水面上,一阵阵徐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一个古老的村庄,环绕的大溪湖竟有5里长,水域宽达12.5公顷,在潮汕恐怕不太多见。绕过大溪湖,来到了湖边一座郑氏祖祠前,看样子,这座祠堂刚刚修缮一新。照壁镶嵌着大型浮雕,门扉上彩绘有守护神图像,屋脊上还有嵌瓷装饰。尽管祠堂的大门紧闭着,无法走进去,从祠堂正面精致炫美的彩绘和栩栩如生的石雕,就可以领悟到祠堂里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铺陈造设。抬头见到屋脊上的龙凤、瑞兽、百花等嵌瓷,让人也领悟到了潮式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直接佐证了潮汕人追求极致的精神。潮汕乡间的传统民俗和宗族观念就体现在祠堂上,每一个海外桑梓谈起故乡往事时,最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祠堂和老屋。
从郑氏祖祠一侧窄小的古巷拐入了与美丽乡村公园强烈反差的一座座老屋,推开一扇虚掩的大门,门内一侧还堆放着好几捆尚未松绑的木柴,也不知道现在这个时候在什么地方还能砍伐到可以填灶的柴火。进到小院子里,见到厢房外侧一座久违了的炉灶,灶面及周边墙壁依然被熏烤得十分乌黑,看来,在石油天然气十分普及的今天一这一家子仍然处在烧柴燃灶的岁月之中。中间大堂的正壁还摆放着一台古老而又罕见的中堂条案,里屋有主人行走的脚步声,却不曾露面,探窥一下子后,怕打扰人家,退了出来。
走近这些潮汕古民居,最显眼的还是那些像牛角一样突起的厝角头。懂内行的人都知道,这些厝角头与屋主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有的平而体秀,有的圆而身直,有的圆而足阔,有的平而生浪,有的尖而足阔,厝角头的形式美掺杂着风水的元素而意义不同,形式多样,十分丰富,有的甚至可与皇家的装饰相媲美,形成了独特的屋顶景观。
大宅村传统潮汕民居尚有865座,宗祠有10座。老寨,是大宅村落之魂,100多座建自明清时期潮式民居保留至今,基本完整。这些潮汕古民居,是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不管是下山虎,还是四点金,为了最大限度的吸纳精气,大门做成了凹斗形,围在高墙里的小院落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回廊,后面是一个大厅,大厅两边是大房,大房前还有两间小房,作为厨房或柴草房,十分适合小户人家生活居住,是潮汕人追求的理想住宅。
大溪湖旁最显眼的,就是那株临水而长的老榕树。榕树的周边被人们砌起了高高的石篱,还围起了石护栏。榕树树冠阔大,亭亭如盖,舒张在大溪碧波粼粼之上,树干上下垂的榕须,传递着根深叶茂的展望和落叶归根的意识。每一个在乡间长大的潮汕人,记忆中都会有一棵大榕树,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潮汕人聚族而居的观念因此代代延续。
凤凰山南麓的狮峰村,一个水木清华的宜居山庄
地处凤凰山脉南部的归湖镇被称为凤南,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从这里汇入韩江,山清水秀是归湖镇的一大自然景观。对于久居都市的我们来说,的确是一大诱惑。就在这个山光明媚、水色秀丽的镇区邻近,还存在一个水木清华的人间宜居小村庄,她的名字就叫狮峰村。
来到这个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进村的主村道是柏油马路,配上白色栏杆,让人耳目一新,整洁的道路两旁还装上很有特色的路灯。走在整洁平坦的村道上,两边的墙壁上画着一幅幅新农村宣传画,让人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崭新变化。行走在村道上,看到的是绿树小径,清水竹林,竹篱缠藤,到处一派郁郁葱葱,统一修缮后的房子,白墙黛瓦衬在蓝天白云底下,颇有小家别院的人文气息,让人心境澄净,缠绵缱绻,更显示出其飘逸灵性和精神的洁静。
狮峰村位于归湖镇由狮头、埔仔、溪头岭3个自然村组成,方圆3.6平方公里,全村共572户,2582人,目前是归湖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村中李、蔡、吴三个姓氏的始祖,都是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迁来的。这个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我省新时期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近年来,着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近几个月来,新农村建设提速加码,建成了白鹭湖亲水乐园、主村道、村心公园、盛林书院等系列工程,使古老的面貌发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生态农业和自然景观并驱发展的新格局,目前的乡村建设已走在了整个潮州市众多乡村的前列。
狮峰村的北面就是那个昔日被村民称为大鱼池的白鹭湖。夏日炎炎,占地百亩的白鹭湖种满了荷花,池里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微风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水塘俨然一片绿海碧浪,荷花如雪似脂点缀在浓绿之中,大有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美景观。
沿着木扶栏栈道走近一看,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玉盘衬托着一杆杆挺立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张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盛开了,姿态各异。阳光照在荷池上,真是艳丽多彩,美丽绝伦。在白鹭湖边的显眼处,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勒石“白鹭叠翠”,把“青山绿水飞白鹭”浑然天成的自然胜景形象生动的融为一体。湖边建有一个小公园,园中绿树成荫,小径通幽,有可供歇脚的小石凳,还有栩栩如生的一组组雕塑。一班从潮州乘坐两辆电瓶车的团队正在小公园中拍摄录像,晃动的镜头下,让这个风光明媚的白鹭湖显得格外清新美丽。
站在白鹭湖畔,吹着山野清风,眼光穿过这片荷叶田田青照水的湖面,见到的,是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绿水青山间掩映着白墙黛瓦的狮峰村。山美,湖美,村庄更美,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真不愧为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雨中游览英粉村,古老的村落让人耳目一新
英粉村是饶平县樟溪镇辖下的一个自然村,黄冈河从村庄西北向南蜿蜒而过。那里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山水相依,田园环抱,果树成林,自然和谐之景醉人心扉。这两天,气象台发布南粤将有持续暴雨,并有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消息,出行时倾盆大雨下个不停,还是浇灭不了我们游览最美乡村的兴致。
这么大的雨中出游,记忆中,恐怕还是退休后的头一桩。 下车伊始,尽管撑着雨伞,大家的裤管或者裙子不一会儿都被淋湿了。站在英粉码头,密集的雨水像从天上灌下来一般,落在水面上、地面上“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冲刷着岸边橘红色的围栏与仿古牌坊上“英粉码头”的四个金字,风吹着雨帘在烟波浩渺的水库上飞扫着,荡起了一层层涟漪的波纹,远处黛墨色的青山被罩在一层白濛濛的雨雾之中,山上高高耸起的高压电缆塔依然清晰可见。此情此景,让人大有恍若置身仙境之感不禁联想到了柳宗元诗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家前呼后拥的沿着乡村的水泥大道走向白墙黛瓦的村落,那雨中的雨伞,犹如一朵朵彩色的蘑菇,绽开在雨中的山乡。还没走近村口,就见到了一座书写着“英粉葡萄园”的红褐色大牌坊,牌坊后是茫茫一大片的葡萄园,园中一畦畦的葡萄树可能刚刚栽植不久,上面还覆盖着一层薄膜。
继续往前走,英粉村那粉饰一新的古旧民舍就出现在眼前,一条条巷道纵横交错,一连片基本都是瓦顶平房建筑。这些老屋前,隔着宽埕的是一个荷叶田田的大莲池,池塘里密密匝匝的荷叶间,高高伸出的莲枝,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未曾见到绽开的莲花。由于雨水太大,一张张盛满雨水的荷叶不堪重负,不时倾斜,将叶面的积水倾进了池水中。见这般美景,依然有不少美女冒着滂沱大雨,摆出姿式拍照。继续往前走,就是村子里的墟市和又一个莲池,隔着莲池的是村里的祠堂,尽管淫雨迷蒙,那彩色的琉璃屋顶装饰仍依稀可见。这么大的雨天,村民都龟缩在自家屋里,巷道上出现的,仅仅是我们这一行外来客。
近年来,这个村利用固有的绿水青山,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和摄影写生基地,打通了与金山银山的发展通道,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面,之前的污水池变成了倩丽的莲池,原来杂草乱生之地变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英粉广场,古老的房子粉饰一新,还配套停车场,绿化了草地,建起了景观亭,设立了特色牌坊,打造了旅游码头等等。不久前,这个村与归湖的狮峰村、枫溪的西詹厝村一起,成为潮州市入选“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之一。
鸾凤坡头的塘埔村,曾经是林则徐路过的要道津口
在金凤花开的艳阳天里,我们来到了地处榕江北河渔湖水葫芦束腰处“鸾凤坡头”的塘埔湿地公园,浏览了一番那矗立着的大风车、转动着的木水车,还有那小桥流水、红花绿树,鸟语花香,领略了一派江南秀美景观,见识了柳绿桃红、水清岸绿的水乡美景后,游兴未尽,走过了宽阔的安揭线通衢大道,来到了潮汕名古村落塘埔村。
在这个享有“揭阳十大美丽乡村”称誉的网红村村口,也建起了一座与一路之隔的湿地公园相对称的文化公园,公园里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间,建有宜彦亭、孝悌长廊、综合文化室等仿古建筑,还有景色怡人的小桥流水和假山等,村口竖起了一块刻有“塘埔工业村”的大腊石。
傍着文化公园的,是一个龙舟池。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这里将会响起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上演着一幕幕激情四射的竞技场面。与一般作为男人专利运动的龙舟大赛不同的是,塘埔村这里还有一个女人扒舟大赛的“凤舟赛”项目。在凤舟赛时,船上除了打鼓指挥是男的,所有划桨者都是女的,这些几乎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女中豪杰,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演绎着一场激越奋进场面。
龙舟池的后侧就是古老的塘埔村。与村口文化公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村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大量灰墙黛瓦的古旧建筑。这些古老民居的前面是一个宽埕,宽埕的中央是一座修葺一新的仁斋公祠,而在村口楼牌内的右侧,还存在一座丝毫不曾修缮的残缺四点金老厝,破旧的墙壁上贴着“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八个醒目大字,走近一看,残败的旧屋里,已长出了木瓜等许多杂树乱藤,看到屋前竖着一块“塘埔抗日战争文化遗址”,方知塘埔村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抗日事迹。
塘埔村现有人口约7000多人,村民以黄姓居多,主要是明朝正德年间由潮阳夏林出祖之东江公传宗至现在。塘埔村的陆路位置,正好是在现在的“安揭线”上,就是潮安枫溪到揭阳的公路上,这条路,自古也一直就是联系揭阳到潮州的路,过去叫“驿道”,也就是“官路”,是揭阳县到潮州府的必经之路。这里江河交汇、沃野广阔,昔有“鱼米之乡”美誉,自古就是榕江三大渔区之一,捕捞和家禽养殖一直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塘埔村地处江边,自清朝乾隆年间始,政府便投资购置船只,雇聘船夫为过往的官差商贾,以及行人等等提供免费的摆渡服务,也称“塘埔官渡”。塘埔官渡是粤东唯一的有体制编的“官渡”。
1850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初冬夜晚,虎门销烟主持人林则徐曾出现在塘埔官渡这里。当时被贬谪戌疆的林则徐积劳成疾,正告老回乡养病,朝庭召令他为钦差大臣赶赴广西,沉疴多年的林则徐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由汾水关入粤,经潮州往揭阳途径塘埔官渡,其时正值江面浓雾笼罩,上船时轿夫一不小心滑倒,将林则徐从轿子里摔了出来,天亮后他赶到普宁洪阳的文昌阁就一病不起,几天后便在文昌阁逝世,享年66岁。
这个小小的渡口,是连贯揭阳县城通达潮州府官路的要道津口。自从清朝乾隆年间政府投资购置船只,雇聘船夫设置为官渡以来,几百年间见证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场景,南北军阀陈炯明、许崇智曾经在此混战,贺龙、叶挺的南昌起义部队也曾路过此渡口,当年的日寇更在渡口构巢筑据点,扼榕江控官道。新中国成立后,也见证了地方经济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随着揭阳榕东大桥的建成通车,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当地政府专门对原来的官渡亭进行了修缮,成为了这个存活了几百年的古渡口的纪念。
集众多殊荣于一身的古溪西岐:老树春深更著花
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的古溪西岐,是一个集众多殊荣于一身的社区,自宋绍兴年间建村以来,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落焕发光彩,引人纷至沓来,让人流连忘返,不禁让人想起了清代顾炎武的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入夏时节,我们自驾游来到这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水乡古寨,不仅见到了椭圆形村寨建筑中以四点金、扒狮厅堂格局为主的三街六巷和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时代的建筑物,更为干净整洁的村道、翠绿葱茏的树木、清澈流淌的溪河水等等生机盎然的乡村美景所感慨。
犹其令人心动不已的,是那片10多年前在村前一片低洼地上建起的一个湿地公园。那些白墙黛瓦的古民居的前侧,是一道垒砌有石篱、设置了栏杆的河溪,河溪的一侧,就是一座“湿地公园”的牌坊。走进湿地公园,令人不解的是,眼前所见的,就是一个拥有配套活动器材、路灯照明等设施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俨然就是一个体育广场的模样。来到了拐角处,还建有两座六角型立柱的琉璃瓦凉亭,站在凉亭前举目四望,这才领悟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村民散步、纳凉、娱乐、健身的地方。
离开两座橘红色凉亭,沿着水泥路面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西歧社区的污水处理中心前。见到了这个污水处理系统,顿时明白,原本这里就是一片人工湿地,只因有了这个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原来的人工湿地才升级改造成为一个文体活动的广场。西岐社区这个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已成为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示范点,社区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到这里进行集中处理,依次通过污水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清水池后,出水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标准。
从污水处理系统一侧走过溪河上的铁栏杆水泥桥,来到了绿树遮挡的榕荫下。榕树一侧的宽埕中间竖着一块硕大的潮汕腊石,石上镌刻着“凤鸣园”三个大字。凤鸣园的前侧是一个党建主题公园,公园的后侧就是门面堂皇的西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据悉,大院内塑有一大型仿石灰雕《凤鸣》,族人也赋有一联“古溪水常碧,西岐凤长鸣”,从而体现出西岐人在现代化大潮中的殷切期望——溪水常碧,祥凤长鸣。
来到这里走走看看,在感受到每一处古建筑都凝固着古朴民风,领悟到传统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传统村落焕发光彩的美丽、迷人。水乡美景曾是人们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也是人们的最大祈愿,如今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付诸实现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西歧社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传统村落修缮,让悠久的历史文化重焕光彩,正是我们留住乡愁记忆的共同,梦想和目标。
走马观花山湖村:一水抱村流,山湖若碧玉
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的地方总是让人向往。近些时,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4人的自驾游也总是到处游览这些美丽乡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继上午游览了揭西龙潭镇的关山村,吃了一顿午饭后,又马不停蹄来到了同县的金和镇。
自驾车从大路拐入山湖村,洁净路面两旁一株挨着一株的三角梅,那火红的花朵一直引领我们驶过西门桥,来到了竖有“美丽山湖”四个大红楷书的交叉路口。其后侧,就是古老的西门寨门。寨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也不知是长了几十年还是上百年,或许也是古树了;寨门的右侧,就是刚刚建成不久的篮球场,篮球场后面的寨墻上,不仅被人们粉饰一新,而且还绘上了青山绿水的炫丽图案;寨门的左侧,就是一个荷叶田田,莲花盏盏的大莲池,池边还兴建了崭新的栈道。
走进带有拐角形的两重寨门,迎面就是一座古老的伯公庙,庙的左侧是一个阔埕,阔埕的后面就是村里一个古老的祠堂。虽然大门紧闭,从屋脊上的嵌瓷就可窥见一斑。据说,山湖村民的先祖杨氏是明末时从大埔县百候迁到这里定居,因创村的兄弟均为仙字辈,这里又是三面环水,有天然湖塘拱绕,便取村名为仙福湖,后人或许为了方便,简称为山湖村。
祠堂的后侧就是杨氏那些古屋了。虽然已经十分破败,甚至屋前已是芳草萋萋,仍被村里人很完美的保留下来。大都的是大门紧闭,有的是铁将军把门,有的只是虚掩着。推开其中一幢,走进去,完全是一座下山虎格局,这是潮汕一种普遍的建筑风格,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进门就是天井,天井后侧的三开间正屋,居中的大客厅还有祭祀先祖的摆设,两侧各一大房依然虚掩着,天井一侧的厢房中堆积着乱糟糟的杂物,肯定早已没人居住,主人应该入住楼层式新民宅了。这座下山虎,前为高墙,大门侧开,被人俗称为单跑狮,而不是双跑狮。
因为天气过于炎热的缘故,我们在山湖村仅仅溜达了西门一隅便匆匆离走,赶往黄满磜瀑布群歇凉。
位于金和、塔头与凤江三镇交界处的山湖村,拥有北门、西门、虎光、南门、北星、新寨、内寮7个自然村,历史底蕴深厚,村落布局也别具特色,自古有“水上莲花”之称。这个村最大的特色,便是500亩天然湖环绕整个村,有“一水抱村流,山湖若碧玉”的美誉。据说村里还有两棵长成连理树的老榕树,一口30多米深的古井和有着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的众多潮汕古民居等。近年来,山湖村立足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莲花古寨,水韵山湖”的主题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如今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引来了四方游客,我们也是闻名而来。
小北山下桥陈村,母子榕畔红色渡口的偶遇
前两天,我们前往潮阳区金灶镇,上午登上杨梅山采摘杨梅,午后来到了仅有1300多人的桥陈村浏览。走进这个昔日贫困村,犹如走进了一个风景秀丽的红色旅游观光景区,有母子榕红色公园、湿地生态公园,有桥陈老寨、小北山革命纪念馆,有红色长廊、红色水道……漫步其间,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美丽休闲乡村气息,到处绿树成荫,果园飘香,风景如画。
就在红色水道靠近母子榕的红色渡口,无意间偶遇到了久违的浣衣女。两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正蹲在青石板上,边浣衣边聊谈,姿势异乎优美:一个留着一绺长发,见到陌生人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踮着脚尖,素手搓揉着,衣裳在清流里浅浅沉浮,袖口裤管卷得高高的,露出藕节般的臂腿,见到陌生人稍为抬头,莞尔一笑。
多年的都市生活环境里,几乎是从没见过如此在河溪边青石板上临水照花的浣衣女了。看扬起的水花四溅,听起落的拖拽声,声声伴随着撩水声、揉搓声、嘘气声,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沈从文在湘西有关浣衣女子的描述:“河滩上晒滿了白布与青菜,每天还有许多妇人背了竹笼來洗衣,用木棒杵在流水中捶打,卜卜的从北城墙脚下应出回声”。那有一下,没一下,木棒杵敲打衣裳的声音,灵动,清脆,实在好听。时光跨越百年,如今已很难寻觅到浣女的场景了,没想到来到金灶居然会有这般幸运的偶遇。
这道内溪是榕江的一条支流,左可通揭阳榕城,右可达汕头鮀城。两个姑娘的父辈,昔日就是乘坐系在码头边的这艘篷式小舟,上揭阳,下汕头,书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七八十年过去了,往事如汩汩水流东去,而今周围的一切静得出奇,早已不见往日的喧嚣,只有清澈见底的溪流依旧映照着岸上绿树的倒影;举目四望,旦见树木葱笼,远山如黛。
这些年来,地处潮普揭三地交界的桥陈村,在“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加乡村旅游的振兴之路,使这个昔日小北山武工队红色堡垒的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置身于桥陈村,见到的是绿树掩映、楼房崛起、绿水清流、繁花似锦,乡野如庭园。
按道理,桥陈村村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状态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家家户户通电通水,置有洗衣机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没想到,老区的乡村姑娘依然还葆有溪边浣衣的固有习惯。这两个姑娘,清流濯衣,盈盈笑语间以手戽水、边戽边搓。盈耳的浣衣之声,是一种遥茫而又临近、缥缈而又切实的美妙回响,不仅是一股天籁之音,而且是一种美容美姿美感,难怪会惹得沉鱼惊艳,跃水而出。
结束语
游美丽乡村、品农耕文化、尝地方美食……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兼具小桥流水人家、绿树掩映、瓜果飘香的乡村游,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是人们亲近自然、平衡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再到乡村旅居,相较于城市的车马喧嚣,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群感悟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假日驿站。
近年来兴起的“乡土文化热”已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无形价值。
对乡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有闲遐时光,一家老小几口或者相邀三五好友,闲情逸致行走在乡村小道上,所到之处皆是白墙黛瓦、碧水绿树、竹林小路人家,清风拂来,远处浅浅的河水随风泛起层层涟漪,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满目的苍翠让人心旷神怡。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从美丽乡村到山水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乡村所寄予的美好期望与梦想。产业兴、生态美、农民乐的美丽乡村,已成为人们身心休憩的家园,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