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2020-06-24 09:09:05)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晶莹润滑的栀粿又出现在市场不少铺位上。栀粿是潮汕地区传统的应节食物,在潮汕,有句俗话,叫做“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这个“五月粽”,并不是粽球,指的是栀粽,也就是栀粿。吃栀粿时不能用刀切,只能用细绳去割开,割成一小片一小片,再用辗粉的白砂糖蘸着食。入口时,甜润爽口,凉喉解渴。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栀粿是我们潮汕特有的。过去是用糯米浸渍后用舂臼舂成米或用石磨磨成粉浆,再将栀子捣碎后浸泡去渣,与铺姜碱液混和,渗入准备好的糯米粉浆中,搅匀后倒入铺好粿布的蒸笼中蒸熟。刚蒸好的栀粿冒着一股淡淡的皀香,很惹人喜爱。现在市场上兜卖的栀粿,是以糯米配以苏打粉,加入浓茶水,替代以往的栀子汁和铺姜碱液制成的粿品。

在老市区的永平苑一带,以前有一条小巷叫舂米志街,街面的两侧都搭着雨篷,雨篷下次第排列着俗称“踏碓”的这些舂臼,有些“踏碓”还安装在楼下室内。人们掘地放入凹型石臼,石臼上架起一根粗大的青冈木长柱,青冈木一端对准臼中心装上舂杵,杵头安上铁制杵头套,有个木制支架横向撑住长柱,木柱的另一端削成扁平的块状,块状木板下的地面挖出一个由浅而深的土槽。当为人们加工米时,操作工脚踩那块扁平的木板,舂杵便先起后落地凿入石臼之中,发出了嗄呯嗄呯有规律的声响。随着一支支舂杵的此起彼落,在这条街巷里萦响起一曲独具韵味的协奏曲。

在没有碾米机出现之前,舂臼在城镇随处可见,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一个家庭除了碗盆锅瓢锄头畚箕外,舂臼是举足轻重非有不可的。人们总是将舂臼安置在靠侧墙一边,经常用的就是将稻谷脱壳成米。每次舂米时,踏臼的人要手扶墙壁助力,一脚把踏板一踩到底,让舂杵高高翘起,随即又让高高翘起的舂杵快速落下,一起一落接连不断的运作;蹲在石臼旁的人,趁着每次舂杵升落的间隙,伸手快速麻利地在石臼内翻动东西,同时把舂杵落下时挤出石臼旁的东西拨回去。整个操作过程,两人要默契配合,稍不合拍,翻动东西的那个人,手掌就会被舂杵砸到。

在过去,舂臼不单是解决最起码的吃饭问题,还是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潮汕有一句流传久远的俗话,叫做“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这个时年八节,就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节和除夕。年节一到,家家户户总是要备好一些适时的糯米、籼米或粳米,用舂臼将之舂成米,再做成各式各样的粿品,凭以提升生活的品位,祭祀自己的祖先。

如今,舂臼已经被电动碾米机、粉碎机所取代。偶尔到美丽乡村走一走,见到时,尽管它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古老色彩的旧时代摆设,然而,耳际间仿佛又听到那一阵阵的舂臼声,仿佛又见到了柴火灶,似乎又闻到了那香喷喷的粿味。那舂杵的响声,那柴火燃烧的劈啪声,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阵粿香味,恰似记录岁月流逝的年轮般震颤在心间,那是从绵长的眷恋中飘来的乡音乡味。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吃到五月粽,想起了舂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