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曾经看过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安居》,影片虽然围绕着阿喜婆与钟点工珊妹的情感故事展开,我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影片后期阿喜婆搬到养老院居住的温馨镜头。然而,刚刚从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描述养老院里的老人连续6次出逃的情况,却颠覆了头脑里20年来对养老院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是一家在某市非常有名的养老院,前不久来了一位70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有一次吃晚饭的时间,这个老人跑到养老院的后院,从将近3米的围墙上跳了下去。12日后的下午,这个老人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前,灰白的头发散乱着,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弄破了,脚下的鞋子没了,光着的两只脚板已经磨出了血泡。即使这样,这位老人依然还是回到了养老院,没有被儿女留在家里一起生活。就是这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此后又先后6次出逃,当护理员询问老人时,这位老人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我们都知道,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大多记忆力都很差,很多事情都会忘记。但是,那条回家的路会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永远不会忘记。作为老人的子女,他们是如何想像的,我们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不得而知。对于养老院的经营者,或许他们会想不通,养老院设施完备,吃穿不愁,软硬件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老人们的需求,为何挽留不了,他们还要出逃。不过,曾经有记者先后走访了某些市内民办养老院,发现了一个深切的问题:养老院里面的老人几乎都只“安”不“乐”。这些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有的精神空虚,有的精神忧郁。得出的结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是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年人一个很大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曾经在接受某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院应该定义为社会公益企业,而不是赚钱机构。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养老院对于老年心理认知不够,即便是孤寡老人,也应该组织一些文化娱乐项目,比如讲故事、聚会,让老人互相倾诉,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要配合起来,才能避免更多问题。
从地方的权威媒体上了解到,各级政府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各地正通过财政投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新建小区配套完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后,我们这些老人不出家门便可居家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