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2019-07-07 16:49:02)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潮汕,人多地少,我们的老农有“耕田如绣花”之美誉,时至今日仍被传为美谈,留下了许多佳话、趣话。可是,当我们踏上海南岛这片热带丛林,见到黎族及不少汉族地区的山民仍然沿袭着几千年前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习俗,感到无限的感叹。

那时候看到的刀耕火种,是这么一种状况:在一片杂藤乱木丛生的山野里,村民们挥舞着大刀,将乱草撩割,灌木切断,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在这片被山火烤得疏松,布满草木灰的山地上,用木头锥子在地里扎眼,再撒进谷种,完事了。他们一不耕地,二不施肥,三不除草,轻轻松松的就等着时候一到可以收获。与我们潮汕的精耕细作相比,这样的刀耕火种实在是落后,野蛮,愚昧,不仅生产力低下之类的词语充斥着大脑,而且脑海里还会浮现出一幕身穿兽皮、衣不遮体的远古洪荒景象。

然而,当我们告别了椰林摇曳的海岛多少年后,无意间在某种场合吃到由海南特产山兰稻煮出来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这才重又勾勒起当年看到的山民根据海南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种植这种山地旱稻的情景。其实,原始的东西并不完完全全就是落后和愚昧。这种采用刀耕火种粗放生产方式种植出来的山兰稻,就叫做山地旱稻,是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过去在海南漫长而原始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为生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从未消失于黎族人民的饭碗,一家煮饭,全村飘香。

当人们以为,传统种植山兰稻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的时候,政府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兰稻种植的面积也大不如前,清香扑鼻的山米饭、香醇的山兰米酒也就日趋珍贵。如今,山兰米成了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黎族人用山兰米酿的酒被称为山兰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已享有“黎家茅台”的美誉。

人类的最大聪明,就是善于反思。到底刀耕火种是怎样耕、怎样种?最典型的刀耕火种形态,就是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数年之久。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地被很多民族称为“懒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因而也是多个民族的首选。

一块地又砍又烧,只种一年,一般人不懂其内涵,只会觉得很可惜。其实,耕种时间越短,树根越容易复生,植被越容易恢复,水土流失越少。每年新烧的都是已经恢复了好些年的懒活地,可以保证地力常新。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与自然形成良性的循环。

现在回过头来看,山民们在当值的山地砍树、烧荒、播种、收获,这种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还能烧死地表的害虫。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但是海南山民的特色,更体现了中国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印象中的刀耕火种和山兰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