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潮州著名的“地标式”人文景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桥史,不仅潮州人对这座桥有着特殊的眷恋,而且是每一个潮汕人和海内外潮人心中的骄傲和自豪。民俗中,就有“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的说法。近日,我们来到潮州宾馆与当年的老知青相聚,毕了自然忘不了游览一番广济桥。
在潮汕大地,不管男女老幼,大家都会记得潮州当地一首古老的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廿八梭船廿四洲,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笙牛一只溜。”湘子桥就是广济桥,它是中国桥梁史上唯一的一座集梁桥、拱桥
和浮桥于一体的桥梁,横卧在碧波粼粼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牌坊街,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与赵州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北京的芦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已是古稀之人了,每有机会来潮州,每每都少不了走一趟广济桥,每一回感觉总是不一样。新纪年之前,韩江大桥还没建成,滨江长廊也还没有修建,沿江的石板路崎岖不平,岸边有许多木材场、煤炭铺,东岸还比较荒凉,韩文公祠看起来还是一座旧庙。承担着交通纽带的广济桥,看起来相当老旧,跟现在也很不一样,是一座直通韩江两岸的公路桥。整座桥梁只有21个桥墩,桥中间有一部分是钢铁结构。这些钢铁结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加固维修时,撤去十八梭船浮桥,改为两个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双柱式桥墩架上的三孔钢桁架。至70年代,又加宽桥面,改为双车道的大桥,桥的左右还设有人行道。白天整座桥人来人往,偶尔还有运送武器的部队车辆从上面通过。近年来过几次潮州,好几回走上了广济桥。一上桥每每看到的,就是桥墩上新修建的一座座亭阁般的望台。上世纪80年代末,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新建起韩江大桥,广济桥现存21座古桥墩得到加固和维修,“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也得以恢复,同时修复了桥上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结束了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成为旅游观光步行桥。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尽显简朴的明代建筑风格。徒步其间,24座楼阁形态各异,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重檐、攒尖等等变化无穷,将它们串起来连成一片时,感觉便是统一的重瓴联阁格局,错落有致。
广济桥从东到西长约500米,桥面上看到多少楼阁,桥面下对应就有多少座桥墩。这些桥墩大小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体型庞大,将所有桥墩的宽度相加,超过200米,占据了整座桥长的一小半。走了一段梁桥楼阁,便是由18艘梭船连接东西桥墩,形成“浮梁结合”的独特格局。这座曾经作为闽粤交通要津的桥梁,真可谓是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迹,被茅以升教授称为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每一趟走过广济桥,在18梭船西桥墩的北侧,一定会关注到那只黑乎乎的大鉎牛。它那四条粗短有力的腿支撑着圆滚滚的身躯,微微抬起的牛头,瞪着圆鼓鼓的大眼睛,冲着江心滚滚而来的韩江水。这只鉎牛,便是赫赫有名的镇水兽。原来有两只,分置东西两头的桥墩上,用来压住韩江河上的水鬼,使潮州不再有洪水泛滥。据说,摸了鉎牛就会带来好运气,每一次都少不了摸了摸它的脖子。
走过18艘连在一起的梭船,桥面上又是一个连接一个的望台,也即桥亭。桥上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这些殿式阁中分别陈列了许多潮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潮绣、木雕、工夫茶具、麦秆画、手拉壶、潮彩等,琳琅满目的各种展品,精美绝伦,形成了“一里长桥橱窗连绵”的景象。
走进潮绣的大殿里,只见一位稍有岁数的大师正在埋头剌绣,侧旁摆着她的几幅绣有花鸟鱼虫的大作,身后还有一幅竖屏的人物简介。在她胸前的花规里,那白帛上一针一线穿插逐渐呈现出来的精美画面,就是传承上千年的潮绣。过去民俗有一句“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的称谓,潮汕女性的勤劳与贤惠是出了名的。她们料理完家务活后,总是凑在一起,各自架着个花规,按照图纸上面的图案,一边娴熟地绣着花,一边聊着各自的家常。这些温柔娴淑的潮州绣娘,靠着娴熟的手艺,以绸缎为纸,以绒线为色,以银针为笔,针生万趣,绣出潮绣独特的浮雕艺术特色,使潮绣在国内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今天的广济桥历经多次修缮,桥台上的亭阁、桥两侧的护栏皆为后人重置;桥上的石梁,一部分是原来的老石梁,一部分是从福建运过来的新材料;脚下那些敦实的桥墩,还是南宋乾道七年建造的,距今已有840多年。岁月蹉跎,时光流逝。多少过往的船只,多少过桥的行人,多少悲欢的往事,早已凋零成尘,只有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广济桥,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简直就是一部潮州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