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对于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程指挥部的120多名潮汕老战友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高兴的日子。他们从汕头、潮州各处,及至广州、深圳、海口和现在留守的农场,相约聚集到潮州宾馆,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一起纪念在兵团工程建设基地共同艰辛奋战49周年的战斗经历。
潮州宾馆二楼的龙凤厅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个个年届古稀的老人,显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12张大圆桌前,有的挽臂寒暄,有的谈笑风生,有的穿梭往来,有的慷慨激言。座谈会开始了,柯为浩主持了会议,李木盛、古林盛分别代表汕头知青、潮州知青讲话,陈锡伟介绍了汕头知青纪念赴海南50周年正在风风火火进行的三件大事。酒席间,大家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相互祝愿;面对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此时此刻,让人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真挚的情感,纯真的流露,热烈的气氛,令人由衷感到格外亲热、甜蜜、幸福。
半个世纪前的1969年,鉴于当时海南处在国防前沿以及备战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年后的1970年3月,新成立的兵团司令部拟在海南岛五指山区建立华南最大的军事后方基地,成立了兵团工程指挥部,并在海南6个师100多个团的诸多连队中抽调一批精英人才,输送兵团工程建设。于是,刚刚抵达海南岛屯垦戍边的我们,便风尘仆仆来到了五指山腹地,成为工程建设基地一名光荣的兵团工程兵。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时光里,我们一起开山劈岭,一起风餐雨宿,一起历练意志,一起憧憬未来;我们和睦相处,兄弟相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深切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生活的坎坷,岁月的磨砺,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温馨也有苦涩,有欢乐也有泪水;我们收获的是释然,是开怀;铸就的,是人性的忠厚和淳朴;积累下的,是人生的无愧和坦然。对于曾经来过五指山建设基地,一起沐风栉雨的每一个兵团工程兵来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是那么的历历在目,让人久久难忘。我们曾经一起组建了机械队、工程队和武装排;一起开通了挺进五指山的两条公路,打通了300米的战备坑道,建造了一座桥梁,盖起了7个连单位的营房和一栋装备仓库;一起体验了艰辛的拼搏、艰难的生活,一起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各项战备任务。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上级于1973年1月22日下达了兵团1973年9号命令,撤销兵团后方工程指挥部,全部人员装备撤离。从此,大家返回各自师团,不久后又返回到各自家乡,时隔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人生,不同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的际遇,造成了各不相同的人生格局。
时光蹉跎,岁月如歌。转眼49个年头过去了,时间可以改变许多许多,但冲淡不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深厚的知青情结。在兵团工程建设基地,知青这个荣耀的身份,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那曾经的风华岁月,像诗一样品味无穷,像画一样赏心悦目,像歌一样陶冶性情,像舞一样轻舞飞扬,是人生中的一道风景,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回忆。正是这种与共和国1700万知青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情感,共同记忆,使我们都有一个最荣耀的身份,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就是知识青年。这种身份的高度认同,这种难解难分的知青情谊和知青群体的归属感,不管是来自哪里,或者去向何方,我们都有着一种情结,就是知青情结。
走过了激情燃烧岁月、经历了神采飞扬青春的一代“工指人”,如今迎来了“古来稀”之年。 当皓首苍颜的我们重又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吹不散的是往事,打不湿的是记忆,割不断的是思念,舍不得的是友谊。
知青,是我们这一代人拥有的共同名字;这个名字,是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谈起知青这个字眼,我们就会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尘封的记忆会随着岁月淡忘,然而纯真的知青情谊永远不变;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知青情怀。
作为知青运动的亲历者、见证人,时光流逝了青春年华的纯真,岁月磨砺了激情时代的幼稚,但知青情结、知青文化、知青精神仍在。我们要让子孙后代知道,尽管我们已经满脸皱纹,依然还葆有当年的英姿勃发,依然还葆有当年的淳朴情感,依然葆有一代人共有的“年轻态”;我们要让子孙后代记得,知青的命运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知青的历史是共和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曾经的风和雨,曾经的悲与壮,曾经的泪和血,曾经的思与情,都代表着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这段历史不容遗忘,不容亵渎,不容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