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到深秋时节,许多花朵都收敛了颜色,唯有菊花傲然怒放,繁英似锦。这个时候,汕头市一年一度的菊展如约而至。五彩缤纷的菊花,花姿俊美,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在丝丝凉意的秋风中,开出了一份超然的美丽,一份傲霜的姿态。在这个时节,到中山公园赏菊,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菊花的海洋里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今天是汕头市第32届群众菊花展览的第一天,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四人相邀一起来到中山公园赏菊。自1987年举办首届市级群众性菊花展览以来,每一届的菊花展览,与众不同的独本菊总是人气鼎盛,独占鳌头。在中山像一侧,今年特别为独本菊展区竖了一座优雅的红牌坊。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去,几层高的花架上下左右摆满了一排排素洁典雅的花盆,一盆一株,一株一花,花儿婷婷独立,飘逸怡然,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它们每一盆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叫“白毛织”的秀丽淡雅,有的叫“唐衣锦”的鲜艳夺目,有的叫“紫凤舞”的宛如金玉锦绣,有的叫“花芳菊”的如银丝卷帘,有的叫“黄球”的犹似金绣球;还有的似金鳞,有的似飘带,有的似金针,疏密有致,柔美卷曲,各尽其妙;一朵一种色彩,一朵一种风韵,清新淡雅,清香怡人,溢香流金,目不暇接;引来无数的赏菊者沉迷其间,留连忘返。
站在独本菊的展台前,许多赏菊者都被这五彩缤纷的菊花惹得如痴如醉,被这大千世界的神韵之美扰得不能自己。眼前的独本菊,其实并非是一个单独的菊花品种,它们只是普通的菊花,经过专门的培育,只留一个植株,不让其分孽,好在集中养分,使这株菊花茎杆粗壮、花大色艳、底叶不落。经过这样培养而成的植株,光泽度高、花朵饱满、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如果将其培养成大立菊或者中立菊,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一枝独秀,而是成百上千朵的紧紧挨在一起,繁花锦簇。如果不加修饰,它也就仅仅是一株随遇而安的自然菊而已。不过,不管人们如何塑造,既然是菊花,自然就会在万物渐渐走向萧条的秋季里,静静的绽放自己的芳华,不卑不亢的释放自我的美丽,华显秋菊风情,让略显萧瑟的秋季变得温暖如熙。
七月八月长流水,九月菊花滚绣球。菊花是代表秋天的,秋高气爽的时节,唯有菊花芳华尽绽,满庭芬芳,将清秋的大自然装点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原本生长于旷野的菊花,天地肇始,自然所生,有一种超凡脱俗、淡泊自然、宁静清逸的别样情致。人们最早对菊花的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当屈原在《楚辞》里慷慨高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时,菊花就成了一种蕴含寓意的文化物象。后来,在各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里,菊花更被赋予了多种文化精神内涵。魏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赋予它隐逸清远的生命情态;一代明主唐太宗的“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看到的,是黄花尽染、暗香盈袖的欣喜;杜甫的“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悟到的,是一种清高淡泊的情志;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道出了一种高贵典雅的风骨;李清照吟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感到的,是一种伤感的意蕴。
时至今日,当喜菊、种菊、赏菊已蔚然成风尚的时候,菊花以它在秋风秋雨里娇而不媚,艳而不妖,清新自然的神韵,使不同的赏菊者对于秋韵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意蕴,一念秋起,一悲秋落。在我的记忆中,品读秋韵最好的诗句,要数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来说,遇见山便能邂逅水,遇见风便能邂逅雨;饱经了岁月的磨砺,感受到的,是久远沉积的沧桑和岁月的云卷云舒。回望那些印在流年里的深深浅浅的生命的痕迹,过往的流光碎影,在花开花落间,或璀璨唯美,或寂静淡然,那尘封的记忆,终是蹉跎成画卷,一切都是那般自然。懂得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守住一片温馨,守住一片纯净,即使繁华落尽遇凉秋,生活依旧可以风姿万种,生命依然可以绽放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