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湾是三江入海口,过去有着广阔的滩涂,自然条件优越,各种鱼虾繁多,整个粤东的渔民几乎都来到这里打渔。远远望去,帆樯林立。如今,随着浅海滩涂的大量消失和水质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鱼虾都消声匿迹,唯有以海湾为栖息地的三黎至今仍有大量出产。
潮汕人有一句海鲜食谚,叫做“一鲜二肥三当时”,不过,三黎似乎不大有季节之分。有句俗话,叫做“春鳊秋鲤夏三黎”,也有人说“四至六月是三黎肥美时”,大多人则说“三黎三六九都时宜”。实际上,一年四季基本都可以买到三黎,而且价钱便宜。这种鱼鳞白如银,腹缘有强腹棱,腹下细骨如箭镞,鳞片近于圆形,满腹鱼卵,白肠白肚,煮时不用开膛。大多数人都知道,三黎的脂肪在鳞下,鳞不可破,破则脂流味减。潮菜中的经典做法,是酸梅煮三黎,也有豆酱水煮的,不需特殊调料、用盐水清煮也可,还有人将其做成鱼饭,上了酒家的餐桌。这种鱼肉质细腻,非常鲜美,但是鱼刺非常多,吃时要比较小心。
三黎因鳃盖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斑鰶,不仅形状很象鲥鱼,而且与鲥鱼是近亲,营养价值极高,古今美食家都将其视为小鲥鱼。过去的《揭阳县正续志》认为,三黎即鲥鱼:“鲥,土人名三黎鱼,盛于四月。鳞白如银,腹下细骨如箭镞。味甘在皮鳞之交。”清初广东名士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提到三黎时也说:“广人谓之三黎,相传曹白所变。”曹白又称鳓鱼,也叫鲞鱼,长相吃法与鲥鱼差不多。认同三黎是鲥鱼的,还包括清代学者屈大均,他在《广东新语》中引申渔谚说:黄鱼不上双鱼石,三黎不上铜鼓滩。认为“三黎者鲥也,是一物而以大小异,名犹石首、黄花之类也”。在屈大均的著作中,也认为三黎就是小鲥鱼。
三黎为暖水性浅海鱼类,常群居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喜游于水面,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类为食;既可在海水又可在咸淡水中生活,有时可进入淡水中而不死;因为没有鱼鳔,出水就死。在潮汕,三黎的捕捞基本都靠剌网,也就是潮汕人俗称的“放莲”。放网时,对着潮流横设在海中,好似一道道屏障,拦载了鱼群的去路。刺网又叫挂网或丝网,一般长度有五十米,宽度一米多,网目大小根据所捕鱼类的规格而定。具有成本较低,装配简单,操作方便,捕鱼效果较好等优点。作业时,渔民只需驾着小舟,来到浅海海域三黎的洄游路线上,将网片依次放入水中,放置好后的刺网为长条阵形,上纲装有浮子,下纲装沉子,网片在水中保持垂直状态,鱼儿经过时即被网缠绕而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