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金秋时节,正是吃新鲜芡实的时候。人们习常所见到的芡实,是已经成为药材,经过炒制以后,被切成两半,呈半圆形,闻着有一股药香。新剥的新鲜芡实晶莹粉嫩,软糯而有弹性,色泽洁白圆润,恰如珍珠,被称为“水中人参”。
新鲜的芡实当菜吃和作羹都可以,口感与莲子差不多,其中淀粉含量更高,吃起来更润一些。当菜吃,可以配虾仁、白果、菱角、芹菜等。芡实老鸭汤也是一味,去秋燥效果不错。大多数人最喜欢的,是原汁原味作羹吃。清水放锅中烧开,将芡实漂清后入锅,煮熟后调味,盛入小碗,满碗珠玉,晶莹剔透,温软香甜。芡实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富有营养。中医认为芡实甘平,入脾肾,有固精止泻的功效,适合秋季滋补。传说苏东坡最喜欢吃芡实,他喜欢每天吃几颗煮熟的芡实。
芡实是芡的种子,芡是睡莲科的一种水生植物,多生于池塘或湖泊沿岸的浅水之中,与睡莲长得一模一样,与莲花长得极为相似。它有着一样碧绿的圆形叶子,也开艳丽的花朵,不过,没有莲花的清高,也没有睡莲的柔顺,叶上布满尖尖的针,让人无法亲近。不管什么时候,芡那圆圆的叶子总像睡莲一样贴在水面上,不像莲,叶子可以高出水面许多。如果水塘里芡长得不多,每把芡的叶子都可以长得很大;如果芡长得比较密集,它们的叶子就会小得许多;尽管叶子密密匝匝挨挤着,却极少有重重相叠的。包裹种子芡实的果实长在水中,有嘴有毛,而且还长有酷似鸡冠一样的蓝紫色顶羽,需要把花朵摘起才能看见。
芡实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生长,尤其以广东和江浙地区最为有名。它们长在水中,需要芡农们下水去摸才知道是否能够采摘。包裹芡实的果子和芡叶都有刺,很容易受伤,必须要戴手套和特殊竹刀工具才行。采摘的实果实需要用机器处理,去掉果肉,圆形红润的芡实颗粒会被留下来。新鲜的芡实长相与莲子差不多,比莲子更圆润一些,保留种皮的芡实部分呈现白色,剩余是暗红色,和榛子有点像,去除种皮之后就是通体白色了。
芡实又叫鸡头米,这个叫法,是自古以来的名字,不是俗称,《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鸡头实”的条目,芡实反而是稍晚后才有的名称。因为这种睡莲科植物开花后果实渐渐膨大,变成小拳头大小,酷似鸡头,叫做鸡头果。那膨大的鸡头,里面包藏着一粒粒多浆膏状物的米,和多子的石榴类似,和水生的莲子、菱一样可以生吃,因此而得名。摘下来的新鲜芡实,外壳上全是像钢针一样的刺。第二层是粘手的海绵状包衣,第三层是粉紫色的小内衣。然后才是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米粒果果,大小跟黄豆差不多。最好的办法,先从其尖顶部下手,向下撕去一块,然后再顺着撕开的破损处,慢慢可以将芡实带着尖刺的外皮全部剥去,露出里面软软的果房。这时,只要用手指一抠,一粒粒的芡实就会抠出来。芡实的果粒外面还有一层包衣,这层粉紫色的包衣非常坚硬,很坚韧。一不小心将包衣剥坏的话,芡实的淀粉就流出来,破坏了形状。手剥芡实需要耐心和技巧,剥好后的芡实再经过进一步的晾晒、烘干,最终就成了我们见到的干燥的芡实了。
清代诗人谢履庄在《邻扫庵诗稿》中有诗写道: “新剥鸡头珠似肉,轻圆犹带口脂香。侬家箱子鸡头荡,赢得珍珠一斛量”。郑板桥也道:“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关于“鸡头米”还有个典故,香艳得很,叫做“新剥鸡头米”。一天,杨贵妃出浴,对镜匀面,衣衫褪落,微露玉乳,唐明皇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在旁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这个“新剥鸡头米”,就是唐明皇用来形容杨贵妃的乳房,如此香艳,唐明皇不愧是情调的高手,也是调情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