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礐石,是一处家喻户晓的风景胜地。在山光海色交相辉映的山旮旯,矗立着一座座建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欧美风格的西洋建筑。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轮渡码头前方那栋古色古香的的英国驻礐石领事馆,屹立于后山顶礐石仔上的礐石堂,还有海关顶上至今仍然富丽堂皇、医生顶上门窗早已破败不堪的两幢红砖楼,以及位于水警区半山腰之处依山而建的陶铸楼等。
汕头开埠以后,英美等洋人在礐石各个角落兴建了领事馆、别墅、教堂、学校、医院,以及众多带有外国色彩的企业建筑。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汽车渡口码头算起,自西往东有怡和洋行、德记洋行、挪威医生公寓、大华纱厂、英国领事署、税务司等。星转斗移,岁月如歌。这些昔日建筑大多都淡出了世人视线,唯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太古洋行,至今仍保存完好。
经常到礐石爬山的市民会发现,在龙珠路口西侧水警区招待所的大院里,孤零零矗立着一座四周被现代建筑包围的欧式洋楼,顶层上还矗立着别具特色的烟囱。这座现为水警区招待所的1号楼,前身就是太古洋行的海员宿舍。解放后,该房产被我国政府接管,并于1970年交海军汕头水警区使用。因为长期修缮保养,在古香古色的欧式装饰格调映衬下,历经百年沧桑的太古洋行,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依然十分新颖,是目前礐石洋楼群中保存最好的洋楼之一,被视为庄重大气的“星级酒店”。
这座太古洋行为两层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由于底层采用石板架空,加上每层楼的高度都在4米左右,虽然大楼只有两层,整幢却高达10米,几乎要等于普通商品房三、四层的高度。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十分厚重大气。环绕在洋楼四周的走廊,以及室内的壁炉、落地式百叶窗、玻璃门等装饰的完美结合,使得大楼每一个房间既通风透气、又保暖隐蔽,同时还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此外,洋楼里的每间套房里,都配置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卧室、洗手间等,可以说起居非常舒适。
当年的太古洋行是一家主营航运业的商贸机构,1867年组织中国航业公司,是近代中国与怡和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并驾齐驱的三大航运公司之一,影响力仅次于怡和洋行。1870年,太古洋行瞄准汕头港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在汕头设立分公司,人称“汕头太古洋行”。开办轮船仓库、进出口贸易以及保险业务,经营从东北口岸牛庄运豆饼和大豆到汕头,再从汕头载糖北运。后来,还做牛庄和汕头两地的船只出租生意,公司旧址就设在汕头市区原港务码头后仓库。至光绪五年(1879年),太古洋行在牛庄至汕头往来的航线上已拥有6艘轮船,在汕头的航行中独占鳌头,除了揽载汕头与牛庄间的货物外,还通过代理商载运旅客往南洋各地。二十世纪初,太古洋行的船只和吨位占据了在华外国轮船公司的首位。时至今日,还保留着不少原汕头太古洋行传世的老照片,其中不乏栈桥的身影。从照片上看,在轮船上向北岸太古码头望去,一条条让人印象深刻的木栈桥后面,可清楚地看到太古码头和太古洋行的仓库及办公室的外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牌英资企业太古洋行于1920年从德记洋行以及英国人李质逊处购得现在水警区招待所这处土地,建成了汕头最早的外企楼房。这座当年的海员宿舍,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港内共有木栈桥6座,其中属太古公司名下的,就有4座,分布在怡安街口、中栈巷、太古43号栈和招商横路太古货仓,其余2座分别为怡和公司和招商局所有。太古南记作为太古洋行在汕头的代理商,专门代理汕头往安南、暹罗、石叻、印尼、马来的南线港口业务。大量的潮汕移民乘轮船前往南洋谋生,当时每周定期有两班轮船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两班轮船往泰国,每班可载客数百至上千人不等,时常满客。在渡过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汕头港的贸易达到高峰,太古洋行业务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许多高吨位的大轮船频繁停泊在汕头港,韩江流域前来接驳的小木船也络绎不绝地来到栈桥旁,等待大轮船卸货。太古码头的木栈桥上,许多搬运工人正在忙碌的往返搬运货物。汕头沦陷期间,由于太古洋行属英资企业,日英两国还未交恶,太古码头依然人山人海,贸易活跃。由此可见,当年位于礐石海边的太古洋行大楼,作为海员宿舍,其热闹程度可说是熙来攘往,车马盈门。
这座太古洋行大楼,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针对汕头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所建。大楼底层采用石板架空,能更好的起到防潮、防湿、排水等作用,具有通风透气、冬暖夏凉等优越的居住功能,在很多潮汕民居中是较为少见的。正是由于设计上具有这样独特的科学高度,这种典型的西式风格的旧建筑,带来异域的建筑理念,不仅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传统建筑,而且历尽沧桑,见证了汕头开埠逾百年的历史。













这是近一个世纪前拍摄的礐石风光旧照片。




这张珍贵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世纪前的老礐石码头,是一座连接于土墩上的木栈道。

以下的照片,除了最后一张,都是原汕头太古洋行珍藏的老码头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