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来到外马路与升平路之间的交叉口,一眼望去,焕发出全新光彩的老妈宫戏台,黄色调的骑楼散发着既复古又时尚的气息;对侧相向的老妈宫,气质古朴的庙堂依然显现着往昔庄重大气的风采。既往说起老妈宫,汕头人都很熟悉,至于老妈宫对面曾经有座戏台,许多人并不知晓。然而,当修葺一新的老妈宫戏台熙熙攘攘,使汕头市民又有一个追忆乡愁的好去处时,色彩富丽典雅的老妈宫,尽管香火缭绕,相形之下,登临烧香祈福者却不甚其众,似乎难以寻找到那曾经的记忆。
老妈宫与毗连的关帝庙,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同为二进硬山顶建筑。琉璃碧瓦,木雕石刻独具匠心,虽非巍峨庙宇,倒也古朴古色。站在妈宫前隔着马路抬头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庙宇门楼屋脊上映日生辉的双龙戏珠,具有鲜明的潮汕工艺特色的嵌瓷,色彩艳丽,颇为壮观,展示了潮汕宫庙的独特气派。
走进老妈宫,最引人瞩目的是,耸立在两边的石盘雕龙柱,虽然经受了多年风雨洗礼,由整块石头雕刻的透雕盘龙柱石上的图案仍然活灵活现;门壁的石质浮雕、梁柱的木雕彩绘,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天井两厢的照壁上,大型嵌瓷壁画栩栩如生;抬头仰望,屋脊的花鸟、人物泥塑嵌瓷形象颇为迫真,很有历史韵味。看着那些手持香烛的拜愿者,想象着当年的情景和往事,杂陈的滋味涌上心头,让人久久回味,仿佛历史的踪迹呼之欲出。
民间有着“未有汕头埠,先有老妈宫”的说法。1000年前的宋朝时,汕头还是揭阳县鮀江都的一个渔村,因地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栅薄在古时称为“汕”,几经变更,直至明末清初 ,汕头滨海的沙滩,就叫做“沙汕”。渔民从这里出海,回到沙滩晒渔网。女人们也就经常在这里集聚,一面织渔网,一面等待亲人出海归来,于是,渐渐形成了居民聚集点,这是汕头最早的雏形。清朝嘉庆年间,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天后宫和关帝庙。后来,人们在杉排路与永平路交角处建有一座新的天后宫,新老有别,这座天后宫称为“老妈宫”。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后,工商百业日益繁荣,到139年前的清光绪五年重建老妈宫的时候,周围已经有了兵营、海关、码头、货仓、邮电局、商行等很多设施和行业,老妈宫一带成了旧汕头埠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多少年来,渔船出海和潮人过洋,都要来到老妈宫拜别祭祀,乞求海路顺畅平安,包一点香灰,揣一捧泥土以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早期潮人华侨回来寻根,海外潮人回乡,也总要来到老妈宫巡望,寄托缅怀先祖情怀;为了祈求平安,本埠前来虔诚祷拜的善男信女更是摩肩接踵。
远在汕头开埠前,老妈宫已是遐迩闻名,香火兴盛。自古以来,有庙便有市。当时,妈宫前的集市,每天热闹非凡,各地商人带来商品进行交易,同时也带来深厚的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乡土观念中,庙宇祠堂与戏台是分不开的,潮汕地区更是如此,每到传统节日就有“闹热做大戏”的民间风俗。也就是在妈宫前,每逢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时,便搭建戏台,举行以纸影戏为主的演出活动,于是成为汕头埠一个民俗活动的中心。80多年前,妈宫前建成了汕头第一个市场,叫做升平市场。四层楼的市场里,除了菜市,还有戏院,周围还出现了“老妈宫粽球”等各种门店。那时候,妈宫前张灯结彩、丝竹笙歌、香雾缭绕、人影接踵,完全是一幅海隅民间庙会的胜景。可以说,老妈宫对当时汕头埠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时代久远,兼之人为毁损,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管是老妈宫还是关帝庙,宫庙内饰剥损,残破不堪,加之“文革”时被毁,这两座庙宇只剩基本建筑结构。1991年正式动工修建,历时一年才修复竣工,当时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最近通过“建新如旧”,使老妈宫戏台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融入骑楼元素,与小公园片区其他民国建筑遥相呼应。冬日的阳光播撒在这座黄色调的骑楼上,那种暖暖的感觉很让人回味,从而使对面这座老妈宫古建筑青瓦白墙的古朴韵味更显气势恢宏。
200多年过去了,风采依旧的老妈宫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潮汕人的乡愁,被烙刻在许多市民及海外游子的心里。这座庙堂也成了汕头开埠时期文化源头的一个缩影,是海内外潮人的根之所系、魂之所牵、梦之所萦,是汕头作为海丝重要门户的历史遗迹,是汕头的辉煌历史印记,也是老一辈汕头人的美丽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