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下午,趁着风和日丽,慕名来到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升平路头那座老妈宫戏台。修葺一新后的老妈宫戏台庄重大气、散发着既复古又时尚的气息。远远看去,这座黄色调的骑楼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精美不艳丽,在周围建筑群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给人的感觉,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老妈宫戏台,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焕发出全新光彩。
这座中西合璧的老妈宫戏台,建筑外墙采用红色清水砖搭配彩色玻璃和大开口柚木门窗,同时融入了与开埠区建筑文化相契合的骑楼元素。一走进老妈宫戏台,第一眼就看到了一尊妈祖像。据了解,这尊妈祖像材质是汉白玉,由福建有名的妈祖像制作师傅精心打造而成。进入主厅,大厅以戏台为中心,贯穿到二层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撑住二楼廊阁的是一根根柚木大柱子,尽管人流络绎不绝,成排座椅的中庭仍然稀稀疏疏。随便找个位子坐下,戏台的银幕上,正在放映潮剧《巧姻缘》。仰望,是卯榫结构的红色屋顶和雕花门窗,俯看,复古地砖则带有传统的潮汕古建筑风格,整座戏台充分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风貌及韵味。
穿过中庭一排排的座椅,来到戏台前,即可看见木制围栏内,有一个平面圆形,青砖垒砌,形制具有明代特征的古井,“重见天日”的古井保存完好,井水清冽可口,古井旁还趴着一只乌龟。这个弧形油麻石并合成圆形井沿的古井,是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据说在汕头开埠前就已存在。为了完好保持古井原貌,施工方将古井处的地面下沉,中庭地面抬高,保留在戏台前方,使“妈宫前”这个逾200年的古建筑增添了一分古韵。
说起老妈宫,汕头人都很熟悉,至于老妈宫对面曾经有座戏台,许多人并不知晓。这座老妈宫戏台原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就建成于老妈宫对面的空地,每逢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时,便搭建戏台举行以纸影戏为主的演出活动,平时则是商贸集市所用,称“妈宫前”。1930年,这个地方建设为汕头第一个市场,叫做升平市场。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四层楼,一、二楼为农贸市场,三楼为升平戏院。1939年遭日军轰炸,只剩下两层,建筑物外墙的华丽的罗马柱悄悄地表达当年的繁盛。解放后,老妈宫先后作为商贸市场、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的办公经营场所。这一次在面目崭新的“建新如旧”过程中,采用西式卷草窗花浅浮雕、清水红砖墙、彩色釉面砖、拱形窗、彩色玻璃等,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融入骑楼元素,在与小公园片区其他民国建筑遥相呼应,还原古建筑原汁原味的古朴韵味的同时,把潮汕地区有特征的文化元素,浓缩、体现在这座建筑上。
如果说原来的老妈宫戏台是一块蒙了尘的璞玉,那么如今修葺一新的老妈宫戏台便像一块被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过的美玉。重焕生机的老妈宫戏台,以戏曲为主题,围绕音乐、艺术等多种元素,打造成一座以戏曲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客厅,为广大市民再现了百载商埠历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也让小公园文化街区精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盛宴为鮀城增色。使汕头市民又有一个追忆乡愁的好去处,让大家在这里可以寻找到那曾经的记忆。
离开老妈宫戏台后,我们又拜谒了马路对面的老妈宫,到侧旁的老妈宫粽球店品尝了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的鲎粿、粽球,还在附近溜达了一圈。
站在马路对面抬头翘望,映入眼帘的是分别伫立于门楼屋脊上色彩艳丽、映日生辉的嵌瓷双龙戏珠。还有,屋脊的花鸟、人物泥塑嵌瓷具有鲜明的潮汕工艺特色,颇为壮观。
老妈宫又称天后宫,与毗连的关帝庙同为二进硬山顶建筑,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
走进老妈宫,耸立在两边的石盘雕龙柱特别引人瞩目。经受了多年风雨洗礼,石柱上的图案依然活灵活现。门壁的石质浮雕、天井两厢照壁上的大型嵌瓷壁画,梁柱的木雕彩绘,也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远在汕头开埠前,老妈宫已是遐迩闻名。当时,老妈宫与关帝庙前是个小集市,每天热闹非凡。可以这么说,正是老妈宫与关帝庙香火的兴盛,才促成对面建立了老妈宫戏台,还有菜市以及各种门店等。
老妈宫对面的新关街、顺昌街、行街、打锡街、打锡二横街,是汕头最古老的街巷。漫步在那些古朴而破旧的老街中,仿佛感受到了时光的停顿。就在新关街内,有一间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妈宫粽球店”,来到这个店里,吃了粽球并仔细品味以后,方知真正尝到它的好味道。于是,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不仅成为这家店的品牌,而且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头禅。
老妈宫和老妈宫戏台曾是汕头埠最早的行街“闹市”和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承载了老一辈汕头人及海外华侨的集体记忆,是汕头作为海丝重要门户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这两座中西合璧的地标性建筑终于焕发新姿,重回公众视野,大家将之视为“汕头的改变”,认为这是汕头在“重新凝聚文脉”。特别是老妈宫戏台,汕头的普通百姓可以随时而来,坐在古戏台下,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观赏潮音潮韵,仿佛时光倒流,细细体会其中的历史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