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与民俗民间文化(二)

(2021-10-12 10:33:55)
标签:

讲稿

  民俗民间文化的现实际遇

我们有万余年的农业历史进程,五千年的农业文明积淀,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了解、发掘与表达还远远的不够。这其中既包含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当然也包括根深蒂固的某些劣根性。近些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进一步加剧,民俗民间文化的存续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与替代。
我是研究农业历史的,很可能有一点学科偏爱情结。我认为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城市既有时序发展的前后差异,亦有生产、生活特质的本质区别。工业的即获性与农业漫长的生产周期、工业对原材料的物理加工与农业对动植物的温情关照、工业社会是地缘关系而农业社会是血缘关系、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张扬一含蓄,百般差异不一而足。总之,我感觉到工业与城市那样的快节奏、快发展、快变化,讲究的是科技、利益、市场、信息与商品化,而没有给民俗文化留下太多的空间。若有,也只是快餐、流览式的生理与观感满足,甚至没有留下咀嚼品味与消化的空间与时间。

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习惯于把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科学与理学看成了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的关系。这种基于时序发展前后、生产方式差异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影响了我们对农业文明的认识与评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不但会长期并存,而且中华数千年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许多有思想、有智慧、有价值东西,仍然会作用与影响于我们的工业与城市文明。

应该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耕文明占据了主导形态与较长时段。我们所讲的工业文明,只是近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农业与工业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产业,但农业为必需产业工业不一定是必需产业;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即获性特征而农业生产需要经历漫长的生产周期;农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表的自然富源而工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下的自然资源;农业强调的是对生态的顺应与利用而工业突出的是环境的征服与改造;工业是对原材料的物理加工而农业是对动植物的温情关照;城市社会反映的是地缘关系而农村社会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在文明时态中,农业文明属于过去时或者现在时而工业与城市文明则是现在时或将来时。

工业与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依次出现的一、二产业,它们各自形成的文化可以互补共生,但绝不可以一种替代或改造另一种。这些年的文化下乡,就总体而言并无大错,但仔细揣摩其前提是以区分文化的高下判定为基础的。老是想以所谓的先进文化替代落后文化、现代观念转化传统观念、城市文明改造乡村文明。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很有一些灌输、替代甚或改造的意味在里边。这或是我们虽然花了很大的气力与投入致力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但绩效并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我自己的经历而言,至今进入梦境的仍多是儿时的家乡。我可以把记忆深处的东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是农村的那一段生活也是我有生以来最为苦难的经历。当在农村受够了苦的时候,当时唯一的念想就是能尽快地摆脱这样的环境与走向另一片天地,是它给了我不断拼搏的动力,那时我更多地看到了黑暗愚昧与落后。但是进城以后,城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视我们为另类的。当费尽千般辛苦,终于变得接近或者更象一个城里人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失去了许多,包括一个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附着在他们身上应有的优点与缺点。某些失去的东西或属不得已而为之,某些或属必欲弃之而后快,但当你追求的终极目标与现实大相径庭时,这时的惋惜与懊悔之情往往难以言表。我向往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亲情睦邻、休戚与共,我想回去,但能回得去吗?一种情况,是适彼乐土重回桃花源;另一种情况,是如夸父一样渴毙在追赶太阳的路上……

  民俗民间文化的未来憧憬

我们对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是这样预测的,很可能是许多人随着大潮涌进城里,造成很大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在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有一批追求生活品位与质量的人返过头来到乡下去住,这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运动。逆城市化运动对中国而言总体还属于将来时,但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与趋势。现在倡导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城乡关系。当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包括民间那样一种淳朴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逐渐会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东西时,民俗民间文化或获浴火重生之机,这是我发言的基本定调与主题。只有把民俗研究纳入这样一个发展大势里边,才能体悟到它所具有另一番天地,为它的发展与建设谋画出一个战略性的策划或者选择。

我想讲讲农业的几个基本特征与特质,即农业的自然性特质、柔性特质、生命性特质和神秘性特质,所有这些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探索空间,这些刚好是工业产业、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所不具备的东西。它既是滋养民俗民间文化的沃土,也是新时代民俗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