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师生》(五)

(2025-10-29 14:44:38)
分类: 教育

现在看来,玩博,写博,还是有着很多益处的,至少它可以进行读写训练的。这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好处多多。为了让自己的写出的博文,更有新意,也更有点击量,我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并学会自己的专业问题思考。

记得那时候,我就订阅了《教学管理》、《教师月刊》、《教育文汇》、《读者》等。这些教研刊物以及中文核心期刊,我是每期必读的。阅读期刊,它们让我有了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储。阅读它们,更是让我领略到最前沿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这些知识与教研信息的储备,我才有了更多的信心与底气,我才敢写着自认为有着真知灼见的一篇篇博文。

那个时期,我比较单纯。业余时间,几乎都是用来上网或者写博。我不是一位优秀的写博人,但我一定要做一名勤奋好学的写手。那个时期,我认识了新浪网很多博导,比如“宋客”、“老殷”等。

我写的博文,大都能被草根博客“青葱校园”栏目推“荐”。这个草根名博园地,每天都有着博文更新;只是周末除外。晚上投稿的博文,第二天上午就有可能被新浪博导选中的。若是选中了,自己博文题目的前端,就会有个火红火红的“荐”字。有了“荐”字的博文,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读,因此会有着更多的点击量。

我那时特别在意和迷恋博文题目前的这个“荐”字。认为有了“荐”字的博文,行文水平一定很高的。如此良性循环,让我对博文码字更有着成就感。课余时间,我更多的心思放在写博,以保证每天都会有一篇像模像样的博文,在“青葱校园”栏目里出彩。

一段时间里,我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达成的小目标,人的精神状态就大不一样了。

有了博文发表,或者有了文字投稿,自己觉得很是充实的。有些博文,我感觉文字够上档次,于是我就学着用来投教研杂志的。我那时候,因为博文发表量大,也引起教育圈子一些名人的关注。我的博客遇到一位“追风的人”,她给我留言:您有好的文章,可以直接发到我的邮箱。下面给了我邮箱地址。原来她是《教育文汇》省刊的王莉主编。网络大千世界,我很是荣幸地认识她,并且一些博文得到她的认可。我更是高兴,真正尝到了写文章的甜头。虽然那时候,我也有几篇文章在《教育文汇》刊物上发表了,可这永远不够我期待的目标呀。

那篇《从柴静成长看教师专业成长》,当初就是一篇博文。有了教育文汇主编王莉的提醒,我就把该篇文章的文档,发到她的邮箱。不久这篇文章竟然出现在2015年3月《教育文汇》刊物上,而且是该刊的首篇文章。整整三个版面,3页里6000多字的文章,配上醒目的标题和嫩芽图片,题目下方是:舒城南港明德小学霍同长……

此文分五个部分论述了教师如何更快地专业成长。它有着五个小标题:“跟自己较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实干与求真”、“不妥协”、“勤动笔”。这五个方面,其实是著名记者柴静个人成长的写实。我行文的灵感,也是来自柴静成长的相关报道。一个是记者,一个是教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肯定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认为:来自一个人的职业信仰和敬业精神,一定没有多大差异的。于是我从柴静个人成长得到一些启示。

这就是以上小标题所说的:一个人要成长,就要有超越自己的潜意识;要有着做好自身工作的自信心;有着实干求真的精神境界;要敢于接受并克服来自工作中个各种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感。还有一个就是:记者和老师职业都应当特别具备的动手、动笔的码字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勤于把平时零零碎碎稀稀拉拉的想法,梳理成文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果说,此文有着原创作者的好多见解,有着作者当初创作作品的好多灵感,有着同类文章不具有的创新建议;那么,这种“见解”、“灵感”、“创新”,更多地来自原创作者的“多下水”。我们都会明白:唯此多码字,多思考,多做下水作文,才会有着“灵光乍现”的瞬间,才会有行文宛如溪水般流淌的顺畅,才会有平时不多见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我当然知道,发表一篇文章到省刊确实不易的。我深深地知晓,想让自己文字变成铅字,那是我好多年的梦想。我更能够深深地意识到,一篇文章或者几篇文章,投稿后那种杳无音讯和石沉大海的感觉。好多个日日夜夜,我在灯下冥思苦想而又反复打磨自己的文字,再是十二分小心地“横平竖直、撇有尖捺有脚”地一个个誊抄属于自己的文字,那份虔诚与渴望,自己最为知晓。那时候是用钢笔誊抄到规范的稿纸上,心想着这二次创作是用自己娟秀的行楷字,来打动编辑们选稿的那颗冷酷的心。

这个问题,在我内心里思索很长时间。我就是搞不明白,自己那样用心用力地爬格子,自认为文章写得很不错:词是词,句子是句子,段落是段落,还有着新颖前卫的教育教学理念,干嘛那些编辑们就是看不上不加理会呢?时间一长,自然,自己慢慢地适应了那种无涯的等待,也是对这种石沉大海也习以为常了。只管看,只管写,只管投;不问有没有回馈,或者是有没有寄来的发表的样刊。后来,自己编出一套理由来安慰自己:只有多投,才会有投中的可能。这就好比自己在球场上投篮: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总有擦边球的可能。唯有方法找到了,再反反复复地练习,才会有着投中的可能。哪怕是投中一个篮球,也是一种成功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