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2023年阅读(三)

(2024-01-03 18:12:50)
分类: 教育

如果把当初的自学考试,那种读书状态,比作深耕细作,是“深挖井”,下大力气,甚至是出了洪荒之力;一次次应试,全是当定期的一项项“硬任务”必须来完成。啃完这样的一块块“硬骨头”,那是必须的,自然也是十分辛苦的;那么,啃下这些“硬骨头”以后,再去读那些自考以外的众多书籍,自然而然地不再是一件件难事了,反倒是显得格外地轻松、格外地惬意了。大凡经历过这种阅读过程的人,肯定有这样的体会。这就好比那打麻将,打过大赌注的人,再去打那几分几厘的小牌,一点压力也没有。每一牌甚至每一圈,都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了。

二十一世纪之初,10年的自考,我拿下三个大学文凭。看过40多门高等教育课程的教材,可以说,我领教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看得见的收获,是一次次越过课程设置的门槛,“60分万岁”可不是那么容易喊出的。书肯定要读透,读旧,读烂。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融会贯通。看不见的收获,确是一直影响我至今读书习惯。这可能就是参加社会大自学的最大收获。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三刻,而是长年累月,以至于一个人读书习惯确然形成了。闲暇时间,我要是不看上几页书,我心里就空虚,我内心没有着落,那种无聊与无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有着不间断地买书、读书。

相对于自考教材,那些文学类书籍一到手,读起来是格外随意和省力,这才是阅读带来的快感,在自己课余时间,俨然地读上几页,或者几个章节,更是易如反掌的事。

2023年,我读了二十多本中外名著,大都是文学类的。有人说,这么多书,一年里哪能读完呀?喜欢看,这肯定是第一要素;坚持读下去,这是阅读习惯决在起作用。阅读是有惯性的,只要你肯度,只要你坚持读。持久地读下去,才是真正的读书。坚持读书可能就是一直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手机触屏时代,大家都在刷频刷剧,谁还能坚持看书?我在坚持读书,也就显得有些异类了,但更是显得难能可贵了。

2023年,在这读过20多本著作中,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那要算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著作。我看的是2023年9月第14次印刷的最新修订版《文化苦旅》,那上面有作者新版小序。我很是认可余秋雨的直言、坦言、真言。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化人,余秋雨写了很多的文化人、文化事,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

余秋雨老先生有着很好的文笔,加上自己身体力行,不仅他的文字更是娓娓道来,而且他的文字里渗透着真情实感;洋洋洒洒的众多篇幅里,蕴含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和东方人的聪慧睿智。我曾经读过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也有也有一些感触,却是没有这本书带来的一次次心灵震撼。阅读一本书,也讲究缘分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早有耳闻,却始终没有机会买下这本著作,更是没有读到这本好书。2023年10月,一次偶然刷抖音,看到抖音商正在推荐此书,于是一拍即合,几天后到手的,是最新版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以散文结篇,每篇文章自称一体,主题鲜明。文章篇幅不长,适合平时课间阅读。每天“小早读”的半小时,我可以读上半篇或者一篇,都不用花大力气的。没到半个月,读完此书。十月的天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小早读时间里,教室里透进朝阳,学生们大声地诵读着《弟子规》。我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地踱着方步。我有时候,有意无意地把《文化苦旅》的封面散开,一些好奇的孩子,睁大眼睛看那书页。我想,三年级学生是认识“文化苦旅”这几个行楷字体。我还想,将来,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偶然,肯定会读到这本经典著作,好好认识一下华夏文明的灿烂历史;认识一下巴金老人在世的那个时代风云;认识一下,我国文化领域的诸多名人,更能认识到,余秋雨老师不仅自己能读万卷书,自己更能行万里路。认识一下,这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些列最重要的文明遗址。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是如何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紧迫提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