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阅读
(2024-01-02 16:50:57)分类: 教育 |
虽说我没有什么阅读计划,从没有限定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读完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但我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纸质媒体的阅读。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习惯,上班时喜欢携个袋子,里面放的就是最近阅读的书籍。这随身携带的袋子,倒是没有什么讲究的,最先就是个装酒的纸袋子,后来讲究一些,用了布袋子。布袋子上学、下学都要用手拿着,里面放着的主要是当天阅读的几本书,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带着它们。人就是这样,一旦形成习惯,要是哪天不带袋子,或者袋子里没有放着书,到了学校办公室,心里瘆的慌,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俨然,书籍已经成为我朝夕不离的好友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对的。对于读书人更是这样,抓住早晨时间来读书,是最好的选择。我家离学校不远,勉强有一里路远,我爱骑电瓶车,不是怕走路,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一般而言,我早晨到校,离学校第一节课开课,还有半个小时之多。为什么提前这样的半小时?我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凡事要早到,这是我多年工作的习惯;二是现在学校课程表没有排早读课,只要一个“小早读”时间。小学生来得早,没有大人的监护和引导,很难真心读起书来。所以,我常常手拿一本书,走进自己班级,同学生一起进入“小早读”。事实证明,这样做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看着老师认真读书,也就没有好多懈怠的情绪了。他们大声地朗读,我就亦步亦趋地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地默读。此时,我读的不再是教材,而是自己布袋里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之类的书籍。我特别喜欢早晨这段阅读时光,我觉得一个班级,有着师生共读的氛围真好!不是做样子,教师本人不做作,是真读,是大家都沉下心来读。我想,这才是我们要的“静静地生长”。
图片
前些年,我在村小做负责人,代五年级毕业班语文课,还要参加社会大自考。这时候,我往往是第一个来校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大都有着早早到校意识。静静的校园里,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校园。此时可以到处走走,往往会发现一些新情况。比如学校哪个班级的垃圾没有清扫;哪个教室门儿没有上锁;哪棵树苗有点歪斜等等,此时最容易被校长发现的。等学生差不多都来校进班了,我早把校门前空地清扫干净了,我可以放心地走进自己的班级了。这个时候,我手中拿的一本书,一般都是自考书籍。学生读,我也读。自考有好多知识要记要背,有时候我也会像学生一样,进入有板有眼的朗读。
那时候的我,很是辛苦的。学校要管理,班级打理,教学要同其他老师一个样,备课、作业、辅导,一样都不落下。还要见缝插针地找时间看自考书。所以,早读课(那时村小有早读课)是我学习的黄金时段。教室里,是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读得很起劲,我一边眼睛盯着书本,一边伸出大拇指示意。此时孩子们的读书声,一浪高过一浪;我笑笑,佯装捂着耳朵,学生方才把读书声降下来。
这样算起来,我带书到校,带书上教室,真的有二十多年了。
自考专业之类的书籍,理论性都很强,不容易读懂。需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有时候,一行字都要琢磨个半晌;一页纸,要看上个半天。往往蹲在厕所里,还在想着书上的字句。这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往往端着饭碗,或者是躺在床上,还在想着某个名词或者某个论断,这是常有的事。
我们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精读”和“略读”,我们这些自考生最有体会的。我们有些章节,翻了又翻;一些词句,读了又读;重点词语,圈了又圈,画了又画;真的把个自考书搞得面目全非。我那时就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什么才是精读。
成年人的记性差,记住的名词或者某段理论,拿起书知道,一放书就忘了。我们只好记笔记。与其说记笔记,不如说是在抄书,是在抄写自认为书中重要的词句。眼看,嘴念,手动,心想;齐头并进,综合利用,记住的东西方才牢靠一些。没有别的好方法,只要多看多记多练习。说练习,确实很重要,那就是做一些书上理论涉及到的试题。先做,再对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现在想来,这些当初读书的笨方法、土办法,不仅当时对自己自考过关起了大作用,还对我以后读书起了很大的影响。
前一篇:我的2023年阅读
后一篇:我的2023年阅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