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鹿起山下(八)

(2022-11-26 16:36:14)
分类: 教育

第八章  我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意识中,哥哥、我、弟弟是男娃,是要上学的。女孩子迟早是人家人,会做家务会下地干活,也就就行了。

思想当然落后,只是父母不怎么觉得,女孩子上学也很重要的。他们看到霍庄大都女孩都没有上学,自家的女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更不能例外。那个阶段父母大都是这样的认识所以作为男娃出身,在家能够畅通无阻地一直上学,我们还是十分幸运的。

特别是60后出生的男孩,大都没有饥饿寒冷的记忆。他们最大幸运,还是到了年龄就能够背上书包上学。

7岁那年上学的。

学堂在生产队的倪家大庄教室,就倪家大庄子一家社员的空房子。

教我们老师是吴成芝语文数学都是她一人。

她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看上去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孩子容易同她亲近。她对我们总是循循善诱,从不轻易地责备或者打骂我们。上课或者下课,都是她说了算。她的嘴巴成了上课或者下课的铃

“上课啦!”吴老师一声吆喝,我们就从外面跑到教室里。

这间空房子,外面就是村庄的走道,学生活动范围不大,吴老师抬眼就能看见所有的学生。娃们的活动,都在她的视野中。班级学生数不多,就二十几个人,好管理。

原来是个教学点,隶属卫东小学等学生升到二年级,就要到卫东大队部的卫东小学去上学。吴老师教学认真,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卫东小学制定的课程表上课。语文、数学以及其它课程,都是她一个人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吴老师教我们汉语拼音如同唱歌,我们跟着吴老师后面开心地唱读。唱着唱着,不知不觉地就会读了。

吴老师却非常重视我们这种“唱读”。她眼光犀利,不放过任何一个偷懒的孩子。要是那个娃儿在底下不唱读,她就使劲地用眼睛盯着他,直到他意识到自己错误,动嘴唱了,她才微笑的地把目光移开。吴老师课堂这种“目中有人”,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入她的预设,跟着她的节奏快乐地学习,一篇课文,在她的带读下,我们很快地就能唱读了。尽管课文里,有些字儿,我们压根就不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读背课文。

我们把吴老师交给我们的唱读课文,唱得很起劲,我们学着吴老师的腔调,用稚嫩的童音跟着念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

有时候,我们就把当天学来的唱词,唱到路上,唱到家里,唱给父母听。当父母夸赞我们会读书、有文化时,我们就唱得更加起劲儿。走进一个村子,我们看不见儿童,但能够听到孩子的读书声。

吴老师的“唱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很快地进入到课文中来,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念唱,我们要动嘴动眼,更要动心吟唱。这种学习语文的兴趣导入,很是契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

好多年后,我们还记得,吴老师的“唱读”,以至于在早读课,多是用了此法,读背了很多需要背诵和掌握的课文内容。“唱读”,让我们受益匪浅。

吴老师除了教会我们爱读,更不忘教会我们学写。

有时候,吴老师在黑板上用尺子画上三线格,然后一笔一笔地把拼音字母写上去,有的字母还特地用红色的粉笔。那时的黑板,也就是一块木板,涂上黑色油漆。木板底下有个支架,稳稳地托起黑板。吴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在黑板底下玩耍,免得碰疼了头和身子。

下课,我们都愿意围着吴老师身边转悠。我们看见她下课时,把几支粉笔放在红色墨水瓶子里蘸一下,再慢慢地拿出来,一支支地摆放在讲桌上。这是干嘛?我们觉得奇怪。吴老师说,我是把白色粉笔染上红色

我们喜欢看那红色粉笔写的字母,也就学着吴老师的样子,一笔一笔地描画起来。那时候,学生压根没有家庭作业的概念,都是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要说作业,都是老师发给我们作业本。

我上一年级时胆子就小,不敢同人说话。

吴老师知道我胆小,她常常在课堂走到我的身边,摸摸我的头,微笑着看着我。她问一句我就小声答一句。声音没出来,脸儿倒是羞红

“别怕,慢慢说。”

吴老师和蔼地看着我。

我特别在意座位前后同学是否看着我。怕他们的目光,怕他们喊我名字。

上课时,我怕吴老师喊着我的名字。

每当吴老师说:“下面我来找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我就紧张极了胆怯地不敢抬头往讲台看怕吴老师的眼光落到我的身上。

可是,往往就在此时,一个声音跑进了我的耳膜

“霍同长,你来读!”吴老师望着我。

我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半天不吱声。

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等待,等待,还是等待

我不吱声,可是吴老师也没喊其他同学。

此时此刻,我多想吴老师让我座下去。

“慢慢来,大胆一点!”吴老师的声音又来了。

我斗胆读起来,声音很小,吐字很不清晰。

我马马虎虎总算读完了。我几乎全身冒汗。吴老师让我坐下。

“读书要一字一字读出来,咬字要清晰,不能嘴里像是包了个热萝卜。”吴老师向着全班同学说。

嘴里像是包了个热萝卜”,吴老师这样形容我读书。

我的读书就是样的。

好多年后,我都记得吴老师说的这句话。每当我读书时,我就想起这句话,好让自己读得口齿清晰一些,声音响亮一些,胆子再大一些

拼音学完了,我们开始学课文。

第一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跟着吴老师读了好多遍。首先跟着吴老师唱读读的时间一长,我们用小手指着每个字,一顿一顿地学读。后来,吴老师教这个句子中的每个字,我们还真的蒙对了。我们再一次唱读起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在教室里读得震天响。吴老师看到我们对每个字儿都认识了,她有给我们范读几遍吴老师让我们认认真真几遍我们静下心来不说话,每个孩子都听得入神。

“现在你们想不想读啊?”

“想!”教室里几乎沸腾了。

一个教室声浪翻滚,都是朗朗的诵读声。

吴老师给我们鼓掌,我们读得更带劲。我们越读越想读。教室的窗户对着马路边,我们的读书声招来一些走路人不由得停下脚步,站在窗边看。他们越,我们就越加大读书声

其实小孩子是容易被激发和鼓动的,孩子们都“人来疯”的习惯

一年级的语文课,吴老师教我们读书的时间总是很多很足

有一次上午,上语文课,我的肚子痛。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根本不敢吱声。后来实在憋不住了,我的大便拉倒裤子里了。大便成团顺着裤筒掉下来,滚到同位脚下。我想,这下没事了。

“老师,好臭!好臭!”后面的一位同学喊起来。

吴老师来到我的身边我低下头,感觉所有同学目光投向我。

吴老师说“你们在教室里读书,不可出教室哟!我去去就来!

她交代隔壁邻居一位老乡照看教室的学生。于是她拉着我的手,走出教室。我家离学堂也就四五百米路程。

她把我送回家,找到我母亲,说明了情况,让我下午来上课就行了……

我逃离了同学们的目光,感到特别轻松自在。好在吴老师给了我台阶好下。我当时感觉吴老师像是自己的母亲。

我就是这样一位胆小的一年级学生。好在吴老师没有一点嫌弃我,看到她,就像看到妈妈。

一年级时光过得很快。在吴老师悉心地照看下,我的学习也有了起色,我要加入红小兵了。

吴老师说:“一年级学生能够加入红小兵,是非常光荣的事!

你们听党共产党走

“你们是最可爱的祖国花朵!

这些话,我们当时并不怎么明白。但我们觉得吴老师是郑重地教育我们。我们站得笔直,两眼放光,感到从没有过的骄傲和自豪。

那天,卫东小学也来了老师。他们给我们系红领巾的,教我们敬队礼我们不认识这些老师,只是亲切地叫着:“老师好!老师好!谢谢老师!谢谢老师!”我们站在黑板前,激动无比,内心里溢满一种力量。我们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度过最幸福的时刻!

吴老师还给我们讲着红领巾的意义。我们俨然是一位位威武小战士。那天,我们领略到老师站的讲台是多么地神圣啊。

吴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向善向美向上的种子。

她教我们热爱劳动,学做家务,回家可以帮助父母减轻一些家务担子。她对班里一些同学肯做家务而大加褒奖。

那些在家里喂猪、放鹅、扫地、拾粪、割草的同学,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吴老师说:“一个热爱劳动的同学,肯定是一个勤快的孩子。一个勤快的孩子,学习起来一定是勤奋的。

“我们都是贫下中农的孩子,我们从小就要热爱劳动

劳动人民无上光荣!

语文课上,吴老师常常给我们讲热爱劳动的道理。

在我们那个年龄,老师每句话都是神圣的。我们一直认为老师讲的话都是对的。我们把老师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回到家,我们都帮着父母学做家务。我们学着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

我们的课时间,几乎都是在家务劳动中度过的。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个口号也常常响在我们耳边。

也许是老师的教导,也许是父母的身体力行,农家的孩子都会做家务。

当然,父母也常常有意识留下一些家务事,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去做。孩子多的家庭,父母不厌其烦地说教着:哥哥做什么,妹妹做什么,弟弟做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务活儿。

可别小瞧让孩子做家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让孩子多做家务,才让他们养成守时、担当、仔细认真、善始善终等优秀品质。

喂猪、放猪,是我常做的家务。

一开始,我看着姐姐怎样喂猪。

我看到家里一个很大的猪食盆子。先是从水缸里舀上几瓢水,轻轻地放到猪食盆。然后找到家里放米糠的地方,用瓢子取上一些。

“这是定量的,不能太多,米糠是金贵的。”姐姐说。

姐姐再从家里放草芠的地方取上一些,这个量可以多一些。

这叫搭配饲料。芠子是我们那里的方言。猪食芠子是把稻草放到机械上加工,变成很细很细的粉尘一样的东西。芠子是猪的主要饲料。一般是用早稻草加工而成的。米糠是把稻子加工成大米而成的副产品,由稻壳和碎米组成。在做猪食时,一般由米糠和芠子搅拌而成。猪儿不肯吃时,可以加点米粥或者青菜什么的调制猪食的最后,是用手或者木棒子,使劲地搅拌着,让米糠、芠均匀调和。加水适当,要不稀不稠。感觉满意了,就可以从猪圈里放猪出来。

我学着姐姐喂猪的样子,一步一步地来。

有时候,我把猪食调得稀了,姐姐就放上一些米糠,再搅拌。有时候,我把猪食调的浓稠,姐姐就兑上一些水。

她说:“一开始,出现过干或过稀,很是正常。慢慢地,多几次,你自然会了。看见猪儿吃得欢,你一定很是开心的!

“关键是,米糠芠子如何调匀!”姐姐补充说。

我那时,不懂什么是“调匀”,就问姐姐。姐姐说:“就是米糠、芠子、清水怎么混在一起,猪食像猪食就好了

说得有点玄乎。

我似懂非懂点点头。

觉得喂猪蛮有意思的,我肯定能够学会的。

 

 作者简介: 霍同长,正高级教师。双本学历。安徽省作协会员。六安市书协会员。六安市学科带头人。六安市优秀班主任。六安市优秀教师。首届舒城名师。著有《时间与笔尖并行》、《小学生同题优秀作文》、《作文教材》等。曾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突出贡献奖"。-----选自长篇小说《鹿起山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