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90)
(2022-07-09 14:26:04)分类: 教育 |
方母一下子说不出读书的好处,说不出作为读书人的有着很多益处。她所见到的那些干部,更远一些的所谓“官人”,那些让人心生羡慕的“名人”,哪个不是个读书人?哪个不是走的读书之路的?哪个不是书让他们才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方母说不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经典句子,但心里早就沉淀着这份情愫。
方母有着自己的逻辑,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她想:中国四大神话传说那是多么迷人和精彩啊!一代代人演绎着这样的经典戏剧,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经典文化啊。方母这个方面懂一点的。方母上私塾的时候,私塾先生要她背诵《四书》、《五经》,背《百家姓》、《弟子规》,背诵那些名人的经典诗篇,她冥冥之中还记得一些。她认为,这就是好的。经典文化需要老师教授,需要下一代铭记,更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许仙、梁山伯、范喜良、牛郎四人,除了牛郎没有读过书,哪个故事中的“公子”不是读书人?戏剧得以延伸,戏能够唱下去,与这些读书人密切关联。这是方母最初对读书人有能耐的最初翻版和论证。就是人人痛恨的负心人陈世美,也是个读书人!不过,他只是把书念到“狗肚子”里了,让“墨水把个心染黑了!”。他忘恩负义、抛弃妻子,成为官场中人,但其道不正、其心歹毒,最终被包拯所斩,真是罪有应得的下场!人们同情秦香莲之时,就是痛恨万恶的陈世美之时……这个戏剧在沙埂电影院演过好多场,方母每次必看,每次都是泪水洗面……
“他还是没有把书读好啊!他还是没有把书读正啊!”方母常常在内心这样评价《铡美案》。
这是方母关于读书有用的“形而上”的认识。其实方母身边就有很多读书人,他们走的路,说的话,一举手一投足,他们作为读书人的气息,就让方母心生敬意。
最贴近她的就是自家的“老头子”。老头子也算做“半个读书人”。你想想,哪个大队干部不识字?上面的报纸、文件要学吧?向群众宣传政策文件需要文化吧?还有那些上墙的大幅红字、大幅标语,不识字的人怎么会弄呢?
老头子自己说读到高小,这个他相信。老头子的字儿写得比她要好得多。不只是签名,或者是生产队里上工分。老头子是生产队里,或者说是方家塝里的“红人”。他红就红在会巧嘴说话,会动笔写文章。哪家要是打报告,要是写个证明,或者是哪个积极分子要写入党申请书,都要请老头子到场。就像是大姑娘做针线活,这都不是难事,到老头子笔下,几下子,一刻钟的时间,准能搞定。这不是学文化人有本事还有啥?
方母想到,老头子到了腊月,那更忙啊。几乎要人把饭碗送到自己的嘴上了。
一个是年终那些队里的工分要算账、钱要兑现;一些贫下中农要走访到户,要关心体贴,要他亲临到位。一是到了腊月十几后,村庄里的家主们,夹着个红纸卷,拿着一瓶墨汁,送到方奶奶手中,要方爷爷写门对子。方母、方书记在方家塝辈分大,一般人都称呼他们方爷爷、方奶奶。
可别看写门对子,这是小事,这活儿轻松。
每当老头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看到堂屋的书案上放着一卷卷红纸,他就觉得还有好多活儿要干。老头子为人和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很是有人缘;加上一手好字,自然村里人不放过一年一度的大好机会。买上几张大红纸,买上一瓶墨汁,贴上几包香烟,加上几句感谢或者奉承话,这是附近几个村庄人一贯的做法。大家都亲亲热热地叫他:“方书记,有劳您了!”。
方书记回到家,一点书记的模样都没有了。蹲在锅洞里帮着屋里人“捣锅洞”。其实,“捣锅洞”是舒城方言。也就是给锅洞里添充柴草的意思。孩子妈在锅台上面忙乎,孩子爸在锅台下面捣锅洞,那是一副美美的生活图景。熊熊的火苗照着方书记清晰俊朗的国字脸,胡子没有时间去刮,腮边和腮下,已经是浓浓密密的胡子茬,一张嘴儿快遮住了。
方母有时候笑他:“方书记,看你下巴的胡子,快成马克思的两腮啦!”
“看你怎么用嘴来喝粥!”
“我们是马克思的崇拜者,有着他老人家的风范,那倒是我的福气!呵呵呵,没关系,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嘛!”方书记朗朗地应答。
方书记捣锅洞的时间,其实就是同方母说私房话的时间。他一边做事,一边同锅台上面的人唠嗑。(待续)
前一篇:“其实老师不如你”(89)
后一篇:“其实老师不如你”(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