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74)
(2022-06-21 21:53:02)分类: 教育 |
其实,高老师对自个的改造,一直没有停歇过。他早就看到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原先在师范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永远都不够用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真正的开始。所以,他看到读报、读刊学习非常必要,这种教研意识的觉醒,真的难能可贵。
就像谢校长常说的,一个人变化,要从内在开始,从自我认识、自我行动开始,靠外力逼着自己,很难真正起大作用。这就是他从哲学上读到的“外因与内因”。他还记得:“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要我学”就是外因,“我要学”就是内因;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和两种境界。
他经过方老师这场“音乐会”,他看到了属于学生那份特有的安静,更看到学生安静背后的那种专注,那种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渴望。这种看似不费力,却有着强烈磁场和磁力的课程,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课堂。其实,它也是教师需要的课堂。因为教师自己在这样课堂中是首席,是先行者,是先被感动的课堂中的一个分子。
怎样表述这样的美妙的感受和教学境界呢?看来言语还是有局限。
有时候,我们真的要做教育、教学的现场人。那种预约,那种启动,那种生发,那种高潮,那种回环,那种余味等等等等,只有亲临教育现场的人,才真实感受;也能真正感到这份馈赠的。不仅仅馈赠给学生,也是馈赠给了教师自己,让师生一起进入到一种新境界。
这种境界会化为记忆,化为生命中的钙质,会慢慢成长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份子。这种课堂上的“忘我境界”、“灵感世界”能够很快地让我们找到教学趣味,找到了教学动力,找到教学勇气!
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的课堂上不能发出内心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认识。连做老师的也不例外。
学校订阅了《中国教育报》,是高老师常看的报纸。还有上海市小学语文研究会主办的《小学语文教师》刊物,他也常不离手。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份属于学生的那种丰富安静;更是少了学生的那种专注与渴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有教学艺术课堂,是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那个火炬!
高老师“高就高在”:他认识到,一个教师热爱阅读的重要。他比较赞同曹文轩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优雅迷人,最经得住审美的姿态,不是舞台上的狂歌劲舞,不是阳光下的健步如飞,而是阅读。一个有书卷气的人,实际上是最有质量的人,而书卷气从哪里来?是通过长期阅读形成的。
今后的语文课堂,我能不能照本宣科了?我能不能反复剖析课文了?我能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学大纲要求不折不扣地去完成教学任务?我能不能每一课都讲得那么精彩纷呈,甚至是滴水不漏?……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学问题,我自己能不能解决得了?他不得不借助外力了,借助学校订阅的报刊杂志。
这是纸质时代的局限,这更是地方传统办学的局限。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有人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看来发现问题,才是走向教学研究的开始。
高老师开始意识到,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做教学能手,而且还要注重教学研究。于是,他开始庆幸一个山区的偏僻小学,居然还订阅了这样多的报刊杂志。他更加意识到,外表如此平凡的谢校长,走到大街上,随便可以找到很多像校长一般般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还真是的。小学校长,真的不可小觑。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每年订阅报刊都是谢校长的“一支笔”,没有他的“建议”或者他的“同意”二字,再好的报刊也飞不进这个山旮旯小学啊。
在高老师的印象中,谢校长最大的特点是:嗓门大,性格直爽,与人为善。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他静静地匍匐在大办公室东南角那张办公桌上看报纸。
校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应当给教师树立一个榜样。校长就是一面旗帜。高老师从内心里,对谢校长概念和具体印象都是这样的。他从心里对谢校长很是崇敬。
他知道,校长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爱人是农村户口。家里有田地、山地等农活,都要他这个主劳力一锄一锹地去打点啊。最主要的是,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他亲自到场亲手来抓。乡镇府紧锣密鼓的计生工作,每年夏季防汛,学校教室扩建再急等等,都离不开他。
所以说,在农村小学,校长是老师,校长要代课;校长是教导主任,校长要懂教学,指导教学;校长是总务主任,校长要善于财务管理,要会掌校过日子;校长是乡镇府临时抽调人员,校长要有随时应付外界变通的能力……一句话,校长就是“杂家”。
管理教师就是地地道道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工作最难,管理人的工作也是最有意义。这个谢校长最清楚。
谢校长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做到。他的两个孩子,出生还算幸运。那时候政府计生工作刚刚开展,处在山区工作的谢老师,还不再指标限制中。后来,他当然更明白:教师属于国家干部身份,更应当响应计生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是那个时期政府工作重点。
谢校长琢磨的事很多。一个单位就好比一个家庭,只要门一开,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和学校,道理都一样。无论是学校的大事小事,只要与学校教育相关,谢校长都要亲临到位。时间对于他而言,真的不够用。家里的农活,一般都是攒在周末做。
谢校长上任已经快有十年了。他感到时间如流水。谢校长想:人生真的要做点事;至少自己不能荒废自己有限的人生光阴。当他看到年轻人在大办公室里读书看报,他心里就踏实。这当儿,他会静静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一言不发的。平时的大嗓门,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谢校长是看不得办公室或者教师寝室里,几个教师聚在一起闲聊的。这时候,他会大大咧咧地走路,甚至走路带风那种。他的惯用大嗓门,有时候会故意干咳几声。时间一长,教师们也都知道了,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要么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要么读书看报了。
说也奇怪,有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不需要有声语言的。特别是对于教师,领导的一个转身,教师能够读懂万千种那些校长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人们都说“响鼓不需重敲,明人不做暗事”。教师队伍这一块,还是不敲鼓为好。谢校长最明白这一点:事和人,点到为止。
谢校长治校有方,更多地来自自己的真心办事,悉心教育,诚心为人。
教师时间一长,感到他不是校长,倒像个学校老大,更像个平平常常的家长。教师们都知道的一个简单道理:权力是外部给的,而威信是发自内心的。
谢校长自己当然更明白这个理。他从来不把校长当个官。
如果说,他自己还有些权力,那也是政府给的。
要是政府不给你了呢?给了别人呢?要是乡镇府把权力又收回去了呢?他常常琢磨着这个问题。所以,他不会忘乎所以的。
谢校长同大个子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肺腑之言:“校长要是不干了,人家还是认为你是还好,那才是真好!”
“你别看人家在你面前,校长长、校长好地喊个不停。一旦倒台了,他们还会背后幸灾乐祸的。”
“你看吧,我说的,他干不了几年的,自己素质决定的嘛!呵呵呵!……”
谢校长有些感慨了。
谢校长在其位谋其政。但更加稀奇的是:他在其位却想着不在其位的事情。
这就能难能可贵了!
把自己定位于教师中的首席,就是去除“官”味!我没有什么比别的教师能耐,我不外乎要多干事,领头干罢了!干了再说!而不是指手画脚,吹毛求疵,什么都是自己的高级,什么觉得自个是精品……
谢校长常常在校会上的口头禅:“我就是个大老粗,狗肚子装不了四两油!我是一根肠子通到底,从不三万九转的,有什么话我直说。大家都在一个锅里端饭碗,好歹都有自己的份儿!你们有什么话也可以直接对我讲,不要藏着、掖着,讲出来即使难听我也不生气!大家伙着抬一个日头下山!”
乍一听校长这番话,觉得校长是在生谁的气。其实不然,他说的是真心话,话糙理不糙。
其实,校长的一番话,最符合校情;最符合人与人沟通的最佳方式。甚至有教师觉得:他的这番话最符合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谢校长当然是党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身上能够发挥得了。这也让全校师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了的。
每天最早来校的是他。学校的王主任和孔主任住校的。每天学校大门是两个主任轮流着开。
他们印象中,只要是凌晨贪睡一会儿,谢校长的大嗓门就会在寂静的校园里回响:“开门哟!太阳晒着屁股啦!”
这时候,校园里几只鸟儿,被惊得展翅飞走了。
孩子们至少还有半个多小时,才可见三三两两地背着书包上学。
谢校长虽然有个小办公室,但他不住校。他说自己孩子上小学,有时候需要作业辅导,两个孩子离不开爸爸。再说,放学后时间早,太阳老高,回去还能干一会农活。
他的爱人在家够累的。“一公一农,忙之十怂”是那个时候流行的一句话。两个孩子生活不容易,靠谢校长的每月不到五十元工资,养家糊口,确实紧巴巴的。
所以,他的爱人也是做庄稼的一把好手。
除了犁田打耙,其它农活难不倒她。至于栽秧割稻,摘茶掰玉米,扬场地、收小熟,都是她。
用她们队里人说,谢校长老婆做庄稼,比男汉还懂行呢!
高老师印象最深,有一次谢校长在乡镇府开会回来,拿了个荣誉证书,是“优秀校长”表彰大会。回来后,让方老师撞见了。
方老师说:“恭喜恭喜!我们有酒喝了!”
方老师就这么一说,谢校长当真,看着高老师和方老师说:“今晚就去,高老师就不要在学校食堂吃了。”
“我来让方阿姨晚饭不要烧了。”谢校长乐呵呵地说。
方阿姨是食堂工人,是学校徐老师家属,她给学校住校老师一日三餐烧饭。
当天上午,谢校长在大办公室宣布:让所有老师去河西村,去他老家吃酒去!
大家心情无比期待,好多教师到校长家没去过。他们认为:校长家肯定不错,今个可以看个究竟了。
好奇心人人都有,老师们也不例外。
谢校长说:“我没有特意准备,大家不要见外就好!‘草堆转’还是有的,八角一分老酒让你们喝个够哟!”
爱酒的方老师自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那天上课,大家好像比平时更有劲,怎么不知不觉地就有人打放学钟了……
“当-当-当——当-当-当——”那天的下课铃声,变得脆响悦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