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73)
(2022-06-20 07:08:45)分类: 教育 |
高老师听完方老师的二胡现场“音乐会”,感觉真的好极了。他不得不想: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啊!就像我们每年期待的春节晚会一般,充满着好奇和激动!
高老师是个喜欢思考的人,用大家的话说的,是个好琢磨事之人。他马上认识到,毕业班的孩子,不能一天到晚只上语文、数学课了。我们得按照课表上来。我们得学会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替孩子着想才对啊!他(她)们一个个毕竟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专注力、意志力等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他(她)们对任何一件事的专注不能够太持久的。小学生需要有知识、有活力的课堂,小学生更需要有趣味、有魅力的活动。这个道理,我们在当初在师范学校学习时,《教育学》和《心理学》老师反复强调过。只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早已经把这些教育常识给忘了!
他常常引用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的话:“人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却又善于遗忘。”他也常常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
从这个事实上,他今个才真正认识到:小学生不能没有艺术教育!音体美课堂不能可有可无!甚至是,一些传统地方文化或者是传统戏剧之类都要让我们的孩子学着了解、学习技法、学会继承!
他的这种教育观念有些前卫,更有着教育创新的成分。
“听君一回曲,胜读十年书”。呵呵呵,还真的有这样的感受呢。
高老师十分遗憾的是,他自己不会拉二胡。当他看到方老师在讲台上出神入化的演奏,看到方老师沉浸在无限奥妙的音乐声中,看到方老师十分娴熟的拉弓与按弦技术时,他开始彻彻底底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这份“音乐天才”的人。
他还是认可一贯的说法:“高手在民间”。方老师地地道道地来自农村,来自一所高中学校,来自一群平平常常的民师队伍中。
“别人能行,我也能行!”高老师起初也有着这样的想法。至少是他在学二胡期间,他就抱有这个态度不放。
夏天,学校四点左右就放学。学生一走,校园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的。太阳还是老高,照着四方校园里那棵香樟树。璀璨的阳光,从一片片绿叶中筛下来,地面铺上斑驳陆离影子。
麻雀啾啾啾地叫着,从枝条间跳来跳去。它们偶尔也会落到教室的窗棂边。它们知道教室没人,胆子更大,找到了安全感。它们便肆无忌惮地蹦跶几下,再蹦跶几下,跳到教室的地面,一边点头一边抬头,开始寻找着自己需要的食饵了。
几声鸟叫,让校园显得更加安静。
高老师从方老师那儿借来二胡,这会儿可以“信马由缰”了。
可是这把二胡似乎有着千斤重,放在腿上就是不自在的。他个子大,坐在靠背椅子上,身子高出了椅背。一把二胡抱在怀里,就如同怀里踹个小兔子不自在,生怕那兔子变着法子跑了。
方老师放学临走前,给他一个曲谱,那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简谱。方老师说,要拉“5-2”弦。于是高老师记住二胡“里弦、外弦”上的每个音符点。他很细心,用纸张画了一把二胡,并把每个音符标记出来。这张二胡纸就贴在墙上,抬头就能看得见。他每拉一个音符,他得用左手的手指去“掐、按”那个点;右手还不能闲着,要有节奏地“推、送”那个马尾做的长弓;眼睛还要盯着方老师抄写的曲子“5562-1162-”;心里还要哼着音符的时值……
反复做,做反复。二胡声音是有了;却如同沙埂大马路上,那辆拉砂石大货车遇到了障碍物,司机不停地按喇叭。这种刺耳声,时间一长,自己也是觉得受不了。
高老师见过自家的一只大公鸡,不小心吃进一个图书钉。大公鸡立马浑身不自在,嘴里不间断地发出“喔喔喔”的怪叫声。他觉得自己拉的二胡声,就是这只大公鸡嗷嗷嗷地怪叫。
他灰心了,都将近学了一个月,怎么拉得还是那么难听呢?
方老师拉二胡是忒享受,我拉二胡是活受罪。方老师拉二胡是斯斯文文行云流水,我大个子拉二胡是拉大锯,磕磕绊绊吱吱呀呀,使出的是九牛二虎之力!人与人差别怎就这么大呢?高老师想着。
高老师开始自我解嘲了。也是难怪,小学、初中根本就没有老师教过我;爸妈是地地道道地庄稼人,他们不懂音乐,更不会拉二胡。上了师范学校,我们是首届中师生,还是数学班的。我到哪里去学习音乐啊!
即便是师范学校里有着一些兴趣社团,我也没有文艺细胞,没有学音乐的基础。我连简谱都认不全,看到它们,如同见到阿拉伯数字1234567。怎么到了那些音乐爱好者口中,就唱成“哆来咪发唆拉西”呢?这些“哆来咪发唆拉西”,要唱多高、唱多长;怎么能够知道呢?
都说有些事,可以无师自通。学音乐可以吗?
高老师一直苦恼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没有当初的音乐启蒙,没有自己的音乐老师,才使自己成为“音乐盲”。
他也努力过,也想从头学起,比如学习拉二胡,但最终都没有成功。他想扔掉“乐器盲”这顶帽子,可是这个“大手、大脚、大个子”的高老师;再有力气也甩不掉的。
他还是被时代潮流所局限着。
不会无妨,我可以听音乐。就像刚才自己听到方老师拉《江湖水》、拉《二泉映月》、拉《妈妈的吻》,我都能心有所思心有所感,这不就行了吗?不会搞乐器的人多的是,难道就妨碍他们欣赏喜欢的音乐了吗?做个艺术欣赏家也好啊,我高老师还不能够走出学习艺术的“死胡同”?
阿Q精神胜利法来了。高老师如同所有的文人一般,也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