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65)
(2022-06-09 21:21:21)分类: 教育 |
走了一段弯道,开始觉得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业余爱好,或者说是专业方向。什么最适合自己呢?对于我而言,潜意识中逃不掉“读、写”二字。于是特别留意学校订阅的报刊。
当时,沙埂中心小学有个大办公室,十几名教师都在一起办公。谁来得早,谁来的迟,谁到了钟点没有到校到办公室,照眼可见的。记得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无故请假,都是满勤。教师很少有迟到早退的,那个时候没有考勤制度,全靠大家自觉,也靠校长一双眼。
老教师一般都很认真,来得很早,还有读报的习惯。大办公室正正规规地放着一个报纸架,上面放着各级党报,还有一份《参考消息》和《安徽青年报》;另一个书架放着一些教研杂志,包括《求是》和《半月谈》。这就是一个学校的全部精神食粮了。老教师读报很是专注,一看往往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他们端坐板凳的情形,我们记得真切。他们读书看报的样子也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青年教师。
有一句话说的是:所见所闻皆为影响和教育。确实是这样,老教师静坐办公室批改作业、认真备课,以及读书看报,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朝夕相处,他们的样子以及一举一动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邮递员送来的报刊散发出油墨香味,一般是校长先看。校长再把报纸分文别类地上到报纸夹,然后端端正正地放到报纸架上。纸质时代,读报读刊,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更是成为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大家都有先睹为快的习惯,一份报纸一天下来,翻阅得打起了褶皱,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很多汗渍来。有时候,大家就报纸或者杂志上刊登的某一个问题,生发个人看法。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
教师的大办公室就是热闹,张家山前李家山后,全都是话题,搬到桌面上能够讲得头头是道。外人说,教师就是嘴贫,没有理也能说个十分理。所以,一到早晨,最是热闹。大家都聚在办公室,什么村庄发生什么事,哪家有了红白喜事,教师们都能够说得清清楚楚。大家习惯了拉呱,习惯了分享,习惯了辩论,但彼此没有什么隔阂,教师之间矛盾真的很小很少。那个年代,教师没有什么年终评优,更没有什么职称评审和晋级的。用一个老校长的话说:我们伙抬一个日头下山,大家一切太平安好!”
因此,报刊当然成为一束耀眼的光亮,能够照见每个教师精神殿堂。现在看来,没有功利的阅读,其实才是教师最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提升。
思想教育就更不在话下。还趁着大家没有上课,办公室老师都在,校长说:“今天我去政府开了个会,现在把精神传达一下!”于是,也就三两句话,言简意赅,几分钟就完事。大家听得明白,记得牢靠。当时,校长开会,压根就没有什么会议记录。不像现今,什么都讲究,讲究到要处处留下“痕迹”,以备官方待查。
呵呵呵,校长讲完了,有个教师说:“我也来讲两句,耽误大家两分钟。”于是倒豆子似的,快说几句。也无大事,却是真言。听会老师不觉得奇怪,习惯了,熟悉了。讲话的老师更是没有预备讲稿,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没有什么负担。好比拉家常。讲到精彩处,大家哈哈大笑,觉得有趣,于是某人就起哄:“方老师,你再讲几句嘛!”
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真的平淡平静。大家变得与世无争,一个学校好比一个世外桃源,大家对校园里旮旯方圆,熟悉透顶,学生又乖,家校相安无事。
最有趣的是,学校后面厕所附近有块空地,校长说,种树可惜,不如改善改善大家生活,换做菜园。于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三人忙乎一天,把这块空地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招呼全体教师到菜园空地抓阄。我们自是欢喜,觉得分得一块校园宝地。于是心儿砰砰地跳,手儿颤巍巍抖动,终于抓到属于自己的“一亩八分地”。
于是我们全家出动,深耕细作,起早到晚,把个土地翻了又翻,晒了有晒,像是用擀面杖擀面,每村土都被我们夫妇双手摩挲过。一个礼拜晾风后,我们到沙埂街买来辣椒和茄子秧子,再一颗颗地栽上去,培上土,浇了水,像是完成一桩桩大事。
几天后,我们看到茄子秧发青了,辣椒秧也是一样,在初夏风里摇动着小小枝干和绿叶,我们心生感动,像是见到教室里的新生,呵护有加。常常傍晚去浇水。
也有的老师种上瓜秧,冬瓜、南瓜秧都有,还有葫芦秧苗。小小菜园成了百花园。原先大家很少上厕所,现在是三三两两上厕所。校长幽默地说:“看你们,把个厕所上勤了!厕所被你们跑得青扑扑的!”我们知道,那是校长说我们上菜园上得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