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读书无用论”蔓延

(2012-10-29 05:34:02)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莫让鈥湺潦槲抻寐垅澛



                                            听雨 


                                                                  

 

 

   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苗卫方,毕业后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于是他再次回到农村家里种地,其父为此试图服药自杀。一些村民竟然拿苗伟芳为“反面教材”,这是可怕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一旦蔓延,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求知欲,还能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这是个千千万万大学生中的个案,但这至少是个不太好的消息,在我们身边确然地存在,而且在这个时时处处呼号“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想到自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求学,身在农村的家庭,身为农民的父母,口口声声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日后有幸能够走出穷乡僻壤,找个“铁饭碗”,那也是祖上积德,光门耀祖的事儿。。。就是这样简单,没有能够上高中,只去读中师专业的我,和父母一样,只是庆幸自己有了一份工作,日后有个“铁饭碗”;虽然自己还有些“壮志未酬”的感叹。当父亲提着箱子送我到师范读书时,我多少生有超出同辈们的自豪,但就每月18元的生活费,吃着比家里饭菜油水多得多的“皇粮',内心就生出好多读书的好处、读书的感动。真的,那个岁月,那个家庭,那时的我,读书就是为了有饭吃,读书也是为了有些作为。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近三十年。想到当初这个中专生,现在还是有着自己的饭碗,有着自己教育的一大群孩子,每天按部就班地苛求着这些孩子好好用功努力读书。骨子里还是有着父母当初要我读书的朴素思想,人生正值读书光阴的孩子不能不读书,读书没有什么不好,农村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可能是一条门径。女儿倒实现我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上着大学的孩子,每次回来她讲的最多的还是读书的事。至少大学校园还是千万莘莘学子读书的理想殿堂,大学校园应是读书的圣地。围墙以外的生存现实,身在大学还在读书的学子其实很难有着那份对生计深切的体验。

 

 

    多年拼搏、意在功成名就的硕士研究生苗伟芳,人生似乎原地踏步。公众对此也大叹读书无用、教育有病,这再一次引起人们对2009年自杀的研究生杨元元悲叹只是难改变命运的”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思考。

 

 

    到底为什么而读书?读书真正的价值是“为己”?这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事实是,读书自有其价值,显性者即是“为人”而读,以读书之名,谋名利之实。中国自古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千钟粟”,“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因而志在成为“劳心者”而非“劳力者”,以高学历代表者工作好、职位优、薪金高。如此崇拜,自古流传,从来如此,因而迄今被苗伟芳极其父母所认同和信奉。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就业制度开始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摧毁了“范进中举”式的成功土壤,这是事实,也是客观存在。

 

 

    就业的门槛,从中专学历,到大专、本科、研究生,逐级升高层次,就业者知识量与投资量也越来也大。好多年前,有人就算出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到读完大学本科,别的投入不算,就经济投入有14万之多。我们不去追究它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单就现在的一个孩子,从幼儿升学培养到大学毕业,父母的投入和家庭经济负担谈何容易?苗同学何况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学读到研究生,家庭有多么大的投入,“家里的油罐盐罐蒗清”的说法恐不为过分。“再回来种地”说的不轻巧,做的更是不容易。这样的现实父母肯定接受不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绝对不可效仿。高学历人才能不能低就业?高学历人才低就业能不能继续扩大化?这样的问题很快摆进了当今社会,也确实值得相关部门相关人士的思考。“种地并非没有出路,关键是想不想种,能不能种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炳国如是说。

 

 

    作为家庭和社会,对于高校改革和人才期待都不能操之过急,而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为其经验积累、才智运用、改革尝试和理想实现提供起码的支持何必要的空间。社会和企业应多增加再就业的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再就业,就好业。哈尔滨的457个招聘岗位引来11539个报名者,其中29为硕士研究生的报名者引人注目。这次招聘不能不让人感叹,原来“编制”的魅力真的惊天地泣鬼神,原先根深蒂固的职业歧视都能瞬间秒杀。崇拜的真是“铁饭碗”的编制?崇拜的是一份稳定的收入过得去的工作;至于是心之所仪的专业对口的职业,往往真的是奢望,在这个时代。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也应引起反思:要加强人才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务实能力,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心即使命感。说到底,就算种田,硕士的种田水平一定高于一般农民,眼界也高于一般农民,如果发展成专业种植或者搞成特色农业照样发家致富。用一位学者的话说----高学历人才“低就业”无关读书无用。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即使要讲功利,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也一定是学有所用,学能所用,学有所长,以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求得命运的真正改变。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