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台湾作家三毛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孩子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并且失望地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三毛将这样的儿童称之为“塑料儿童”。
前一段时间,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也谈美盲不可忽视》,里面叙述这样的事:每年阳春三月,学生们都掩不住那颗激动的心,一个劲地闹着快点儿春游。可真的到了春游那一天,春游路上的景致孩子们好像不太欣赏理会。对自然葱茏的美熟视无睹自不待说,单就那爬山玩水、山上山下美丽风光-----那尽收眼底的景色,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那阵阵花香入怀的清风。。。孩子们好像一点也感知不到,一点也不领情,好似看惯了眼前青山绿水、花红柳绿,他(她)们没有多少凝望,没有多少驻足,没有多少惊叹。。。倒是一个劲地把自带的零用美食狂吃猛喝,恣意挥霍父母给的零用钱。。。“春游”变成“春买”“春吃”。。。游春过后的山上真的是一片狼藉,垃圾满地,惨不忍睹。。。孩子哪还顾得上春游之美之雅之趣。。。无独有偶,也顺理成章。小时候对自然美的欣赏欠缺,自会影响到长大。有一则消息:在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旅游船上,几对青年男女全然无视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各自捧着小人书看。。。
某重点中学的一道英语阅读题是这样设计的:一只母鸡一天最多下几只蛋?a项4只蛋;b项3只蛋;c项2只蛋;d项1只蛋。结果选择d项的只有不到20%的学生。现代教育,尤其是教育逐渐城镇化,将孩子关在楼房里,类似于星级宾馆的设施,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人工草坪,塑胶跑道。远离自然,远离田野,远离乡村,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这些都是事实。他们很少听到鸟鸣,很少听到鸡鸣,更是难以听到牛儿欢叫;看不到野兔跳跃,看不到山鸡展翅,也看不到鱼跃龙门;不曾种菜,不知道韭菜和麦苗的区别;不曾下田,不知道蚯蚓和蚂蝗的差异;不曾爬过树,不知道树丛里荡千秋的一番滋味。就像有人说,现代的孩子仅仅局限在三个世界,一个是家庭世界,一个是学校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而充斥于家庭世界和学校世界的其实大都是教辅书、试卷;而充斥于网络世界基本上是游戏、虚拟世界------这样的“三个世界”远没有一个“自然世界”来得本真来得丰富。
这些事在家长、老师、校长看来都是一些小事,他们关注的是升学大事。但是忽略的“小事”也许给人们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一份来自某省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强迫症、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5项症状的学生人数比例超过一半。城市重点中学的压力更大,一项对某大城市6所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出的2400份调查问卷显示:44.08%的初高中学生觉得压力大,23.74%的学生因课业压力沉重而想过自杀。有些专家建议,现在的孩子了解的自然知识越来越多,和自然接触却越来越少,这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自然缺失症,而这也许是很多令人担忧的儿童行为异常的原因。在自然和我们身心健康之间,有着我们超乎想象的联系。
本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今天的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心越来越浮躁。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记得这个场景表明英国人的焦虑,更流露出对重回田园梦想、人间天堂的渴望。其实,中国人并不落后。翻开中国文化中的古代文学,关于田园的诗篇田园的画作应有尽有;中国人历代文人画家对田园山水情有独钟,那种对山水田园的观照与审美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质与特有的文化;中国的山水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葩。可以这样地说,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远离田园的生活是令人焦虑和充满压抑的生活。没有美感的心灵,就没有健全的心灵;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就没有健康的人格。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浦东新区三林北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做了一些可惜的改进。学校空地上老师和学生种了很多蔬菜,空心菜、西红柿、黄瓜、茄子;师生们养了很多兔子,有黑的兔子、白的兔子、花的兔子。我们看到师生脸上洋溢着一种快乐。其实这是学校的一个非学科化课程,这个课程还原了生活的本来的特色,还原了生活本来状态。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了、去种了、去喂养了、去想了、去参与了、去体验了。他们观察了蔬菜的生长过程,如何破土而出、如何浇水长大、如何结出果实;他们观察了兔子的生活规律,在饲养小兔子的过程中培植孩子们的细心、耐心以及柔软之心。这才是意义所在,这才是教育价值所在。想起自己在上个世纪小学劳动课中,老师要我们去打羊草喂养学校池塘里鱼儿,有时还到附近山上去抬石块,一周好像有那么一两回,也就这么过来的,好像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精贵,天天安全天天都不安全,更不要说开展劳动教育了。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到山的,打渔的渔夫是看不见海的。”说的就是功利。时代功利了,教育功利了,我们也功利了,功利到只看到分数、只注意升学、只要所谓有用的东西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关闭审美的视角,站在美的事物面前发现不了美,站在山水诗面前发现不了美,站在山水画面前发现不了美;我们在感叹“塑料儿童”的同时,也许忘了我们可能扮演的“塑料老师”“塑料爸爸”“塑料妈妈”的真实角色-----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