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松江普照教寺——昔日佘山佛教名山,今有秀道普照弘化

(2013-07-31 18:00:28)
标签:

善无畏

上海

百家

普照教寺

秀道者塔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普照教寺

上海松江普照教寺——昔日佘山佛教名山,今有秀道普照弘化

 

  佘山钟楼与普照教寺秀道者塔

 

    又名“普照教院”,位于松江区西佘山山麓,现存秀道者塔。

佘山位于松江县城西北约10.5公里佘山镇境内,分东西两峰,绵亘数里,松青公路穿行两峰间。自古以来,佘山林木,葱郁深秀,景冠“三泖九峰”。据南宋绍熙《云间志》卷中称,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佘山。佘山茂林修竹,苍翠葱茏。佘山多竹,所产竹笋有兰花香味。清康熙帝南巡,品尝了佘山竹笋后大为赞赏,曾赐名曰“兰笋山”。西佘山海拔97.2米,方圆0.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九百亩;东佘山海拔72.4米,山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亩。古代佘山是佛教名山,庵观寺院、园林别业、天然胜景甚多。但由于清同治三年(1864)法国天主教会购下山顶和山腰土地,拆去旧庵建天主教堂,故庵观尽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造天文台,唯独留下了一座秀道者塔。经考证,秀道者塔隶属于佘山东庵普照教寺。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人聪道人来松江寻船子和尚道场,结庐佘山之中。次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在佘山骑龙堰下建普照教寺,后建秀道者塔,又构“月亭”于塔院旁。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普照教院”,同时赐额的除佘山东庵“普照教院”外,还有佘山中庵“慧日院”和西庵“宣妙院”。

 

 

    秀道者塔附近有虎树亭,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四“古迹”载:“虎树亭在佘山普照寺。《云间志》云寺本东庵址,宋聪道人居。中有聪道人塔在山顶。道人在山时,有二虎大青、小青随侍。道人死,虎亦死,瘗之(聪道人)塔旁,逾年生银杏二树,随辟亭其间,以虎树名。”传说这位聪道人曾驯养二虎供役使,两只虎分别名为“大青”、“小青”,聪道人死,两虎亦死,埋于塔旁,逾年生银杏树二,乃筑亭其间,名“虎树亭”。

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六载: “普照教院元末毁于兵。明永乐(14031424)中,僧坚智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僧月泽重修。国朝陆振芬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王骏声重修。”清末寺废,仅存秀道者塔遗迹。秀道者塔初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塔身八面七级,高27米,为典型的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解放初期,秀道者塔塔檐、平座、围廊等均已损毁。

关于秀道者塔的取名来源有两种推论。一是传说有修行者佘山华藏庵(后称潮音庵)僧“秀”,曾隐居此地,募资修建此塔,塔建成后,引火自焚,故称秀道者塔。据《青浦县志》“秀道者”条目记载:“秀道初居东佘华藏庵,复结庐其间,建塔山顶”。另一说是秀道者即聪道人。聪道人(9441017),是北宋早期在松江佘山苦修的高僧。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九“冢墓”所收录的北宋庆历八年(1048)《重迁聪道人墓志铭》记载:聪道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来到华亭,结庐佘山东峰,“茅茨不翦,室劣容身”,旁有二虎护卫。北宋天禧元年(1017)七月初六圆寂,由华亭县尉刘泳出资,在佘山西峰为他营建方坟。北宋康定二年(1041),择汀上人在其墓后创建塔庙。北宋庆历七年(1047),塔庙完工,将聪道人墓迁至佘山南岭之下。

 

 

    南宋绍熙《云间志》卷中载:“普照教院,本佘山东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寺本聪道人所居,因以为寺。有聪道人塔,在山顶。寺有上方,曰月轩。众山环列其前,盖绝境也。”普照教院,后世又称之为佘山塔院,其址在西佘山,至今岿然屹立的古塔即秀道者塔。另按南宋《舆地纪胜》:“秀道者塔,在佘山。昔(道者)庐此山,常有二虎侍之,后自建浮屠于山巅,工毕,遂积薪自焚。今有碑铭存焉。”其中“常有二虎侍之”与《墓志铭》记载相符,而浮屠在山巅,则与《云间志》吻合。所以,秀道者与聪道人,其实是一个人,因而推论秀道者塔,也就是《云间志》普照教院的聪道人塔。

南宋许尚著《华亭百咏秀道者塔》称:“辛勤成雁塔,俄赴积薪焚。静夜眈眈影,疑来护刻文。”其中的“静夜眈眈影,疑来护刻文。”其刻文应该就是《舆地纪胜》所提到的“今有(秀道者塔)碑铭存焉”。通常,在僧塔的塔身或门楣上,砌有刻着该僧生平事迹的墓志碑铭。因为聪道人方坟原址在西佘山,其后为择汀上人创建的塔庙。所以,普照教寺极有可能就是在塔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南宋时,则将其佛塔与聪道人方坟原址混为一谈,甚至创造了“自建浮屠于山巅,工毕,遂积薪自焚”的动人传说。

 

 

    无论秀道者塔据何而来,但作为普照教寺的遗存,见证佘山佛教变迁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1962122日,松江县政府公布其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因秀道者塔年久失修,仅存残破的砖砌塔身和塔刹。1997年,松江县政府拨款一百一十万元实施修复工程。19984月工程正式启动,在修缮过程中,于秀道者塔的砖砌结构中发现了明代及之前的青铜造像、钱币、玉器、玉饰等十余件文物。松江区政府和上海市文管委于1998128日在秀道者塔前举行竣工仪式,至此,普照教寺的遗迹秀道者塔最终得以保存。

随着西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199912月在秀道者塔旁山麓上特建起了一间六角形钟亭,该亭一楼取名为“佘山秀化寺”,两侧对联“进德修道木石念,济世经邦云水趣”,内供弥勒佛菩萨一尊,前有香炉烛台。二楼为“佘山钟楼”,内悬一座西佘山铜钟,作为纪念普照教寺的佛教钟楼使用。

东西佘山除俗称“佘山东庵”的普照教寺外,曾有过许多佛寺兴衰的记载,为使这些宝贵的资料不至于被历史所湮没,特借此篇加以记述。潮音庵,在东佘山南麓,旧名华严(藏)庵,为秀道人修禅习静之处。弥陀殿,在西佘山巅,早废,即现天主教大堂所在地址。

 上海松江普照教寺——昔日佘山佛教名山,今有秀道普照弘化

 

佘山秀道者塔

 

佘山中庵慧日院,在西佘山东麓,古称沐堂(即今天主教中堂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僧宏庆建,治平二年(1065)赐额。元季兵毁。明万历六年(1578),僧圆实复建,少师徐文贞、尚书陆平泉倡缘重建,袁太冲、林宏齐助成之。寺径逶迤,清阴苍翠,钟声出白云修竹间,为九峰名刹。董其昌记,寺左有洗心泉。院西有古沐塔,后废,寺内有大雄宝殿、大观法戒楼、钟楼等。庭植山茶,高十余丈;又梅一株,大合围。殿北隅石壁数仞,藤萝覆之,有明陆树声手书“云崖风壑”四字,刻于崖石。

佘山西庵宣妙院(讲寺),在西佘山(即今天主教堂大门西南)。寺赐额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元代毁于兵燹。明正统六年(1441),越僧虚白坚及其徒宗升、洪慧等相继兴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重建大雄宝殿,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至抗战前夕寺已毁,解放后尚存山门和僧舍“栖碧山房”。寺前原有一石,相传即为康熙手书“兰笋山”碑。1985年,“栖碧山房”被拆除,修建天主教神学院。

悠悠千年转眼成云烟,作为中国佛教曾一度繁荣的东西佘山被天主教堂所逐步占据的过程也是中国近千年盛衰转变的写照,至今佘山诸寺已被西洋文化所湮没,甚至许多历史已不留史籍,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文化名山,特意为其写上一笔,愿历史文化常传于心,中华文明不朽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