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2013-07-24 06:06:40)
标签:

善无畏

五台山

黛螺顶

小朝台

四佛山

文化

分类: 参访佛寺影像札记

介绍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座佛山山顶系列文章写到了最后一篇——五台山,这也是四山中最难综合表述其山顶状况的一座佛教名山。因为五台山是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其五峰耸立,峰顶平坦,顶无林木而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称作“五台山”。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五台山北顶与台怀镇

所以严谨地讲,五台山就有五座山顶。他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清康熙皇帝赋诗赞北台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在四大佛山中,五台山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青庙(汉传佛教)与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因此汉传、藏传佛教均在此和谐共处,成为综合汇集最广大佛教信徒的四山之首,故亦有“金五台”之称。

五台山的五座台分别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同时,五座山分别在各自台顶建有一座文殊佛殿,分别供有不同的五方文殊:即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五方文殊各有成就,各管一方,所以古时佛教信徒们为表虔诚,要分别参遍这五座台顶,礼拜完五方文殊才算到五台山功德圆满,这种参拜方法也被叫作“大朝台”。不过这样一来,上上下下五座都是二、三千米的高山顶峰,难有几人可以如愿。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算得虔诚,但也是让挑夫抬轿历时数次才参遍五台,当然也正因为此,才促成了此后的“小朝台”。

台外五峰已作介绍,但在台内其实也有两座佛山顶,分别是菩萨顶和黛螺顶。菩萨顶是五台山台怀镇上的主体佛寺显通寺建筑群所在山峰的最高点。关于菩萨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清康熙皇帝来朝五台山,住在显通寺内,显通寺方丈很热情地向他介绍了菩萨顶上山门大殿前被寻访到了两眼泉井,是为吉兆。康熙听后默记于心,他在台怀镇巡游数日,突一日要求将他题写的两座御碑压于菩萨顶上的这两眼清泉井口之上,从此封住这两口水源。由于君命难违,寺僧只能极不情愿地在这两座井口搬放上了至今仍在的康熙皇帝的两座御碑。回京后,随行大臣不得其解,趁一日康熙皇帝高兴,问起此事缘由,康熙帝道破天机。原来他在台怀镇游访过程中,回望菩萨顶,只见整座菩萨顶上有两棵松树分列山门两侧,松枝参天,高耸入云,仿佛是两个龙的角,而菩萨顶正象是一座龙头,跃然向上,联想到此前方丈所说山门前又找到了两眼活泉,这岂不是在菩萨顶这座龙头上又开了两只龙眼,画龙点晴,具备了一飞冲天之势吗?而清朝此时刚刚平定汉地,最怕有龙气生成,康熙帝担心这种风水异象暗示五台山将出真龙天子与满人争夺天下,故才命人将御碑压井,以此使这里的龙气收伏,不再成就帝王景象。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五台山菩萨顶

这个故事很精彩,同时如果你去五台山,建议你也在五台山的五爷庙前空地回首望一下菩萨顶,这座山顶确是象一座龙头,在五台环绕之间,呈龙飞九天之势,不得不使人遐想,是否有机会把康熙帝的两座御碑挪开,看看下面究竟有无“龙眼”。

一口气已经历数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菩萨顶,现在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广大佛教信徒现在心目中比较认可的真正的五台山佛顶——暨台怀镇上的黛螺顶,也就是“小朝台”。

黛螺顶,在台怀镇寺庙群东面,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他其实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至台怀镇平地的垂直高度只有400多米,但站在台怀镇清水河谷仰望,坐落于黛螺顶高处的古刹红墙居于绿丛之中,足显其高,要想登顶,也绝非举足之劳。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由于整座山形如大螺,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黛螺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在绿树掩映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值盛夏草木萋萋,常呈一片黛青,故又称黛螺顶。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远眺五台山黛螺顶

何来此顶,这又要从缘于参遍五台的“大朝台”说起了。据说,清乾隆帝数次来五台山,屡次欲登五座台顶进香拜佛,又常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弘历朝山,将黛螺顶住持青云传至行宫说:“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青云和尚说:“五台山一年十二个月,有八个月是降雪刮大风,要上台顶最好是在六月间,五月、七月、八月也可勉强登临,其余时间最好不要上台顶。”乾隆皇帝听了,觉得这次来“大朝台”是难于实现了,但转念一想自己是一个皇帝,难免心有不甘。于是他便对青云说:“五年后我再来朝山,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成这件事。”皇帝的一句话,给青云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青云口中唯唯承诺,心中却非常犯难。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两三年,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眼看乾隆帝朝台日期一天天逼近,青云日日如坐针毡。正巧,寺中有一个沙弥因偷吃供品犯戒,青云没按寺院戒规处罚,却限他在三日之内,想出一个既不登台顶,又要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来。这个小沙弥可谓是急中生智,犹如得到了文殊菩萨的点化,三日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台东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一齐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称为五方文殊殿,这样只要皇帝登上黛螺顶,就等于登上了五个台顶;只要皇帝到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朝拜了五个台顶的文殊。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弘历第五次朝山,依言在五年后登上黛螺顶,入五方文殊殿进行了朝拜,从而实现了他久久渴盼一朝拜五台五方文殊的夙愿。学识渊博、自翊菩萨转世的乾隆皇帝这次非常开心,他身临佳境,诗情涌动,遂以《黛螺顶》为题,挥毫写下了如下诗句:
    恋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者黎疑未识真宗。

黛螺寺内现佛殿檐台下左侧立有一座石碑,其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顶碑记,对大螺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在碑背面就刻着这首乾隆帝的亲笔题诗。此后,朝山僧侣到五台山,只要如乾隆皇帝这样登上黛螺顶,参拜五方文殊殿,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了许多辛苦路程。当然,在称呼上也作出了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五座文殊菩萨殿的叫作“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殿则叫“小朝台”。可想而知,由于信众在山时间和体力有限,更多的信众选择了登黛螺顶来代替遍访五台台顶,所以五台山也就有了俗语“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五台山黛螺顶五方文殊殿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级台阶。1080级台阶喻意佛教“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十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过大智路,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旃檀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旃檀佛。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为中轴线上第三重大殿,殿坛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这里就是五台山“小朝台”的佛殿正堂了。其后隔中庭参天两松柏,建有大雄宝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五台山黛螺顶——大朝五台文殊,小朝黛螺佛顶

五台山黛螺顶大雄宝殿

 

至此,四大佛教名山系列的第二编:四座佛顶均已一一向大家呈现了。回顾四大佛教名山的四顶:峨眉山金顶最高,四面十方普贤圣像巍峨挺立,离天咫尺;九华山天台顶秀美,四面环山,山石嶙峋;普陀山佛顶最低,但贴近信众,慧济寺规制独特,颇有岛顶风情;五台山黛螺顶葱翠,台怀镇内一峰独树,有替代五台顶五方文殊的功能。四座佛顶各具特色,也带有浓郁的四位驻山菩萨的大智、大悲、大行、大愿的情怀。如果有缘,您能历经参访四大佛教名山,登遍四座佛顶名胜,相信您对四大佛教名山和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参访四佛顶,成就四方愿!

 

               善无畏于2013724

 

注:善无畏博客所有照片均为博主原创拍摄,仅本文照片引用自网络图片,特此鸣谢原作者。

 

博主被推荐文章目录

普陀佛顶——佛顶山顶佛

                       新浪首页 2013-07-12 06:38

九华山天台顶——古人活埋庵

佛学 2013-07-03 19:13

峨眉金顶——访峨眉山金顶华藏寺

新浪首页 2013-06-20 00:03

五台显通——访五台山大显通寺

佛学 2013-06-16 21:33

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

新浪首页 2013-06-05 07:33

九华甘露——访九华山甘露寺:满山甘

新浪首页 2013-06-02 23:22

苏州七古塔——姑苏名山胜迹佛寺参访

佛学 2013-05-24 06:13

江南有摩崖——寻访苏州天池山寂鉴寺

佛学 2013-05-21 06:12

大隐隐于市——探访净土十三祖印公关

新浪首页 2013-05-14 00:09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近代发展

新浪首页 2013-05-09 06:31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继承(元明清

佛学 2013-05-02 06:58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兴盛(唐宋篇

佛学 2013-04-25 22:08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起缘(三国篇

新浪首页 2013-04-24 06:18

佛寺文化:北京历代的皇家佛寺

新浪首页 2013-04-01 06:28

佛教符号卐与卍的区别?

新浪首页 2013-03-26 06:33

参访佛教寺院应如何敬香?

新浪首页 2013-03-19 06:26

上海徐汇龙华寺——三国东吴十三舍利

新浪首页 2013-03-13 06: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