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二十五
沙窝村有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叫吴方森,是村上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医。
吴方森是村文书陈海琴的丈夫,他们一家住在村委会一楼的卫生室。由于住得很近,空闲时,我常与他聊天。
吴方森出生于1975年,是土生土长的沙窝村人,深知山区老百姓求医之难。年轻时就立志学医,理想是悬壶济世,以拯救黎民百姓疾患之痛。1992年9月,他考入汉中市城固卫校,一边系统扎实地学习西医学知识,一边拜师当地中医名家李书文,求教学习中医专业。1995年7月毕业时,汉中、城固的几家医院都愿意招聘他,老师和同学也都劝他留在城里,一家私立医院派人把聘用合同都送到他的面前,单等签个字就有了稳定的职业,多么好的机遇啊!可吴方森却头也不回地回到了山村,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
吴姓是沙窝村的大户。当他回到村上时,全家人都想不通,这些年,为了供你上学,家里人省吃俭用、费尽心血,好不容易把你供出来了,还指望着跟你享福哩,你却回到农村,先不说大家的脸面搁不住,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连乡亲邻里都不理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这年头,那个人不想过城里人的日子,谁还留恋这穷山恶水?你回到山里有啥发展前途?
20世纪90年代,沙窝村贫穷落后,出山的道路刚刚打通,上面铺着一层沙石,一跑车辆,漫天遍野尘土飞扬。那时候,还没有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村民们大都住在深山沟涧里的土坯房里,生活并不富裕,就医看病困难重重。刚回到村里,吴方森就遇到一件事情,一位村民因为误诊而耽搁了病情,最终失去生命。面对村民家人号啕大哭的情景,吴方森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人命关天呐!一下子,他明白了自己肩头的责任,遂张罗着办个卫生所。十多天后,终于凑足了3000多元,在原村委会附近租了个房子,接着添置药柜、准备药品,跑到县里、市里办齐手续。卫生所是办起来了,可你的医术到底怎么样?村民们多多少少还有点怀疑。开始,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才来找他,他都会精心医治,使病人的病情缓轻。其实,像这些伤风感冒之类的病情,对于一个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夫来说,都是手到擒来、药到病除的事情。慢慢地,村民们摔伤砍伤时来找他,腰酸腿疼时来找他,头昏脑涨时来找他,腹胀胃痛时来找他。对于每一位患者,他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给予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能够及时救治的患者,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给予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他都会及时介绍到县医院救治。诊断不准的病情,他总会给患者提出建议,让他们到条件好一点的大医院就诊。一时,原来冷冷清清的医务所显得热闹起来,他一天到晚也是忙忙碌碌。
吴大夫的名气越来越大,请他出诊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沙窝村及周围村庄的沟沟岔岔都留下他的足迹。一天晚上,大雨滂沱,龙草坪林场一位职工的孩子突发高烧,病情十分危急,托人带信让他赶紧去给看病。他们住在距离沙窝村十里开外的纸坊坪一带。秦岭里的山路,野草丛生,一下大雨,泥石垮塌,吴大夫二话没说,背上药箱,打着手电筒就往纸坊坪赶。一个多小时后,当来到这位职工家时,他浑身上下都是泥水,顾不得喘一口气就为小孩诊疗。小孩才三岁,高烧四十多度,全身抽搐,呼吸微弱,口唇青紫,已经叫不答应了,这位职工的媳妇哭着说:吴大夫,救救我的娃儿吧!情况危急,可身边没有安定注射液,怎么办?他只有采用针灸疗法了。可又没有针具,吴大夫急忙拿着皮试针头作为针灸针具紧急抢救。整个晚上,他一直守护在孩子的床边,观察用药,控制病情,直到黎明时,孩子的烧终于退了,神志也清醒了,他这才舒了一口气······像这类半夜三更出诊救治小孩的事例举不胜举。如今,那些经过吴大夫救治的孩子们都已长成大小伙了,大多都走向社会,有的进入机关,有的自主创业,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乡村医生呢?
我到沙窝村不久,入户时,不小心被荆条剐伤了手指,找吴大夫包扎。一进医务室,发现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两间屋子被隔离成诊疗室、候诊室、就诊室和一处药房,不亚于一所卫生院。我也常常遇见来医务所看病的村民,医务室大门上有吴大夫的手机号,一天24小时开通,随时可以联系。有时候,吴大夫出诊去了,他们与吴大夫电话联系上后,就在村委会等待。一提起吴大夫,大家总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滔滔不绝地喝彩着。
2009年,在县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村委会新建了60平方米的卫生室,后又扩建到120平方米,有了标准化的卫生室,乡亲们看病条件更好了。特别是实行新农合、药品“三统一”制度后,乡亲们不再小病拖、大病扛,有点毛病就到村卫生室来找吴大夫。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增加,对卫生室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他十天半月都难得回家,一日三餐总是吃不到点上。于是,他干脆直接住进了村委会一楼的一角,从此,卫生室就成了他的家。
吴大夫性情耿直,待人和善,任何时候,他总是保持一副乐呵呵的神态,一看就是那种有责任有担当值得信赖的人。一次,我问他,你回到家乡,后悔过吗?
他说,哪有什么可后悔的?我们山区的群众真不容易,过去生活条件差,日子过得苦,交通不方便,看病不方便,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随时看上病,并为他们治好病,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再说,我是吃这里的饭喝这里的水长大的,掌握了看病这门技术,我不回来为大家服务那让谁来呢?
我说,现在到城里还来得及。
他说,我在沙窝村已经安营扎寨了,老婆在这里,娃儿在这里。我离开了沙窝村,哪以后乡亲们看病怎么办呢?即使乡亲们舍得让我走,我也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了!
看得出,他的眼里饱含着热泪。是的,在这方山水生活了43年的汉子,他的情感已与这里的老百姓深深地融为一体了。我真后悔,怎么向他问了这么一个愚蠢的问题。
吴方森学成返乡的行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们,当他穿梭在秦岭深处的河谷里,为老百姓看病送药,到处救死扶伤时,人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年轻人,而且赞赏这个年轻人。他的行为,自然也吸引了一位漂亮女子的关注。这个女子原本与村里的其他女子一样,完全可以远走高飞,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挣钱。可她刚刚展开的翅膀却因吴大夫的学成归来而折断了。不久,在这个美丽的山村,演绎出一段爱情来。从相爱到结婚再到生子,爱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这是上天的赐予吗?这是大地的奖赏吗?这是乡情的回报吗?有失必有得,无疑,与陈海琴的结合,这是吴方森扎根沙窝村最大的收获。
吴大夫与陈海琴有一儿一女,可谓福禄双全。儿子19岁,正在读高中。女儿不到5岁,还在上幼儿园。当写这段文字时,我发现朋友圈里有条微信,那是陈海琴发的: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生源匮乏办学艰难的山区小县,2020年学校参加高考考生106人,二本及以上总计上线76人,上线率71.80%。恭喜吾儿榜上有名······一位山里女子情不自禁地喜悦一览无余。在此,唯有向他们一家默默地送上诚挚的祝福!
对于吴大夫是去是留,陈海琴的心里一直是矛盾的。吴大夫月工资3000多元,村文书月工资2000多元,他们二人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日常开支,家庭的收入主要靠种植的山茱萸、猪苓、天麻等。因此,她既希望自己的男人走出大山,又舍不得自己的男人离开身边。看着乡亲们新盖的一栋栋楼房,她就着急,总想把自家的土坯房改造成农家乐,可吴大夫哪里有这样的精力啊!
脱贫攻坚以来,健康扶贫的职责更大了。2014年建档立卡时,沙窝村有贫困户53户165人,散居在方圆十多里的沟沟峁峁,为了方便给群众看病,在亲友的帮助下,吴大夫购置了一台车辆,并考取了行驶证。哪里有人生病了,一个电话,他开车很快就赶到那里。有的地方行车不便,他只能步行。按照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的要求,吴大夫牵挂着每位贫困户的身体健康,无论风霜雨雪、山高路远,随叫随到。沙窝村慢性病人有50多人,吴大夫至少每月上门随访一次,对病情不稳定的病人,他记挂在心,及时观察,配药送药,并提醒到县医院诊治。如果村民不在家,他就多跑几趟上门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随时看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待遇,乡亲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贫困户吴发仁,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患有前列腺增生,腿脚不便,吴大夫经常送医送药,问寒问暖,有时病情严重,便开车亲自送他到县医院导尿、体检,从来没有收过出诊费,也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
在为老百姓服务的同时,吴大夫不断刻苦学习,提高本领,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证,完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业。吴大夫先后荣获过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陕西省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陕西省三秦最美家庭,汉中市最美乡村医生、汉中市道德模范、全市卫生系统百名岗位技能标兵,汉中市健康扶贫先进个人等。他的事迹,媒体上也多有报道。后来,他在佛坪县举办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做过讲演。
用他的话说,我是一名村医,更是一名党员。虽然我很清贫,但是,能够让乡亲们看上病看好病看起病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愿意守护在乡村,愿意守护在父老乡亲的身边,愿意在小山村守住医生责、站好党员岗。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平凡之中见伟大。这就是他,一位扎根基层23年的党员医生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
凡有领导和朋友来沙窝村,我都竭力讲述沙窝村的故事,宣传我们村的吴大夫。记得,当书画家们来沙窝村为老百姓义写义画时,听了吴大夫的事迹,省书协副主席史星文老师颇为感动,激情满怀地为卫生室题写了四个大字:“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所谓精者,是指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诚者,是指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我想,这四个字足以表达对我们村的医疗使者、健康卫士吴方森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