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二十四
沙窝子盛产各种中药材,除茱萸、天麻、猪苓外,尤以海拔2396米的天华山上独有的党参最为名贵。
天华山党参系独根,皮松肉紧。皮呈螺旋形,截面为黄色,菊花纹。根可入药,含皂苷素、菊糖和多种微量生物碱。味甘微苦,性温,有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安神、定喘之功效,主治疲伤体弱、心神不宁、心悸气短、咳嗽痰喘、口干、脱肛、子宫脱出等症,为党参中的极品。
民国以前,天华山党参不仅由药商翻越秦岭贩往西安,再出潼关销往郑州等地,而且被打捆装箱,用骡马运至石泉县汉江码头装船,经水路运往武汉、上海,又经海路运往广州销售,并驰名东南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在天华山上还大面积种植过这种药材。80年代,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天华山党参种植场也就废弃了。封山育林后,已很少有人冒险攀山采药,天华山党参已成稀世珍品。
既然这么珍贵,我们能不能试着种植呢?国庆节收假第一天,我与村干部和工作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这种药材试种成功,那无疑成为沙窝村的精品产业,为今后产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劲。
段书记说,村上一直有这个想法。现在老一辈种植能手基本上都离世了。年龄大点的爬不动山了,年龄小的不愿意上山了。群众发动不起来。
乐勇说,天华山党参山上应该有,纯天然的。听说有人从山上挖出后还煮菜吃呢!
黎明说,我们应该试一试。
我说,现在关键是咱们村上还有没有懂药材培育的行家里手?若有人才,其他的都不用发愁。
杨仕坤说,下沙窝有个村民,年轻时跟上老一辈种植过党参,算来算去,懂点行的也只有他了。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
杨仕坤说,他叫上志民,住在木竹沟。
姓上?怎么还有这个姓?见我迟疑,段书记说,对,“上下”的“上”,乃复姓上官简化而成。
于是,我们驱车奔向他家。
木竹沟位于下沙窝一带,属沙窝村第四村民小组。一条大路从河谷盘旋而上,沟里零零散散住着十多户人家。上志民家住在一处山坡的平缓处,几排厦房依偎着山林,面前有处院落,还没等我们下车,一条小黄狗吼叫着扑了出来,紧跟其后的是一位身材清瘦的男子。见是熟人,他便呵斥住小狗,忙把我们让进屋里,让老伴为我们端茶倒水。
在我们到来之前,杨仕坤已给他打过电话,不用多说,他知道我们的意图。
上志民虽然已是年近六旬的人了,可他身体健康,干事利索,倒像是四十出头的样子。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安康工作,一个在浙江工作,他和老伴住在这大山深处,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营着房前屋后的这片山林,过着幸福安逸的田园生活。
也许过于寂寞,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上志民显得十分兴奋,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天华山党参的种植技术。从他这里,我们对这种药材的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华山党参是一种喜温耐寒植物,尤其适合在气候凉爽的环境下生长。它既可以用种子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播种前先将种子用温水浸泡,再装入纱布袋内,水洗数次,置于砂堆上,每隔三四个小时用温水淋一次,以保持湿润。五六天后,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出苗后需注意保温并防止日晒。幼苗喜潮湿、荫蔽,怕强光,大苗至成株喜阳光充足。参苗生长一年后,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春季或秋季均可定植,移栽时将参苗挖起,剔除损伤、病弱苗,将参根斜放于沟内,使根头抬起,根稍伸直,然后盖土填实。参苗长高30厘米时,须设立支架,以便攀架生长,可提高抗病力,少染病害,有利参根生长结实······
我问他,咱们能不能把天华山党参恢复种植起来?
上志民蛮有信心地说,完全可以!
我又问他,现在需要做什么工作?
上志民回答,现在需要到天华山上把老参请回来,然后培育采种。不过,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真正培育栽植,需要一两年时间。
段书记说,不管多长时间,只要能够试种成功,你可为沙窝村立了头功!
杨仕坤说,如果你需要技术人员指导,我就到县上去请。
乐勇说,需要村上帮助,你也只管开口。不过,上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大家的一片鼓励声中,上志民的激情被煽动起来,他慷慨激昂地表态:种植药材是我的老本行,既然大家这么上心,那我就试一试,天华山党参过去咱们能够种植起来,相信现在也一定能够培育起来!
上志民的话掷地有声,大家向他投下赞许的目光。